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安全生产运行管理方法分析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李星仪 韩影 张希文

江苏省水利科教中心,江苏省南京市,210029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生产运行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根据水电厂实地工作的经验,系统阐述水利水电安全生产运行管理方法,旨在为水利水电单位提供有效的经验和方案参考。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生产安全,对国家财产和社会能源供应负责,应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建立水电设施安全运行体系,在满足能源供应需求的同时,确保人员与设备安全。


关键词

水利水电;安全生产;运行管理制度

正文


前言:随着时代的进步,水利水电工程已成为我们国家基础设施的核心支柱,对于维护公共资源的可持续性、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确保安全可靠性,对于维护公众的健康、维护社会的秩序以及增进人们的福祉至关重要基于此,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运行管理,确保工程、人员及环境安全,是能源行业的重要课题。

一、水利水电安全生产的意义

在我国水利工程中,规范施工管理,推动生产标准化是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关键,为此,水利工程建设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项目法人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落实质量责任,并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同时,应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并制定标准化管理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以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为了更好地实施平安生产,我们必须制定严格的责任制,制订合法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人员的素质,并且增进对生产技术的掌握。我们还需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并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我们还需要制定有关的安全性生产政策,并对生产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并有效地防止各种意外的产生。提高安全防护能力。此外,监理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和组织设计文件,加强质量检验和验收管理工作执行力度,以划归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控制标准,还应重点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自我审查、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质量控制的执法,加大检查的频率,确保每一项检查都符合相关标准,使得水利工程的安全、有效、经济地完成,从而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为它们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二、水利水电安全生产运行管理优化办法

(一)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为保障水利水电设施安全运行,首先,相关单位应派遣人员进行现场调研,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工程的技术需求,制定符合现场条件的安全施工方案,并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预算,包括安全设施、设备、培训和应急响应等,确保安全生产投入与工程规模和复杂性相匹配。其次,应明确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标准流程,对安全生产费用进行登记、核对和存档,保障其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并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使其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再次,应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组建安全生产监管组织,明确组织成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到人,并指派一名或多名专职安全管理员,负责日常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工作,每季度应至少举行一次安全工作会议,以讨论安全生产问题,督促与会人员做好会议纪要,确保会议内容和决策得到有效执行。最后,应建立以责任制为主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责任,通过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以对安全生产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以便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根据监控结果,不断改进安全生产措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二)加大设备管理力度

在水利工程,设备管理和维护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因此,第一,相关单位应制定设备清单,包括所有必需的施工设备,定期其状态,确保其均处于良好状态,并明确设备租赁的条款和条件,包括租赁期限、费用和维护责任,在设备安装上,应遵循制造商的指导手册,由专业人员执行。第二,应根据工程规模和设备需求,科学配置管理人员,明确各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责任到人,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保证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负责人,还应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维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第三,应建立设备安全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和紧急响应程序,确保所有设备操作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并保证所有进入工地的设备必须经过监理单位严格检验,检验内容包括设备的安全性能、操作性能和维护记录。第四,设备使用后应进行合理的保管,防止设备损坏,负责人员应正确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时间、操作人员和维护情况,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安排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维护,在维护工作完成后,应由设备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设备管理体系[2]

(三)健全风险排查机制

出于保障水利水电安全运行的需要,相关单位应逐年广泛、全过程开展危害源识别,努力做到体系、完整、无疏漏,并持续更新完整,包括建筑施工操作类、设备类、设备场地类、作业环境类、工艺类等多种类型的危害源识别,按严重和普通两种程度对危害源予以分类,依据危害源类别,选用相适应的风险评估技术,明确危害源损失类别,安全损失类别从高到低区分为严重危害、较大危害、普通危害和低危害,依次用红、橙、黄、蓝四个色彩表示。同时,应按安全性风险类别实行分类管理工作,履行好各级单位、行业、操作工场、小组的风险控制职责,结合分离危害源、运用手段、实行个体防护、配置监视设备和安全性警示标志等具体措施,起到检测、规避、减少和限制危害的目的,还应利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络,建设地区和建筑工程中安全性风险信息库,做好基础信息管理,实行安全性风险信息上报、数据、分类管理工作和实施动态管控工作等主要职责功能。并且,应构建安全管理风险隐患排查清理规范化管理机制,对查出的问题隐患予以适时上报整顿,尽快消除隐患,还应压实工程项目企业法人、参建单位和工程项目主管部门职责,加大对前期管理工作、规划修改、四制运行、质量控制、移民安置、工程验收等环节监管,整体提升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运行质量。

(四)强化团队建设

在水利工程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强化管理训练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为了保障公众的人身财物安全,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开展安全的宣传、教育、培训、考核等活动,及时编制、完整、合理地发布安全的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处置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的监督,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运行,进一步提高安全的水平。首先,领导者需要积极主导并监督安全保障措施的实际实施,并及时发现并处罚违规操作、违规作业以及违背劳动标准的行为。同时,领导者需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并定期给予专门的不得上岗安全生产培训,以确保职责范围内的职责得到有效执行。

结论: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安全生产运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关单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和改进,以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法,显著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水平,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结合最新技术发展,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福彬,张建斌.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有效性对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09):135-138.

[2]陈希钊.如何推进水利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探讨[J].水上安全,2024,(18):17-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