红色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红色影视作品;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
正文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红色影视作品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厚的时代价值意蕴,对于高校培养时代新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
红色影视作品是指依托于电影、电视剧等载体,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影视作品。将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则是指将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使学生在思政课中透过红色影视作品的内容充分了解党的历史、品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这是高校开展思政课的重要载体。红色影视作品与高校思政课二者在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上具有一致性,为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提供内在逻辑。
第一,就政治属性而言,红色影视作品与高校思政课具有同质性。“文艺是属于政治的,但又能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2]政治性是红色影视作品的核心属性。红色影视作品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救亡图存历史故事的呈现,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体现着党和人民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色彩。高校思政课的第一属性是政治性,其主旨内容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培养理论素养厚、政治觉悟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红色影视作品,展现时代化的英雄品格,传递中国精神,从影响力、传播力上具像中国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高校思政课在政治性具有同质性。因此,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充分发挥其宏观视角下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中观视角下的社会调节功能、微观视角下的育人功能,实现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政治方向、培养政治担当的课程使命。
第二,从思想维度看,红色影视作品与高校思政课具有统一性。红色影视作品包含着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向往与追求,在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感染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思想性体现了思政课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高校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基于内在角度,思想性是高校思政课知识蕴含的思想本身;基于外在角度,思想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外在表现形式。红色影视作品与高校思政课在思想性具有统一性,对于撞击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实现思想的引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从教育属性看,红色影视作品与高校思政课具有耦合性。红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史实的再现,蕴含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发挥着感染人、影响人的育人功能。高校思政课的首要目标是塑造人和培养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属性。红色影视作品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带给观众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愫,并通过艺术形式传达一种德育式的激发作用,让观众在感动的同时也受到鼓舞和教育;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观教育。二者之耦合性在于,一个是以红色文化强大的意识形态凝聚力传播正能量,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创造活力;一个是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理论导向凝心聚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践行中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夯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基的重要途径,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影视作品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红色影视作品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呈现轰轰烈烈的时代生活和英模人物的壮举,丰富和盘活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激发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活力,在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方面彰显出独特的价值意蕴。
(一)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
高校开展思政课要以教材为支撑,教材上所展示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学生不容易通过抽象的理论透彻地理解晦涩的理论知识。而红色影视作品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思政课在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上具有一致性,能够作为教材的有力补充,丰富高校政治课的教学资源,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红色影视作品形式多样、主题丰富,通常以革命、建设为背景,依托于故事的形式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斗争历程进行描述。这些红色影视作品蕴含着历史真实和思想资源,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其鲜明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渗透于高校思政课,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从历史和生活中汲取营养,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有效避免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
(二)激发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活力
传统的思政课主要采用教师单方面讲解,教学视野局限于授课计划、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教学互动性差,学生很难有机会以自己的独立意识表达对各种事物的见解,学生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红色影视作品赋能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协调教材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思政课的理论魅力和生活气息,进一步激发思政课的教育活力。
一方面,红色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可以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与吸引力。红色影视作品运用影视等形式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生动呈现,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红色影视作品中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精神意蕴,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另一方面,将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政课,使思政课以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尝试性。红色影视作品以再现史实的形式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专向或多向的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思政教学中,将教学活动由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使课堂活动真正被学生所掌握,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能力,进一步激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力。
(三)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明确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踔厉前行。
其一,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系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基因。思政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将红色影视作品赋能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学生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更直观地了解到党和国家的历史,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其二,将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增强政治意识。“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直接来源,是文化自信的源头。”[4]而红色影视作品以“宣传员”的身份记录了我们党的革命历史,展示了我们的革命文化,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应用红色影视作品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红色影视作品赋能高校思政课,拉近了革命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在深刻感知革命历史的过程中,领悟其中所蕴含的英雄精神和政治信仰,从而引导学生增加历史自觉,增强革命自信的底气,树立正确的价值信仰,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
三、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具体策略
红色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教学资源。为更好地发挥红色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效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将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要讲求方法策略。
(一)注重红色影视作品的筛选工作
面对品类繁多、丰富多样的红色影视作品,教师要进行精准筛选、精心提炼,以便红色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最大限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一,选取与高校思政课程内容相符合的红色影视作品。要使红色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政课中更好地发挥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选取红色影视作品要服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从而发挥红色影视作品的“潜移默化”价值。因此,教师在选取红色影视作品时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红色影视作品的真实性。“真实”是指红色影视作品严肃认真地反映历史事实,不允许娱众式篡改、捏造,避免误导学生的认知。二是把握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性。思想性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标志,红色影视作品作为高校开展思政课的重要载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三是讲究红色影视作品的时代性。红色影视作品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因此,教师所选取的红色影视作品要与时代旋律相契合,避免选取已褪色的影视作品,避免作品的局限性影响学生的共鸣,降解思政课的育人效能。
第二,选取红色影视作品要注意因材施教。为保障红色影视作品在思政课中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受众群体选取恰当的红色影视素材。一是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章节理论选取不同思想主题的红色影视作品。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章节展示不同的内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取与课程内容相符合的红色影视作品,帮助学生透过作品去把握理论知识,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的思想主题,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记忆、思考脉络。二是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选取不同的红色影视作品。比如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学生之间的政治理论基础不一样,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选取红色影视作品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选取不同的作品,让他们在自己的视野中带着问题思考,潜移默化受到思想的启发和智慧的启示。因材施教地选取红色影视作品,有助于调动学生自觉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运用理论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二)加强对课堂的组织与管理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将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更要注重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以更好地推动红色影视作品在思政课中发挥其所具有的教育效能。
第一,把控红色影视作品的播放时间,避免娱乐化倾向。在高校思政课中应用红色影视作品,其初衷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但有些教师却将播放影视作品视为填充课堂的一种手段,利用大段的视频来占据课堂时间,将思政课变成带有娱乐性质的影视赏析课,忽视思政课本应有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红色影视作品只是教学的资源工具,引用要适时适度,不能本末倒置,以稀释理论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一定要对所选取的红色影视作品进行精心剪辑,控制作品的播放时间。除了少部分的作品可以整段进行引用外,大部分的作品都要针对于课程内容进行剪辑,这样既能避免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又能有效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保持学生理论思维的积极性。
第二,设置讨论交流环节,增强红色影视作品的教育效能。播放红色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思维习惯,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但有的教师将自身定义为简单的“放映员”,忽视自身的组织与引导作用,使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浮于表面。因此,教师要在播放红色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设置讨论交流环节。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播放红色影视作品之前提出问题与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学,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另一方面,在红色影视作品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在适宜的时间点打断作品的播放,与学生交流作品涉及到的内容以及带给学生的思考与感悟,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进而增强红色影视作品的教育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教学是师生配合的双边活动,不仅要注重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受教主体作用,通过良性互动实现红色影视作品教育功能的有效利用。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红色影视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学习、思考、思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思考与探究,实现思想和认识的自主和自觉。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观看红色影视作品时,主动思考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内涵,及时表达自己遇到的疑点和问题,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升华。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实践作业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性。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微视频、微电影的任务。学生以自己的视角,阐述对于红色影视作品内涵与价值的分析与理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于红色影视作品深层内涵的理解,提升红色影视作品的教育效能,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推动学生自我教育和师生教学相长。
红色影视作品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而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是高校开展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将红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红色影视作品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思想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0.
[3]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4]谭亲毅,么加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笔谈)[J].教育研究,2018,39(11):131-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