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阶段质量问题的防范与纠正措施
摘要
关键词
施工阶段;质量问题;防范措施;纠正措施;质量管理
正文
引言
施工阶段是建筑工程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使用性能和寿命。近年来,虽然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升,但施工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影响工程整体品质和公共安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主体协作难度加大,质量控制更加复杂。本文重点探讨施工阶段质量问题的防范与纠正措施,分析当前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挑战,如施工工艺不规范、监理不到位、责任划分不清等。通过引入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强化现场管理、完善协作机制以及提升人员素质,推动质量问题的有效防控和及时纠正。旨在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工程安全与使用效果。
一、施工阶段质量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分析
1.1质量问题表现形式
施工阶段质量问题表现在多方面。结构安全上,有混凝土强度不足,影响结构承载能力;钢筋布置不规范,降低结构稳定性。施工工艺方面,存在防水层渗漏,影响建筑防水性能;裂缝开裂,破坏建筑整体性。材料使用上,若材料质量不佳,会引发各类问题。装饰效果上,装修饰面不平整,影响美观与使用感受。这些问题不仅降低建筑物使用功能,如渗漏影响室内环境,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像结构问题可能导致坍塌,酿成严重工程质量事故。
1.2质量问题产生原因
一是施工技术不足,施工工艺不符合规范,施工顺序不合理,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经验欠缺,影响工程质量。二是施工管理制度不健全,施工单位未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对施工过程监督与检查不到位。三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线作业人员技能水平低、责任心差,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四是建筑材料管理疏漏,材料进场验收不严格,存在以次充好现象,为工程埋下隐患 。
二、施工阶段质量问题的防范措施
2.1完善制度与明确责任
完善施工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是防范质量问题的基石。要清晰界定各级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构建完备的岗位责任制,让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质量职责与工作标准。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对在质量控制方面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反质量规定的行为进行惩罚,以此形成良好的质量控制文化氛围,使全体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质量问题,主动参与到质量管控工作中。
2.2强化前期准备与人员培训
施工前期技术准备工作至关重要。认真做好技术交底,让施工人员清楚了解施工要求和技术要点;严格审核施工图纸,及时发现并解决图纸中的问题;精心编制与审核施工方案,确保施工工艺流程合理、操作方法科学。此外,加大对一线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可或缺。通过组织技能竞赛,激发施工人员提升技能的积极性;开展岗位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施工技术和操作规范;进行质量教育,增强其质量意识,从而不断提高一线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质量责任感。
2.3严格材料管理与技术运用
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必须严格执行材料采购、检验、验收和使用的全过程控制。从采购环节选择优质供应商,到检验环节严格把关材料质量,再到验收环节确保材料符合要求,最后规范使用材料,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同时,积极推广信息化管理手段,如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控与信息共享,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
2.4加大监督力度
监理单位要严格履行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质量检查。检查内容涵盖施工工艺、材料使用、人员操作等各个方面。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保障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三、施工阶段质量问题的纠正措施
即使采取了较为完善的防范措施,施工过程中仍可能因各种主客观原因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建立有效的纠正措施体系同样至关重要。首先,应建立快速响应的质量问题报告和处理机制,施工现场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必须及时向项目管理层报告,并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与分析,明确问题性质和影响范围。其次,应按照“查明原因、分析责任、制定方案、实施整改、复检验收”的流程开展质量问题纠正工作,确保整改措施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在此过程中,要注重问题根源的剖析,避免只解决表面现象,而忽略深层次原因,从而防止类似问题重复发生。施工单位应做好质量问题的技术总结和经验反馈,将整改经验融入到今后的施工管理和人员培训中,实现“举一反三”的持续改进效果。第五,推广采用现代检测与监测技术,如使用无人机巡检、传感器实时监测、非破坏性检测技术等手段,提高问题发现与诊断的效率与精度。
四、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为了系统化提升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水平,必须构建全面、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应包括质量目标管理、过程控制、监督检查、问题处理和持续改进五大模块。首先,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明确工程项目在结构安全、使用性能、装饰效果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形成项目全员的共识。其次,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将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竣工验收等各阶段纳入质量管理范围,避免出现管理盲区。建立多层次质量监督机制,提高质量问题发现的概率与整改效率。加强质量问题的信息化管理,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平台,实现问题登记、流转、整改、反馈的全流程电子化管理,提高管理透明度与操作效率。推动施工企业建立质量文化,通过制度建设、宣传教育、考核评价等方式,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注重施工质量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与先进技术工具,如精益施工、敏捷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升管理科学性与有效性。
五、结论
施工阶段的质量问题防范与纠正措施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需要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协同努力。本文从质量问题的表现形式与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包括制度建设、技术手段应用、人员素质提升和信息化管理在内的多方面防范与纠正措施。实践表明,只有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监管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施工阶段的质量问题。展望未来,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应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手段的融合,如BIM、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控制水平。同时,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也将成为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方向。通过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与技术手段,建筑工程行业将朝着更加安全、高效、优质的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海彬,李荣炜,叶俊廷,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管理现状与改进措施研究[J].价值工程,2024,43(36):46-49.
[2] 刘权兵.绿色住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方法及价值探讨[J].居舍,2024,(35):143-145.
[3] 卓珊,姜洪福.基于BIM的轨道交通施工总承包建设管理平台的质量管理[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09):95-97.
[4] 王恩鹏,周芳.住宅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J].居舍,2024,(19):141-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