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资源管理与节水灌溉技术创新
摘要
关键词
农业;水资源管理;节水灌溉技术创新
正文
引言
农业水资源管理正形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计量收费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流域尺度实行取水许可与水量分配制度,明确各区域用水权益。灌区层面建立用水户协会参与式管理模式,推行终端水价改革。田间尺度实施以电折水计量方法,构建水权交易市场激励节水行为。这种制度创新体系有效促进了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1农业水资源管理现状
1.1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现状
农业水资源供需失衡呈现出结构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灌溉依赖型农区面临持续性缺水压力。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发取水成本攀升,机井出水量减少。河流来水量变化影响灌区供水稳定性,干旱年份农作物需水难以保障。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挤占农业用水指标,导致灌溉面积缩减。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作物生长关键期水分供给不足。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1.2传统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弊端
传统管理模式存在制度性缺陷和机制僵化问题。流域管理条块分割导致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行政边界阻碍水资源优化调度。取水许可制度执行不严造成实际用水量远超配额。灌溉工程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用水计量体系不完善导致实际用水量统计失真。农户用水缺乏有效约束机制,超定额用水现象普遍。管理机构职能交叉重叠,降低水资源管理决策效率。
1.3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分析
农业灌溉系统存在系统性效率损失。渠道输水渗漏损失严重,未衬砌渠道水量损失显著。田间灌溉方式粗放,大水漫灌导致深层渗漏浪费。灌溉制度与作物需水规律不匹配,存在无效灌水现象。水利工程调度不合理造成供水与需水时空错配。灌溉设施维护不及时,设备漏水损失持续发生。农民缺乏精准灌水技术,依赖经验判断导致用水过量。
2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创新方向
2.1智能灌溉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多参数协同感知与自动化控制实现精准灌溉。系统由土壤墒情传感器网络、气象数据采集单元、中央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组成闭环控制体系。采用模糊PID算法处理实时监测数据,建立作物需水量动态预测模型。灌溉决策模块综合考虑土壤含水率、作物生长阶段和气象条件参数,自动生成最优灌溉方案。执行机构包括电磁阀组和变频水泵,实现流量和压力的精准调控。远程监控平台支持PC端和移动端双向交互,具备灌溉记录追溯和异常报警功能。系统集成LORA无线通信技术,适应大面积农田的组网需求。这种智能化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灌溉作业的精准度和便捷性。
2.2新型节水灌溉材料的探索
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为节水灌溉设备性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持。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制造的滴灌带具有自清洁功能,有效防止生物膜堵塞。碳纤维增强聚合物灌溉管道兼具轻量化和高强度特性,降低安装维护成本。疏水疏油涂层技术应用于灌水器流道内壁,减少水头损失和物质沉积。形状记忆合金制造的自动排水阀实现冻胀自保护功能。可降解淀粉基保水材料在根系周围形成局部湿润环境。光热转化薄膜通过调节辐射特性抑制土壤水分蒸发。这些创新材料从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多个维度提升灌溉系统效能。
2.3灌溉水利用效率提升技术
水肥气热协同调控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负压灌溉系统利用土壤基质势差自动调节供水强度。脉冲灌溉技术通过间歇供水促进水分均匀分布。局部根区交替灌溉诱导作物产生水分胁迫记忆效应。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提高灌溉水溶解氧含量。地下滴灌系统结合地表覆盖减少无效蒸发损失。智能变频调控技术实现管网压力精准匹配。这些技术创新从水分运动规律、作物响应机制和系统能效管理等角度提升灌溉水利用率。
2.4基于大数据的灌溉决策支持技术
农业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灌溉决策环境。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平台集成遥感监测、气象预报和田间传感器数据。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历史灌溉数据中的隐含规律,建立区域作物需水模型。数字模拟引擎预测不同灌溉方案下的水分动态变化,三维可视化界面展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移动端APP提供定制化灌溉建议和风险预警,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实现从经验判断向精准预测的转变。
3农业水资源管理策略优化措施
3.1制定合理的节水灌溉政策
灌区农业水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对灌区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制定合理的节水灌溉政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完善节水灌溉设备,并提供专项补贴政策。对于经济较发达区域,在政府支持下鼓励农民购买节水灌溉设备,颁布优惠借贷政策,充分调动农户的参与热情。颁布一系列农业其他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以此来加快节水灌溉设备购置,在提升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有效提升灌区农业水资源管理水平。
3.2农业用水价格机制的调整
市场化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实施分区分类的阶梯式水价制度,体现区域水资源稀缺程度差异。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计量体系,为按方收费提供技术支撑。推行季节浮动水价政策,调节灌溉高峰期用水需求。设置节水奖励基金,对采用高效灌溉技术的用户给予水价优惠。探索水权交易市场建设,允许农户转让节约的水量指标。这种价格杠杆体系有效引导用水主体自发调整灌溉行为。
3.3农民节水意识的培养与教育
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农户节水技能。建立县级节水灌溉技术培训中心,配备实物演示设备和模拟操作系统。组织田间学校活动,在作物生长周期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制作通俗易懂的多媒体培训教材,通过手机APP推送技术要点。培育节水示范农户,发挥典型带动效应。将节水知识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修课程。开展青少年农业节水科普活动,培养未来用水主体的节水意识。
3.4提升农业水资源管理能力
深化水资源管理研究,整合资源,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创新优化,并通过农业水资源有效管理,各灌区有效联动、互补,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为提升农业水资源管理能力,需构建多层级协同管理机制。通过建立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平台,实现灌区间水量动态调度与余缺互补。完善智能监测网络,实时追踪水资源利用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全面提升农业用水综合效益。
结束语
农业水资源管理技术体系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推进,正在重构传统灌溉模式。通过工程节水与管理节水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科学高效的现代灌溉体系。未来需继续深化智能监测技术与农艺措施的融合创新,完善市场化节水激励机制,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向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琼.农业水利工程中的节水灌溉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12):106-108.
[2]李彦红.新型农业节水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06):101-103.
[3]韩文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4,(10):133-135.
[4]高寿俊.山东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及其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05):17-18.
[5]张鲁吉,王昊.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8,(0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