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盐碱地的综合利用现状、问题与展望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张宝强,魏静,王昭,刘洋洋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摘要

陕西省盐碱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其综合利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陕西省盐碱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分布、类型和成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接着,深入分析了陕西省盐碱地的综合利用现状,包括改良技术的应用、农作物种植结构及经济效益,展示了盐碱地资源的潜力与价值。然而,当前的利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改良技术局限性、生态环境风险增加以及经济效益不稳定等,这些问题对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构成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未来陕西省盐碱地利用的展望与策略。


关键词

盐碱地;综合利用;现状;问题;展望;

正文


1、研究背景与意义

盐碱地,这个看似贫瘠的土地类型,实则是全球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它既是农业开发的难题,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焦点。陕西省,作为中国盐碱地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盐碱地的合理利用与生态修复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深远的意义[1]

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途径。中国拥有约3670万公顷盐碱地,其中在陕西省,尽管面积相对较小,但其盐碱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缓解当地乃至全国的粮食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1-2]。通过改良技术的应用,如淋洗、覆盖、阻断等,可以提升盐碱地的生产力,增加粮食产量,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盐碱地的生态修复对于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盐碱化过程破坏了土壤结构,导致土地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影响了生物多样性。通过科学的改良和管理,盐碱地可以转化为可耕地,恢复其生态功能,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抵消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3-4]

2陕西盐碱地分布与类型

陕西省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这些地区降雨量相对较少,蒸发强烈,土壤易发生盐碱化。其中,关中平原、渭北高原以及陕北地区是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尤其是渭河两岸和黄河沿岸的平原地带,盐碱地尤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约有37万亩盐碱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较小比例,但其分布情况和类型特征各异,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影响显著。

盐碱地类型多样,可根据其盐分类型和形成条件进行划分。在陕西省,主要的盐碱地类型包括硫酸盐型盐碱地、氯化物型盐碱地和混合型盐碱地。硫酸盐型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的某些区域,因地下水富含硫酸盐,通过灌溉和自然蒸发,导致土壤中硫酸盐积累。氯化物型盐碱地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特别是黄河沿岸,由于长期受到咸水渗透和地下水位上升影响,土壤中氯化物含量较高。混合型盐碱地则包含了硫酸盐和氯化物盐分的混合,这类盐碱地往往土壤结构复杂,改良难度相对较大。陕西省盐碱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和类型差异,这对改良策略和技术的选择具有直接影响[5-6]

3、陕西省盐碱地的综合利用现状

3.1 农业利用

在陕西省,农业利用是盐碱地开发的主要方向,这包括改良盐碱地以种植各类耐盐作物,以及通过科学管理提升土壤生产力。改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盐碱地的农业潜力,使得原本贫瘠的土地得以焕发生机[7]。未来,农业利用的策略应当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致力于盐碱地的绿色发展。首先,研发更高效、节水的改良技术,如利用微咸水资源或者发展抗盐碱的转基因作物。其次,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如精准农业和智能灌溉,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作物产量。再次,政策扶持对于推动盐碱地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包括提供经济补贴、技术支持以及推广耐盐作物的种植。最后,加强农民培训,提高他们对盐碱地改良和种植管理的技术水平,以增强他们参与盐碱地农业开发的积极性[8]

通过这些策略,陕西省盐碱地的农业利用有望突破现有瓶颈,实现盐碱地与农业生产的和谐共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盐碱地的农业利用经验也将为其他盐碱地丰富的地区提供借鉴,共同推动全球盐碱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2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

盐碱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是陕西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修复首先关注土壤结构的改善和盐分管理。例如,在卤泊滩盐碱地,通过改排为蓄的新模式,构建了一套蓄水沟系统,加速了水盐循环,向下压盐,不仅改良了耕地,还恢复了生态平衡。这种模式揭示了盐碱地生态修复的科学原理,即通过合理蓄水和微循环,调控土壤中的盐分分布,实现土壤结构的逐步修复。景观建设则是在生态修复基础上,结合地方文化与美学,将盐碱地转化为具有观赏和休闲价值的公共空间。大荔县的盐碱地治理充分展示了这一理念,治理后的排碱渠不仅恢复了农业生产力,还成为了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盐碱地的后花园。这种改造不仅改善了土壤质量,还为农业社区创造了新的生活空间,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陕西省盐碱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关键环节,它融合了生态科学和景观设计,旨在创造既有益于自然环境,又满足人类需求的多功能空间。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社区参与和景观艺术的融合,盐碱地有望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4、陕西省盐碱地利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陕西省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卤泊滩的综合治理和大荔县的农田排水排碱工程,但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涉及技术、环境、经济和社会多方面,制约着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9]

