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演艺新空间文旅融合路径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演艺新空间;文旅融合;空间生产理论
正文
本文系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杭州现代服务业研究院’、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
一、问题提出
演艺新空间突破传统剧场限制,将表演艺术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形成"建筑即舞台"的跨界体验。本研究以杭州为例,探讨其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机制,为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一方面,关于文旅自上而下的“他”融合路径。政府作为“他”融合的关键主体,应从宏观政策上逐步协调理论研究、整合新业态、市场、服务、效益、产业等相关要素资源,同时还要强化法律基础,促进产品创新、价值融合(傅才武等,2021;粟路军等,2023;詹绍文等,2024;李任,2022;Yi等,2022)。进一步看,针对地方性的文旅融合,有学者提出要从目标、产业、载体、空间、管理五个向度把握发展逻辑,从文旅融合主体活力激发、政策供给细化、文旅融合型公共服务建设和世界级中外文旅人才引进等方面开展探索与创新(冯学钢,2024),如在区域一体化趋势上,应注重构建联合推进机制,促进区域特色互补,发挥增长极作用,提升国际化水平(于秋阳等,2022)。
另一方面,关于文旅自下而上的“自”融合路径。随着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且也越来越人性化,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变也对当地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iang等,2022)。演艺新空间作为文旅融合新载体,虽获政策支持但研究不足。本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物理、社会、文化三维度探索其发展路径。
二、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的文旅融合
三元空间的辩证逻辑。三者通过“物质生产-制度规训-意义赋予”的循环,形成文旅空间的再生产机制。如杭州《印象西湖》项目,既依赖灯光设备等物理设施(空间实践),又受景区管理政策约束(空间表征),最终通过“西湖神话”的符号演绎(表征空间)实现价值转化。
空间维度 | 核心属性 | 文旅融合中的作用机制 |
物理空间 | 技术 - 资本驱动的物质载体 | 提供表演场所的硬件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 |
社会空间 | 权力 - 利益建构的制度网络 | 协调政府、企业、居民等主体的利益关系 |
精神空间 | 文化 - 意义生成的符号系统 | 承载地域文化记忆与游客体验的意义建构 |
列斐伏尔视域下空间作为社会关系产物与资本积累领域的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动态产物。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空间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载体,通过房地产投资和城市建设实现商品化,既推动城市化又创造新的增值机会。这种空间生产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空间生产理论强调了空间的社会性生产过程。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物理、社会和精神空间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整体场域。演艺新空间作为该理论的具体实践,通过将表演艺术植入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了从封闭剧场向开放多元文化空间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重构了城市功能属性,更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与文化意义。演艺新空间作为文旅融合载体,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注入现代元素,为城市空间注入新活力。本研究基于该理论,分析空间实践对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影响机制。
三、演艺新空间文旅融合的现实困境
物理空间上:数字技术应用度不足,场景开发缺乏潜力。杭州演艺新空间存在三重技术困境:沉浸性不足,如《最忆是杭州》依赖视觉奇观,缺乏多感官协同;交互性薄弱,AR 导览多停留在单向信息传递;在地性缺失,如运河夜游套用外地模板。技术应用仅作为景观化手段,未激活空间再生产功能,阻碍“景观空间”向“体验空间”质变。
社会空间上:空间资源整合难度大,主体利益诉求多样化。管理壁垒显著,如运河段演艺项目涉及7部门审批,跨部门协调耗时约3个月;利益博弈失衡,运营商与居民冲突频发,如某剧场因噪音投诉被迫缩短演出,年损失约80万元;社区参与机制缺位,仅13%项目建立居民参与机制,较成都明显滞后。
精神空间上:演艺项目普遍同质化,内容创新程度较低下。当前演艺新空间的精神空间建设面临同质化与创新不足的双重挑战,78%的项目集中于“宋韵”等传统题材,叙事与表现手法趋同,消解地域文化个性。内容创新存在现代元素融入、本土场景挖掘、新兴艺术运用三大短板,导致演出缺乏时代关联与地域特色,影响观众体验。
四、演艺新空间文旅融合的优化路径
杭州演艺新空间存在同质化困境(78%聚焦"宋韵"主题)和创新短板:现代元素缺失、本土场景浅层化、艺术形式单一,导致内容缺乏时代感和地域特色。
物理空间:以技术为动力赋能演艺空间场景应用。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杭州演艺新空间建设需构建"感知-交互-演化"技术框架:一是多模态感知系统解码空间隐性基因(如西湖水波、灵隐檀香);二是可编程交互界面(振动地砖、温变墙面)实现观众参与式体验;三是数字孪生驱动的自主演化机制(BIM+GIS)实现空间动态优化。该框架通过技术创新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活性舞台",提升文旅体验的沉浸感与适应性。
社会空间:以主体诉求为核心整合演艺空间资源。演艺新空间建设需构建"诉求-价值-治理"三级协同机制:精准识别多元主体诉求(创作者、居民、企业、游客);创新价值交换模式(风险投资、权能置换、弹性政策、体验激励);建立共生治理框架(发展权交易、指标转移)。该机制通过系统整合社会资源与协调利益关系,推动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精神空间:以创新为导向开发演艺空间新项目。杭州演艺新空间需构建"解构-转译-重构"精神空间创新模型:跨学科解构历史文化基因;数字技术转译抽象文化精神(如西湖山水哲学);开放参与架构实现观众共创(剧情互动、内容激励)。该模型通过深度文化解码与先锋艺术表达,打造具有在地标识的精神体验场域。
五、结论与讨论
演艺新空间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载体,其发展面临三重挑战:资源整合困境、内容同质化与技术应用浅表化。突破路径在于技术赋能,构建"感知-交互-演化"的智能空间系统;制度创新,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利益平衡机制;文化深耕,通过"解构-转译-重构"模型激活地域文化基因。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需实现物理空间的技术赋能、社会空间的资源整合与精神空间的价值升华三维协同,最终达成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等译,北京:商务图书馆,2022.
[2] 傅才武,程玉梅.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一个宏观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06):69-77.
[3] 冯学钢.探索地方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J].人民论坛,2024,(07):99-103.
[4] 樊香辰,张雨馨.打破第四堵墙:澳门演艺新空间的探索、开发与利用[J].文化产业,2023,(14):58-60.
(作者单位: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工程师。本文系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杭州现代服务业研究院’、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浙江省休闲学会项目资助的结题成果,项目编号:24CSX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