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数据“岗课赛证”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职;大数据“岗课赛证”;教学模式
正文
引言:教学、岗位、考证、竞赛合一,是指职业教学和工作要求的互相融通。学生经过培训学习取得所要求的岗位资格,参与专业技能比赛,掌握未来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随着中国当前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推进,行业内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紧迫,而职教的关键地位与作用也日益凸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国发[2019]4号)中指出,在普通高职学院和应用型本科学校中实施学历证书+多项职业知识等级证书的制度试点工作。通过引导普通高职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主动获取各项专业技能知识等级证书,以增强职业发展创新技能,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通过对“岗课赛证”模式文献的研究,对该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如下描述。
一、高职大数据“岗课赛证”教学主要内容
通过与“岗课赛证”竞争深度互动的高职模式创新,要求工业企业是高职学校与组织的终极顾客,从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中获益。所以,适应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才是职业学院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高职学院也唯有抓住工业产业发展的新脉动,顺应行业、企业与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才能在服务于企业社会的同时不断推动工业企业发展。
1.课程编写
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对学科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行为范畴和学习领域加以分析。学科定位与目标从能力、学识与素养等方面满足了典型工作任务与行为领域的需要,而内容则按照具体实践专业过程加以整理与安排。按照教学定位、目标和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和考试方式,实施单元设计,构建和丰富网络教育资源。以此体现教学与职业标准的相衔接,教育过程与生产的相衔接。
2.证书连接
教学内容的选取遵循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规定,同时将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和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班级的课程将被列为我国专业资格证书的第四类——市场营销经理(高级营销员)、外贸跟单师、市场营销上计吏、市场管理专业的市场营销技术资格。
3.班级比赛对接
课程目标定位为与国内外的专业技能大赛相互联系,而大赛内容需要融入国际课程标准。课程进行过程中也反映了工作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高职教育专业与课程的现状及研究
分析与社会、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注意发现课程的差异,明确课程发展方向和重点。
国内大数据发展最大的优点是庞大的市场,但最大的劣势则是人力资源的短缺。基于中国国内外权威招聘门户网站前程无忧对大数据分析人才需求的统计,目前,中国国内的大数据分析人员主要分布于全国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未来的3-5年内,我国大数据分析人员缺口大约一百八十万人。在我国大数据分析行业发展所遇到的瓶颈中,高级复合型人才紧缺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在中国的应用时间并不长。员工经验不足,大数据认知和分析思维落后。人才发展跟不上快速增长的大数据市场,人才缺口不断扩大。
2.中国的大数据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优化
2016年,教育部将大数据技术及其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纳入《普通高校高职(专科)教育管理办法》,2017年正式实施。2018年1月18日,教育部公布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审定结果,208所高职院校审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报考该专业,高校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正处于探索阶段。
3.重大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大数据人才方面面临着四大问题,即:对大数据行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适应大数据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如何实践学生所学的知识;如何设置大数据相关的核心课程。但各大IT企业对大数据的认知、理解和使用都比较成熟,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批科学完备的大数据教学培训资源。因此,校企合作建设大数据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好大数据专业的一条可行途径。
三、高职大数据“岗课赛证”教学模式研究
1.课程重构: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
第一,按照目标岗位组,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院所培育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产业链中下游制造、建筑、管理、服务等产业发展所必须的目标群体。但是随着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一二三产业之间对职业技能的注重程度差异,必须借助市场调研手段,对各个产业之间对应的发展目标工作链加以细化和确定。然后,再按照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职业能力培训组。
2.教学创新:借助第二课堂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实现竞争促学