盐碱地改良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地的生产力,但还存在许多局限性。淋洗技术对水资源依赖过大,不适用于水资源紧缺地区,而深层隔离技术则对土壤结构改善有限。过度依赖水资源的改良技术可能加剧地区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对于水资源本就紧张的地区。盐碱地治理过程中,如排水排碱,可能影响地下水位,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威胁。盐碱地生态修复往往伴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但是,如何在确保农业生产的同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减少对非盐生生物群落的干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盐碱地农业的经济效益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作物品种的选择、市场价格波动、政策扶持力度等。当前,盐碱地农业的经济效益仍不稳定,且对非盐碱地农业的竞争力较弱。因此,优化作物种植结构,适当引入经济作物,提高作物耐盐性,以及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市场机制,是提高盐碱地农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政策支持在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虽然政府提供了部分补贴和技术支持,但盐碱地开发的经济激励仍不足,法规约束也不够完善。建立全面的盐碱地利用政策体系,包括经济激励、技术推广和法规约束,对于引导和规范盐碱地的合理开发至关重要。盐碱地改良的科研成果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当前,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合作尚不紧密,技术推广存在瓶颈。通过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平台,以及强化技术培训,能够加快盐碱地改良技术的转化与应用。

陕西省盐碱地利用的问题与挑战涉及技术、环境、经济和政策等多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科技创新的驱动,以及政策与市场的有效支撑。只有在克服这些问题后,陕西省盐碱地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强大动力。

5、陕西省盐碱地利用的展望与策略

5.1 技术革新与政策支持

面对陕西省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技术革新是提升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的重要驱动力。首先,改良技术的创新是解决盐碱地问题的核心。当前的淋洗技术依赖大量水资源,不适用于干旱地区,而深层隔离技术则可能对土壤结构改善有限。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当侧重于开发节水、高效的改良技术,例如利用微咸水资源,这不仅可以缓解淡水资源压力,还能有效降低盐分。此外,应用抗盐碱的转基因作物和智能灌溉系统也是技术革新的重要方向。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盐分和作物需求精确调控水分,大幅度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灌溉效率[10-11]

政策支持是推动盐碱地利用的关键。首先,政府应提供经济激励,如补贴和税收优惠,以鼓励农民和企业投资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同时,制定鼓励节水和循环经济的政策,确保盐碱地改良与当地水资源管理相协调。此外,完善法规体系,对盐碱地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范,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退化,如设定合理的开发强度和生态红线。通过法规约束,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以可持续的方式参与盐碱地治理。

解决陕西省盐碱地利用的技术挑战需要创新改良技术,集成资源管理策略,并与政策支持、科研合作和技术推广相结合。只有在技术、政策和管理层面的全面革新下,陕西省盐碱地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为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5.2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陕西省盐碱地的利用将展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将深刻影响盐碱地的改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智能化与精准农业的深度融合将引领盐碱地改良的新方向。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盐碱地的精准监测和管理,如实时监测土壤盐分、水分和作物生长情况,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改良方案和灌溉策略。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将成为主流。随着生态意识的提升,盐碱地的利用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构建生态农业系统,如水生植物-盐碱地作物复合系统,可以实现盐分的自然吸收和再利用,同时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与技术转移将加速盐碱地利用的进步。陕西省可以借鉴国际成功案例,如澳大利亚的盐碱地改良策略,引进先进的改良技术和管理模式。同时,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可以与沿线国家分享盐碱地治理经验,共同推动全球盐碱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教育与培训方面,盐碱地科学将被纳入农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有盐碱地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通过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提高盐碱地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为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未来陕西省盐碱地的利用将呈现科技驱动、生态导向、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趋势。通过这些趋势的落实,盐碱地不仅可以成为粮食生产的新增长点,更为农业的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重要贡献,实现盐碱地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促进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Guangzhou WANG, Gang NI, Gu FENG, Haley M. BURRILL, Jianfang LI, Junling ZHANG, Fusuo ZHANG. Saline-alkali soil reclam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China: progress and prospects. Front. Agr. Sci. Eng., 2024, 11(2): 216228 .

[2]问思恩,任昕,侯淑敏,.陕西黄河盐碱滩地渔业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渔业, 2012(6):3.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2.06.023.

[3]张晋爱.新时代下盐碱地改良与利用的科学之路[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10):209-211.

[4]韩霁昌.陕西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及机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DOI:10.7666/d.D292763.

[5]胡一,韩霁昌,杜宜春,.陕西盐碱地分布成因与开发造田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11).

[6]马爱平."要啃就啃最硬的骨头"——中国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攻关纪实[J].科学大观园, 2024(6).

[7]佚名.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J].辽宁自然资源, 2023(12):4-5.

[8]王娜,罗玉虎.盐碱地可持续利用及改良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前沿, 2021, 11(3):6.

[9]汪林,甘泓,于福亮,.西北地区盐渍土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J].水利学报, 2001, 32(6):90-95.

[10]吴晔,阎炎.卤泊滩的前世今生——陕西省盐碱土地整理模式创新纪实[J].中国土地, 2008(7):7.DOI:CNKI:SUN:ZGTD.0.2008-07-007.

[11]陈淑敏,金钊,张晶,.陕北不同沟道土地盐碱化现状及影响因素[J].地球环境学报, 2020, 11(1):9.DOI:10.7515/JEE19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