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艺术应用于儿童美育活动的思考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郭欣鑫

(成都文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扎染艺术一直被视为优秀民间艺术的代表,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和美育价值。将扎染艺术融入学前儿童美育活动中,不仅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也能帮助幼儿充分了解民俗艺术,学习民俗文化。将扎染艺术融入学前儿童美育活动时,可以引导幼儿欣赏扎染艺术作品,了解扎染工艺的技法,并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创作,并进行多种形式相结合。同时也要注重作品的展示方式,在作品呈现上兼具艺术美和功能美。


关键词

扎染,儿童美育,创新,融合

正文

扎染,又称绞缬、撮缬等,是我国古代四大防染显花工艺之一,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民间艺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扎染是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工艺别致,色彩清新,作品实用且美观,颇受人们喜爱。扎染也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美育活动中,通过组织扎染主题的美术活动,能够让幼儿充分体验扎染工艺,感受民俗艺术的魅力。但由于师资与园区条件的差异,扎染活动的开展效果参差不齐,因此,本文就扎染艺术应用于儿童美育活动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思考,希望能为此类活动组织者提供参考。

一、欣赏扎染作品,了解工艺技法

传统扎染工艺是将天然植物处理制成染料后再将布匹捆扎上色,布料多为棉布,透气舒适;扎染后色彩清新自然,且有抑菌防病的功效。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扎染作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品图案也多蕴含着美好愿望。欣赏扎染作品时,可选择实物展示与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作品选择上,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图案繁简适当的作品。作品形式上,可选择多种形式,比如平面的扎染作品,以及用扎染布料制作的手工作品、布偶玩具和衣物包袋等。引导幼儿欣赏扎染作品,展示包含扎染工艺的设计作品,能使幼儿感受扎染工艺之美。讲述扎染作品中蕴含的民俗故事,使幼儿初步了解民俗文化。以视频的形式播放扎染工艺的制作流程,可使幼儿学习扎染工艺制作的相关知识。

  在欣赏扎染作品和了解基本技法后,教师可提供相应的工具材料,组织幼儿参与体验扎染作品的制作。最初可以用手帕、方巾等大小合适的白棉布进行染色,这样的布料便于操作捆扎,染色后显色效果好,且制作周期较短。幼儿能够在短时间内见到自己的作品成果,有助于树立自信心,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掌握基本制作技法后,可选择较为实用的染色物料,比如白色的T恤、帆布包、帽子、围巾、袜子、背景布等等,让幼儿能够将扎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鼓励创新设计,多种形式结合

   在扎染作品制作中,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运用简单的捆扎技法设计制作扎染图案。也可结合夹染和型染等技法进行综合创作,材料选择上可选用便捷的现代材料代替。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工具材料的安全性,教师可提供技法上的帮助与讲解,作品设计上则以幼儿的想法为主。另外,可以与其他印染工艺相结合,比如将扎染与植物拓印结合就可制作出别致的印染作品,这也是自然美育与民俗美育的巧妙碰撞。

扎染艺术也可与绘画活动和其他手工活动相结合。扎染艺术与其他手工活动相结合时,可以将已完成的扎染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比如用拼贴、编织等方法进行手工创作。也可将扎染工艺融入到各类文创作品的设计中,比如以拼接的方式将各式扎染图案整合起来制作成图案丰富的头巾、围巾、包包、书袋、灯罩、背景布或者桌布等,这类物品也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扎染艺术运用于绘画活动中时,可组织幼儿欣赏各种形式的扎染作品,并介绍不同扎染作品的由来,鼓励幼儿将其对扎染作品的感受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此外,扎染作品技法多样,包括夹扎法、捆扎法、针缝法、扎结法等,多种制作工艺呈现出了丰富的纹理效果。幼儿在欣赏作品时可将作品的纹理特点引入到绘画表现手法上,丰富其创作表现形式。幼儿可临摹扎染作品的图案,或借鉴其色彩和纹理进行装饰绘画。也可以绘画出扎染工艺的制作流程,或其背后的民俗故事。还可以直接在扎染作品上进行绘画,形成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将扎染艺术作为绘画题材,有助于丰富幼儿对扎染艺术的感受,也为扎染工艺的传播增添了新形式。

三、丰富作品展示形式,兼具艺术美与功能美

扎染工艺较容易入门,通过简单的学习,基本都能够制作出较好的作品。但是,扎染艺术之所以流传至今,并不仅是因为操作便捷应用广泛,更重要的是扎染艺术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在设计扎染作品时既要表现其艺术美,也要表现其功能美。这需要除了重视作品的设计外,还要特别注重作品的呈现形式。常见的作品展示形式多是罗列摆放式,这类形式往往没有根据作品的特点进行特别的策划设计,视觉上缺乏形式美感,同一空间的作品缺少整体性。当下艺术领域的策展人职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类艺术作品进行策划设计后呈现出来。在儿童美育领域,这种“策展意识”还明显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往往影响着作品的展示效果。在绘画领域,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就是强调作品加工装裱的重要性。将这种仪式感带入到幼儿美术活动中,使幼儿创造美的同时能够充分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进行儿童美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幼儿园环境中,最常见的展示形式是环境创设和区角创设,在环境创设中要充分利用好各种空间,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式创新的最好方式,就是加入多种形式的扎染艺术作品,比如将借鉴扎染色彩特征进行装饰的瓶罐等物品与包含扎染工艺的其他作品一起摆放,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可以搭配其他民俗艺术作品进行展示。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扎染作品布置其应用场景,或将扎染作品投入到日常活动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教育建议: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在作品展示时,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作品的展示形式,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培养幼儿的“策展意识”。在扎染作品的装裱形式上,也要根据作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装裱方式。比如图案比较别致的可以用画框装裱起来,图案比较柔婉约的也可以填充后做成柔软质感的手工作品,染色效果不好或图案不够美观的可以做编织作品。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将扎染作品进行充分利用,可呈现出多种形式的扎染艺术之美。

综上所述,在组织相关活动时,教师等活动组织者要注意更新活动形式,注重幼儿的参与体验,同时重视作品的展示方式。扎染艺术与儿童美育活动的结合既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为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0

[2]张辛乐.白族扎染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D].大理大学,20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