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运行中汽轮机轴系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探讨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谷垚

内蒙古华伊卓资热电有限公司,内蒙古 乌兰察布012300

摘要

汽轮机作为火电厂的核心设备,其轴系在长期高负荷运转中极易出现弯曲、振动、过热等故障,直接影响机组运行安全与发电效率。为保障设备稳定运行,需加强对轴系故障的识别与分析,及时开展有效的检修工作。文章围绕轴系故障的典型类型、诊断方法及检修技术进行系统探讨,提出结合振动监测、温度分析、油液检测等多元技术,构建智能诊断系统,提升故障识别精度,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轴系检修过程中的关键工艺与控制要点。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火电设备的运维水平与智能化管理能力。


关键词

火电运行;汽轮机轴系;故障诊断;检修技术;状态监测

正文

随着我国火电机组规模的持续扩张和设备运转强度的不断提高,汽轮机轴系所承受的机械应力、热应力和动载荷日益复杂,其运行稳定性面临更严峻挑战[1]。轴系一旦发生故障,不仅会影响整套发电系统的安全性,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损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依赖人工经验判断的维护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电厂对高效、精准运维的要求,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诊断与检修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传感技术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推动下,汽轮机轴系的故障识别与处理正逐步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变,科学高效的诊断与检修体系成为提升机组可靠性的重要支撑。

一、汽轮机轴系常见故障类型

(一)轴系结构故障
    轴系结构故障在火电运行中较为常见,主要包括轴弯曲、轴承磨损以及联轴器损伤等情况。轴弯曲通常由热胀冷缩不均、启动过程中受力异常或瞬时冲击等因素引发,会导致轴心偏移,影响转子运行稳定性。轴承在长期高负荷运转下,易出现磨损、刮伤、金属剥落等问题,进而导致润滑不良和温升异常。联轴器作为传递扭矩的关键部件,其不对中或松动亦可能造成转子失衡,引发连锁式振动问题,危及轴系安全。

(二)振动故障
    振动问题是轴系运行状态的重要反映,不平衡、错位或转子不对称均可引发显著振动。振动频率与幅度的变化,常预示着结构或受力的异常,若未能及时识别,可能进一步诱发共振。共振现象在特定转速下极易放大系统震动,造成疲劳损伤甚至断裂,严重威胁设备运行安全。通过日常振动监测可及时发现趋势异常,对故障进行早期干预。

(三)温度异常故障
    温度变化是衡量轴系运行健康状况的另一关键指标。润滑不足、轴承摩擦升温或冷却系统故障均会引起局部或整体温升,若超过警戒值,易加剧部件磨损并诱发连锁反应。通过布设热电偶、红外传感等装置,实时采集轴承座和联轴器温度,有助于提前发现热故障苗头,保障设备处于安全运行温区。

二、汽轮机轴系故障诊断技术

(一)传统诊断方法
    在早期火电运行中,轴系故障多依赖现场经验和简单仪表判断。振动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依据轴承座振动幅值与频率变化趋势,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不平衡、不对称或松动等问题。该方法对周期性振动具有一定敏感性,但在故障初期识别方面存在局限。油液监测则通过分析润滑油中的磨损颗粒、酸值、水分含量,判断轴承、齿轮等部件是否存在异常磨损或密封失效。温度监测则利用测温点采集轴承及油路温度,辅助判断冷却不足、润滑不良或局部摩擦等问题。虽然上述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受限于诊断精度与反应速度,难以满足复杂运行环境下的早期预警需求。

(二)现代诊断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故障诊断更强调数据的全面性与分析的智能化。在信号处理方面,采用小波分析、包络调解等算法,对非平稳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可有效识别微小故障所引起的特征变化。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模式识别与状态分类更加精准,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训练轴系故障模型,在大量运行数据中实现自动分类与预测。支持向量机、K近邻等算法也常被用于故障边界识别与趋势判断,提升诊断灵敏度。传感器技术的提升使数据获取更为全面,结合无线传输与边缘计算,构建多源融合的状态感知平台,有助于实现对轴系运行的连续监测与异常定位[2]

(三)故障诊断系统的集成应用
   实际应用中,单一技术往往难以全面掌握轴系运行状态,因此逐步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通过将振动、温度、油液等多维数据接入中央诊断平台,构建智能化综合评估模型,能够实时输出设备运行状态评分与健康指数。系统还具备数据趋势回溯功能,便于排查历史隐患与制定检修策略。结合SCADA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等,实现轴系诊断的自动化与可视化,提升故障识别的实时性和操作决策的科学性。数据融合技术在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算法模型优化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权重关系,提高综合判断的准确度与稳定性。

三、汽轮机轴系检修技术

(一)检修前的故障分析与评估
    检修工作的前提是对故障现象进行清晰判定与深入分析。现场通过采集轴系振动、温度、噪声等数据,结合历史运行参数与异常记录,识别故障发展趋势与潜在风险点。针对关键部位,如轴承、联轴器、密封结构等,需综合振动频谱分析仪油液磨粒检测结果,定位损伤区域与故障性质。风险评估阶段需结合机组等级、故障影响范围、备用能力等多重因素,制定检修优先级,有效配置资源,避免因局部误判导致全系统返修。趋势分析工具可通过对比历史与当前参数变化,判断故障是否处于早期发展或临近失效阶段,为制定科学检修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二)检修方案设计与实施
    制定检修方案需从故障性质出发,明确检修目标与所需工艺路线。轴系检修中常涉及解体、测量、配合件更换、同轴度调整等步骤,要求精度高、作业规范。结构复杂或定位困难的部位可结合激光对中仪、内窥镜等辅助设备提升检修效率与精度。对于存在疲劳裂纹或材料变形的部件,在条件允许下可采用冷修工艺通过技术修复维持功能,避免整件替换造成材料浪费。在关键检修过程中应实施多点质量控制,设置专人复检节点工序,确保加工精度与装配公差符合设计标准。为防止二次故障,检修过程中应注意轴系清洁度、密封完好性及油路畅通情况,形成闭环控制。

(三)检修后的监测与跟踪
    设备检修完成后需开展全面功能验证,包括无负荷试运行、动平衡测试、关键点温升与振动测试等,确认运行指标回归正常范围。通过对比修前与修后的状态参数变化,评估检修效果与问题解决程度。中长期运行阶段,应建立检修后跟踪机制,定期复查易故障部位的运行状态,防止短期内重复性损伤[3]。为提升检修策略的科学性,还可将关键检修参数与运行数据录入管理平台,形成检修数据库,逐步积累典型案例与数据模型,提升故障预判能力。在设备运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升级替代部分高故障频次部件,推动轴系维护由被动响应向预防性检修转变。

结语:汽轮机轴系的稳定运行关系到整个火电机组的安全与效能。将故障诊断技术与智能化监测手段相结合,通过对运行状态的持续掌握与故障预判,可有效降低突发停机风险。在检修环节,通过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提升关键部位处理精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随着智能运维体系的完善,轴系管理正迈向数据驱动、主动防控的新阶段,为火电安全性与经济性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岩.汽轮机组常见故障原因与处理措施分析[J].中国机械,2024,(27):129-132.

[2]宋景全.垃圾焚烧发电厂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模型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3,(20):17-19.

[3]陆颂元,吴峥峰.汽轮发电机组振动故障诊断及案例[J].汽轮机技术,2020,62(01):8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