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背景下工程管理流程优化与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常赛赛

捷宏润安工程顾问(江苏)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

装配式建筑在现代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里属于重要方向,项目效益及市场竞争力直接受到其工程管理流程优化与成本控制的影响。相较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有着构件标准化、施工高效化等特点,不过在设计协同、生产精度及现场装配这些环节当中,管理流程存在冗余情况,成本也有波动问题。本文对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构成展开系统分析,从设计、生产、施工这三个阶段去探讨流程优化的路径,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策略。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流程优化;成本控制策略

正文


一、引言

在装配式建筑推广的情形下,工程管理模式被提出全新要求。设计阶段标准化程度要是不足的话,就容易致使后续环节频繁变更,工厂化生产会面临供应链协同方面的难题,现场施工则会受到构件吊装精度及工序衔接效率的限制。这些管理上的痛点直接让项目成本升高,对装配式建筑优势的充分发挥起到制约作用。对装配式建筑全流程优化方法展开研究的时候,要把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都兼顾到,通过将设计、生产、施工环节的数据流与资源流加以整合,构建起更为高效的协同机制。本文把关注点放在各阶段关键的成本影响因素上,对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进行探索。

二、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构成与影响因素

设计成本涵盖标准化方案制定、构件拆分深化及BIM协同设计费用,设计深度不足容易导致后期变更增加额外支出。生产成本涉及原材料采购、工厂预制加工、模具摊销及人工费用,构件标准化程度低会降低生产线效率,推高单件成本。物流成本包括运输、仓储及现场二次搬运费用,构件尺寸过大或运输路线不合理都会增加这部分开销[1]。施工成本主要由吊装、装配、节点处理及现场管理组成,施工组织不当可能造成窝工或返工,直接影响项目总成本。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在于设计阶段的标准化程度,标准化高能减少非标构件数量,降低生产和施工难度。生产环节的工艺成熟度也很重要,工厂预制经验不足会导致废品率上升。物流管理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构件到场时间和堆放效率,进而影响施工进度。成本控制需要从这些关键环节入手,避免某一阶段的短板拖累整体效益。

三、装配式建筑的工程管理流程优化

(一)设计阶段的优化

设计阶段的优化是装配式建筑管理流程优化的关键起点。标准化设计能够减少构件种类,提高工厂预制效率,降低模具摊销成本。设计团队需要与生产、施工方提前对接,明确构件拆分尺寸、连接节点做法,避免后期因设计不合理导致返工。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设计协同性,提前发现管线碰撞、安装冲突等问题,减少现场变更。模数化设计要考虑运输限制,构件尺寸不宜过大,否则会增加物流难度和费用。设计深度必须满足工厂加工要求,比如预埋件位置、钢筋出筋长度等细节要标注清晰,否则会影响生产精度。设计优化不是单纯追求技术先进,而是要兼顾经济性和可实施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

(二)生产阶段的优化

生产阶段的优化直接影响构件质量和项目进度。工厂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模具使用顺序,避免因频繁更换模具降低效率。原材料采购要提前规划,确保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供应稳定,防止停工待料。生产线布局要考虑工艺流程,减少构件搬运距离,提高作业流畅度。工人操作规范必须严格执行,比如混凝土振捣时间、养护条件要符合标准,否则会影响构件强度。质量检验要贯穿生产全过程,从钢筋绑扎到成品养护都要有检查记录,及时发现并处理缺陷。生产进度要与施工计划匹配,过早生产会增加仓储压力,过晚则可能延误工期。信息化管理有助于追踪构件状态,从生产到发货全程可查,避免现场缺失构件。

(三)施工阶段的优化

施工阶段的优化重点在于提升装配效率和保证安装质量。现场需要制定详细的吊装计划,明确构件进场顺序和堆放位置,避免二次搬运造成损耗。塔吊选型和布置要考虑构件重量和安装半径,确保吊装作业安全高效。安装班组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构件连接节点做法,减少返工风险。测量放线工作要精准,提前标出构件定位点,避免安装偏差影响后续施工[2]。施工组织要合理安排工序,比如提前完成现浇节点钢筋绑扎,为预制构件安装创造条件。质量验收要及时跟进,每完成一个装配单元就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安全管理不能松懈,高空作业防护措施必须到位,构件临时支撑要稳固可靠。施工进度要与工厂生产节奏协调,避免现场积压或短缺构件。

四、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控制策略

(一)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计团队应当优先采用通用性强的标准构件,减少非标件使用频率,这样能显著降低模具摊销费用。构件拆分时要考虑运输限制,避免因尺寸过大产生特殊车辆运输费用。管线预埋位置需要精准定位,防止后期开槽修补增加人工成本。设计人员要熟悉工厂生产工艺,避免出现难以加工的复杂节点设计。BIM协同设计能提前发现专业冲突,减少施工阶段的变更签证。设计深度要达到工厂加工要求,比如预埋件规格、出筋长度等细节必须明确,否则会导致生产返工。设计评审要邀请施工方参与,从可实施性角度提出优化建议。材料选用要考虑当地供应情况,避免因采购特殊材料增加运输成本。设计变更必须严格控制,重大修改应当进行成本影响评估。设计成果要经过造价人员审核,确保方案在经济合理范围内。

(二)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

原材料采购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商关系,争取批量采购的价格优势,严把质量关避免因材料问题导致报废损失。生产计划编排要科学合理,同一类型构件尽量集中生产,减少模具更换频率和调试时间。生产线布局要优化工艺流程,缩短物料搬运距离,降低人工消耗。工人操作规范必须严格执行,控制混凝土振捣时间和养护条件,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强度不达标而返工。模具维护保养要及时到位,定期检查平整度和尺寸精度,延长使用寿命。质量检验要贯穿全过程,发现问题立即处理,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库存管理要动态跟踪,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生产节奏,避免过早生产占用仓储空间。能源消耗要重点监控,错峰用电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数据要详细记录,为成本分析和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各班组之间要加强沟通,确保信息传递准确及时,防止因沟通不畅造成误工。

(三)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构件进场计划要与安装进度匹配,避免过早到场产生仓储费用或二次搬运。吊装方案要优化机械选型和站位布置,提高塔吊使用效率,减少台班费用。安装班组要固定熟练工人,降低因操作不熟练导致的返工损耗。施工组织要合理安排工序穿插,比如提前完成现浇带钢筋绑扎,为后续吊装创造条件。临时支撑体系要标准化周转使用,减少一次性投入。质量管控要严格执行验收标准,避免因安装偏差引发修补费用。安全管理要到位,防止高空坠落等事故带来赔偿损失。现场签证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必须评估成本影响。材料领用要建立台账,剩余构件及时退库减少浪费。

结语:装配式建筑的流程优化与成本控制属于系统性工程,在项目全周期都要实施动态管理。在设计阶段,应当强化模数化标准设计,以此来减少生产施工阶段的适配成本;在生产环节,要凭借智能化排产提升构件周转效率;在施工阶段,则依靠精准化物流与装配工艺降低现场损耗。这种全链条协同控制的模式不但能够压缩显性成本,而且可通过提升管理效能创造隐性价值。未来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竞争力,取决于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深度融合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杨洁,金毅.装配式建筑在产品化视野下的设计与建造秩序研究[J].中国地名, 2023(4):0067-0069.

[2] 魏方晨,侯和涛.需求导向下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要素与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4(003):00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