一方面,专业教师实行主辅结合的教学方法。主线为第一课堂,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能力课程、实验课等课程,重点进行基础广、准定位、能力强的职业群的相关课程;辅助线为第二课堂的拓展实践,重点针对职业能力教学的专业课程。第二课堂主要以导师指导和项目实践的形式,主要围绕着专业课程中对应的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业大赛、X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等大赛项目和认证任务的标准、内容、流程和评价进行,而行业证书等职业认定任务,则主要是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与拓展。例如,图形阅读和绘制课程可与全省制图员(中级和高级)专业资格、全省高校大学生优秀测绘技术与商品信息系统模型创新和三维建模现代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作等竞赛项目相结合。通过学习常规培训和竞赛评估,学习者能够同时进行技术水平认证考核和竞赛体验。这种主辅结合的方式不但能够增强他们的知识主动性,同时能够有效促使他们从知识活动中体验整个价值链和学科链的模块化互动,以此带动他们整体水平的提升。另外,学校将进行师资、课程与方法的变革,推动“岗课赛证”的灵活应用。由行业专家、高校导师、专家评委、产业学者和教育人才组建的适应项目化、模块化课程需求的教育研究群体,完善师资素质与能力架构。二是推动采用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与世界同步的新课程。高职学校要健全课程选用制度,选用更多体现新科技、新工艺、新标准的活页、活页课程,引进经典生产实践,开发新材料,形成立体课程。三是探索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高职学校应进一步研究并引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引入课题教学、项目教育、情境课堂、模块化课程等方法,广泛采用启发式、研究、交流、活动的教学模式,大胆应用计算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和虚拟现实,推进课后“岗课赛证”教学。
3.评估赋权:实施赛后证书多维评估体系,实现以评估促改革
“课、证、岗、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具有较高的技能和操作能力,具备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素质。实现“教学水平”与“技能”的统一。首先,建立了课题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全过程评估系统。首先,在课题开展之前,对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与课程内部内容组织模式的组合关系)、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和由高校专家组建的多主体评价社区实施多主体评估,并成立以“岗课赛证”为代表的企业工匠大师、比赛组委会和技术认证组织,从各个视角对目标、教学内容、方式、教学资源和课程标准等实施综合评价,以了解企业不同需求的教学特点,并防止高职教学和工业企业需求的脱节。二是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对教学组织结构与教学效果的实施过程评估。遵循了多目标、多种方法、过程导向的评估准则,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导向、多元评价社区参与的全员、整体、整体过程的方法,对课程阶段实施了过程评估。内容与方式、阶段性教学、考评内容与方式及时衡量评判标准,以便发现教育过程与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其三,经过教学实践后,对教学结论形式与标准的多样化结果做出了全面衡量。在人才输出中,通过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的紧密联系,有效体现了专业知识素质、技术素质、社会发展素质等学科整体水平,其中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代替学科结业考试,而将技能竞赛成果转化为课程学分,这些学分得到全社区的认可,可以相互联系,各种资格要求的相互转换和互相接受,从而达到了对整个教学系统的合理衔接与容纳。
4. 构建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承担现代学徒制的主要责任,不仅是高职院校的自然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应对新的正常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高职,特别是那些以“高等”和“专业”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自然具备组织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资格。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产业工人,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级应用人才的重要目标。一是通过课题改革的效果以及多元评价群体的意见反馈,逐步健全了高职教学的课程方案与规范。“课程、证书、岗位、竞赛”一体化,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会计技能,使专业学生“毕业后上岗,胜任岗位”。近年来,各类高职院校和企业纷纷建立了实训基地。利用课程评估、毕业生就业反馈、重点企业满意度调研等数据采集方式,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统计分析方式,学校能够全面掌握以“岗课赛证”为载体的课程改革的成效,以及对产业、教学、企业等各领域课程变革的评价,而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和反馈调整和创新高职教学课程体系。
结语:综上所述,高职学院课后“岗课赛证”模式是培育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有效开展为进一步深入推动高职学院内涵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必须与当地或区域工业结构的调整相衔接,与工业集团保持深层次协作,并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及高职专业类别和特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审视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以“岗课赛证”的深度融合为载体,积极进行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周列平,徐艳兰,等.数字经济跨境交易商业模式创新对所得税的影响[J].财会通讯,2021(18):166·170.
[2]沈应仙.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研究———以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农业会计,2021(07):23·25.
[3]王丽洁.1+X证书背景下高职院校智能财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0):11·15.
[4]周列平,李淼焱,赵毓.数字平台辅助增值税征管规则研究[J].财会通讯,2020(24):143·147.
[5]章理智,邓珊珊.高职会计专业岗课证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究[J].魅力中国,2016(47):20·20.
[6]周列平,齐求兵,徐盛秋.1+X证书制度融合专业建设的案例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05):4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