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过程评价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动态反馈机制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课程过程评价;高等数学;动态反馈;教学改革;精准教学
正文
0. 引言
高等数学作为高校理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然而,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往往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与反馈调控,导致教学难以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因此,引入课程过程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反馈机制,已成为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1. 课程过程评价的理论基础
课程过程评价,是强调教学过程具备连续性、反馈性以及发展性的一种评价办法,关键之处在于动态跟踪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活动的适配情形,其理论基础大部分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形成性评价理念来的,建构主义凸显学习者主动去建构的过程,认定评价需服务学习需求,而非仅作判定之事;而形成性评价提倡通过不断反馈,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教师对教学作出调整,在高等数学授课进程中,该评价方式可动态把握学生学习困境与思维特点,有利于教师实时优化教学方案,实现教与学互促提升,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动态反馈机制的达成给予了技术支撑,让评价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反馈变得更高效智能。
2.高等数学教学期间过程评价所面临的现实需求及问题
2.鉴于学生学习特点,评价方式要满足新要求
高等数学知识抽象,逻辑性十分强,学习过程中,学生易出现理解上的断层及知识脱钩状况,从传统评价模式这方面看,这些问题大多是在考试阶段才得以曝光,错失了实施干预的黄金时机,而过程评估可及时采集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表现数据,诸如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互动的实际质量以及在线学习的相关记录等,以此实现及时的反馈及差异化教学安排,贴合学生个别化成长要求。
2.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亟需动态调整
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不仅繁杂,理论性还挺强,授课过程里,教师需依照学生接受程度,时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及方法,但要是在过程性数据支撑方面缺失,教师往往只能依据经验判断学生学习情形,呈现一定的盲目情形,依靠组建动态反馈格局,能够实时把教学反馈数据采集到手,协助教师科学甄别教学重难点,调适课堂结构,提升授课成效。
2.3 传统终结性评价的局限性
于传统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里,以期末考试为主体的终结性评价模式,难以全方位体现学生学习进程与能力成长情况,而且评价结果存在明显的滞后特性,难以对教学的实际过程形成有效引导,课程过程评价经由多维度、多元化的动态反馈途径,实现了从依靠考试评定学习到凭借评价促进学习的转变,给学生赋予了更多的成长机遇,也为教师改善教学实践给予了凭据。
2.4 学生评价能力与自我监控意识不足
目前不少学生惯于被动接纳知识,缺乏自我省察与调节的本领,于学习过程里不易形成高效的学习反馈信息,过程性评价于培育学生自我监控意识层面有着积极功效,以引导学生介入评价进程的方式,像同伴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鉴与反思日志等手段,激发其学习时的主体积极性与责任自觉,增进学习目标意识跟自我调适的本领。
3.构建且优化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动态反馈机制
3.1 动态反馈机制的构建原则
当构建高等数学教学里的动态反馈机制之际,首先得确立科学合理的原则,即所有反馈要构建在真实、完整、可以进行量化的数据依据上,杜绝主观臆想下的片面决断,关乎即时性的原则,反馈信息要力求做到即时反馈,保障教师在教学期间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迅速实施调适,杜绝问题积聚。
其次则是强调针对性的原则,反馈切勿流于表面,内容宽泛空洞,而应切中学生实际学习难题与教学梗阻之处,达成精准聚焦与精准处置,互动性乃是保障反馈机制长效运行的核心要素,务须实现师生彼此的双向沟通,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给予指导建言,学生也应反馈其学习感悟、学习成效,甚至是教学方面建言,由此构建起良性的互动闭环,只有以以上原则作为指引,动态反馈机制才会成为拉动教学质量增长、推动学生深度探究的有效法宝,实现教学的协同提升与学生能力的体系化推进。
3.2 动态反馈的数据来源与技术工具
动态反馈机制若要有效运转,数据的实时获取与智能处理不可或缺,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教学平台,成为反馈机制的核心支撑点,数据主要来源于课堂表现——如出勤与否、回答问题的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阶段性测试成绩,以及在线学习行为(像学习平台的访问频次、学习时长、错题分布之类)。
依托AI分析手段(像智能题库、知识图谱之类)与数据可视化方法,教师可打造学生的学习“画像”模样,了解到其认知能力状态、薄弱之处跟学习喜好倾向,继而针对学生状况有侧重地规划教学内容及辅导方案,某些课堂互动工具,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可实时采集学生给出的反馈,增进教学的参与积极性与互动频次,促使反馈机制朝着智能化、系统化、高效化迈进。
3.3 教师在反馈机制中的角色转变
处在动态反馈机制营造出的环境里,教师不再是传统语境下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摇身成为教学信息的管理专员、学习进程的引导角色以及反馈数据的解读人员,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水平,可从学习行为数据与评价结果里剖析出学生的学习进程、思维模式以及现存的知识瓶颈。
教师宜灵活利用这些数据开展个性化教学改进,诸如灵活调整讲授的韵律、完善授课内容的逻辑结构、引入相适配的教学资源等,教师同样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跟反馈能力,可迅速将评价信息反馈到学生那里,继而引导学生就自身学习方式与思维过程进行反思,以此增进学习的实际成效,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宜成为激发者与扶持者,挑起学生学习的热忱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处在该机制模式内,教师教授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更主要是教“怎样学好数学这门课”,这在助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方面意义非凡。
3.4 学生在反馈机制中的主体参与
动态反馈机制的有效程度,很大程度是由学生的主动参与及积极配合所决定,学生不应只充当被动接受反馈的这一对象,而该成为评价与反馈步骤里的积极行动者,采用设计多元化的反馈参与模式,例如学习日志的撰写活动、自我与同伴的评价环节、阶段性目标的设定及回顾、线上互动式问卷等,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加以反思,由此提高其元认知素养。
学生在介入反馈过程的时候,还渐渐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责任感,由早期的“任务跟进者”转变成“主动探索者”,积极反馈还可协助教师知晓学生学习中的体验以及情感方面的态度,利于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构建更和睦的教学联系,实现切切实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革新目标。
结论
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课程过程评价并构建动态反馈机制,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及时的反馈调控与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还能增强教师教学决策的精准性和灵活性。未来,应继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识和能力建设,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优化与教学效果的持续提升,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孟泽红,高雪芬.基于“LOVE”理念的高等数学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5,11(16):22-25.
[2]姜文芳,张婉佳.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信息与电脑,2025,37(10):242-244.
[3]邵旭馗,郭芳承,崔建斌.建模思想和方法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实现路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5,28(02):36-39+65.
作者简介:田文娟(出生年1987.11),性别:女,籍贯:辽宁省建昌县,民族:汉,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基础数学
本文系辽宁理工职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课程评价改革专项)项目,项目名称:课程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对高等数学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作用,项目编号:KCPJGG202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