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及其路线设计要点探索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陈顺敏

温州三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背景下,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渐加大,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及其路线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出来。对道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但可以改善通行效能,而且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市容。


关键词

市政道路工程;规划;路线设计;要点

正文


引言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动脉,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的安全、便捷和效率。文章旨在探讨市政道路设计质量控制的原则及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策略,以期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1原则

1.1安全性原则

在道路路线设计过程中,安全性不仅是针对车辆的行驶安全,还包括对驾驶员、乘客的综合保障。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道路的平顺度、视距、曲线半径、纵坡及交叉口设计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合理设计的路段应避免急弯、陡坡、盲区及容易发生事故的交汇点。此外,设计中也应充分考虑设置路面的抗滑性能、排水设施、标志标线等,以避免因自然环境或气候变化对道路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1.2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设计过程中需全面衡量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市政道路建设通常占区域交通规划总预算的较大比例,优化设计能够有效节约资金投入。另外,环境效益同样重要,合理的市政道路选线能够有效降低车辆碳排放量,减轻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效益包括便捷的市民出行和运输效率的提升,科学的设计能够在满足基本交通需求的同时,避免大规模土地占用和对城市生产的干扰。因此,在设计方案中,应坚持成本控制、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并重的理念,实现三方面的协调统一。

2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及其路线设计要点探索

2.1动态数据驱动的优化措施

动态数据驱动的优化需要结合数据采集、分析与调整三个环节,构建实时优化体系。交通监测设备的部署是基础工作,通过在市政道路安装摄像头、传感器及射频识别(RFID)设备,可实时监控车流量、车速及拥堵点等交通信息。通过监测点的广泛部署,市政道路的实时交通监测覆盖率大幅提升,区域内的拥堵时长也因此显著减少。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建立智能分析平台尤为重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建模,预测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

2.2建立灵活的土地利用机制,优化道路空间配置

城市道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交通网络的合理布局,还与土地利用模式的协调性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构建灵活的土地利用机制,使道路规划与城市功能空间相互适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推行“弹性街区”模式,可根据不同区域的时空需求动态调整道路功能,如在商业中心区采用“可变车道”设计,在高峰时段拓展公交或非机动车道,低峰期则优化为步行区域。此外,推行“共享空间”概念,减少单一用途的道路设施,增强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多种方式的融合性,提高空间复用率。同时,优化道路周边土地开发模式,鼓励“紧凑型开发”,降低城市扩张带来的长距离通勤需求,从而减少对道路资源的过度占用。灵活的土地利用机制不仅能提升道路系统的空间适应性,还能促进紧凑、高效、低碳的城市形态发展,使交通体系更加可持续。

2.3道路布局设计

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设计要满足交通流量的需求,考虑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分流与协同,保证各类交通方式能够安全、有序地运行。在这一背景下,道路布局的设计逐渐趋向综合性、系统化、智能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交通需求和环境条件。城市道路设计需要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土地利用的需求以及城市发展规划来进行科学布局。合理的道路布局应能够有效疏导交通流,减少交通瓶颈的形成,避免交通拥堵。当前,城市道路设计不仅需要考虑道路的宽度、车道数量和路段的设计标准,还需要融入更细致的考量,如对交通密度的预测、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以及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衔接等。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与商业区,如何将各条主要道路合理连接,使得交通流动更加顺畅,是布局设计中的一大挑战。

2.4主曲线布设,优化行车舒适度

在设计过程中,主曲线的布设应考虑到道路纵断面的变化、车辆的行驶速度及其对曲线半径的需求。设计时要保证曲线的半径足够大,以降低转弯时的横向力,并保证驾驶员能够保持较高的操作稳定性。对于较大速度等级的道路,曲线半径的选择尤为重要,因为过小的曲线半径会导致行车不稳,甚至发生侧滑等安全隐患。施工人员在进行道路主曲线布设时,需利用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技术采集地形数据,以精确度达到厘米级的空间坐标为基础,建立三维数字化地形模型,为曲线布设提供数据支持。随后,施工人员采用AutoCAD Civil 3D软件,基于地形模型进行路线的初步设计,动态调整曲线半径、曲线长度及超高设置,使各项参数符合标准要求。为降低离心力对车辆的作用,施工人员依据设计车速,设置合理的最小曲线半径,在设计车速为100公里/小时的条件下,最小曲线半径需保持在400米以上,具体值根据实际地形进一步调整。在超高过渡设计中,施工人员应结合路基宽度与曲线半径,经过计算确定过渡段的渐变长度与坡度变化范围,超高值控制在2%~7%之间,以保障车辆在曲线段行驶时的稳定性。

2.5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设计应在满足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的前提下,与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紧密结合,并科学处理直线段与平曲线段的衔接,合理设置超高加宽,合理布设各类交通节点。根据相关规范的相关规定,结合某项目80km的设计时速,确定了不同条件下的最小平曲线半径标准:一般路段最小半径为400m,困难路段可适当降低至250m。对于设置超高的弯道路段,其最小半径需根据设计速度、超高横坡度和横向力系数等参数进行精确计算,确保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同时,不同半径的圆曲线之间的过渡也应遵循“渐变”原则,避免出现突变,确保行车轨迹的连续性和平稳性。

2.6交叉口交通设计

首先,在进行安全岛设计过程中,针对交通流量相对较少的T字形路口来讲,在保证行人能够安全通过交叉口的前提现下可以不进行安全岛的设计。但是针对较为复杂以及十字路口来讲,需要注重考虑安全岛的设计,并且需要结合交叉口流量以及车辆的行驶轨迹等进行设计。另外,需要将绿化带设计在安全岛中央,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安全岛的绿化,还可以留出足够的行驶空间。其次,针对交叉口标线的设计。交叉口标线的主要作用是给行人以及车辆行驶提供引导作用,在标线设计时不能过于简单,需要突出表现的指引功能。另外,也不能设计过于复杂的标线,要保证标线设计和合理性,使初次行驶的行人以及车辆能够快速的了解表现的指引含义,从而保证能够安全有序的经过交叉口,避免出现车辆和行为发生冲突,避免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结语

综上文内容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市政道路的优化设计已成为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出行效率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市政道路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还能确保交通流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彭胡杰.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及其路线设计要点探索[J].汽车周刊,2023(10):75-77.

[2]魏琦.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思路与关键问题分析[J].装饰装修天地2020,44(1):22-23.

[3]曹航军.市政道路路线设计的技术重难点[J].城镇建设,2024(24):319-3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