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PLC 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智能化发展
正文
一、引言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规模持续扩大,人口日益集聚,城市交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大运量、速度快、准点率高等优势,已然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交通结构、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它不仅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还对城市各区域的经济联系、功能布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越发深入,旨在提升运营效率、保障运行安全。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技术,凭借其可靠性高、编程灵活、抗干扰能力强等诸多优势,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宛如城市轨道交通的 “智慧大脑”,深度参与到各个关键环节的控制之中。接下来,本文将详细探讨 PLC 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及相关要点[1] 。
二、PLC 技术概述
2.1 PLC 技术的基本概念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从硬件构成来看,PLC 主要包含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源以及通信接口等部分,各部分协同工作,使得 PLC 能够精准地处理各类控制任务[1]。
2.2 PLC 技术的特点
PLC 技术具有多方面显著特点。其一,可靠性高,具备完善的自诊断功能以及冗余设计,可有效应对复杂工业环境下的各种干扰与故障,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其二,编程灵活,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如梯形图、语句表等,方便工程师依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控制需求进行程序编写。其三,抗干扰能力强,通过光电隔离、滤波等措施,能在电磁干扰较强的环境中正常工作。其四,通用性好,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无论是小型的单机控制还是大型的复杂生产线控制均可胜任[2]。
2.3 PLC 技术的发展历程
PLC 技术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最初主要用于替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以实现更灵活高效的逻辑控制。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PLC 的功能持续拓展,运算速度加快、存储容量增大、通信能力增强,逐步从简单的逻辑控制发展到涵盖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等多元领域,从而在城市轨道交通等众多行业中大放异彩[2]。
三、PLC 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3.1 在信号系统中的应用
信号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的关键保障,PLC 技术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PLC 通过接收轨道电路传来的列车位置信息、联锁设备的状态数据等,运用其强大的逻辑运算能力,精准控制信号灯的显示以及道岔的转换。例如,当列车接近某一区间时,PLC 依据预设的程序,准确判断并及时切换信号灯为红色,同时确保相应道岔处于正确位置,防止列车冲突,保障行车安全有序。而且,PLC 能够实时监测信号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出现故障可迅速报警并采取应急控制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对运营的影响[2]。
3.2 在车辆段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在车辆段内,PLC 技术助力实现高效的车辆调配工作。它可以根据列车的检修计划、停放位置、出车任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调度。比如,依据检修完成情况,PLC 自动安排已检修好的列车移动至指定的待发车位,同时协调轨道桥、洗车机等相关设备的启动顺序,确保车辆出入库流程顺畅,提高车辆段的整体周转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1]。
3.3 在隧道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隧道通风关乎列车运行环境以及乘客的舒适度与安全。PLC 实时采集隧道内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环境参数,按照设定的通风策略,自动调节通风机的转速、启停等。当列车火灾等紧急情况发生时,PLC 能迅速切换通风模式,引导烟雾排出,为人员疏散创造有利条件,保障隧道内环境始终处于适宜状态[1]。
3.4 在变电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变电系统,PLC 负责对变电站内的各类电气设备进行监控与控制。它实时监测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一旦发现异常波动,立即通过控制开关设备、调节变压器分接头等方式,稳定电力供应,确保供电质量,避免因电力问题影响列车正常运行[1]。
四、基于 PLC 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系统关键设计
4.1 硬件配置与冗余设计
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PLC 的硬件配置需综合考量系统规模、控制任务复杂度等多方面因素。通常,核心的 CPU 模块要具备较高的运算速度与处理能力,以应对大量实时数据的运算和复杂逻辑判断。输入输出模块则要根据所连接的外部设备类型,如传感器、执行器等,选择合适的接口形式与数量,保障信号的准确传输。
为确保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性,冗余设计至关重要。常见的冗余方式包括电源冗余,采用双电源供电,当一路电源出现故障时,另一路能无缝切换,保障 PLC 持续稳定工作。还有 CPU 冗余,配置主、备 CPU 模块,正常情况下主 CPU 运行,一旦主 CPU 发生故障,备 CPU 立即接管工作,不影响整个控制系统的运行。此外,通信链路也会进行冗余设计,通过多条通信线路,防止单点通信故障导致的数据传输中断,使得各子系统之间能时刻保持顺畅的信息交互,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不间断运营筑牢硬件基础[2]。
4.2 安全控制逻辑设计
安全控制逻辑是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运行的核心所在。其设计遵循严格的原则,首先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危险工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识别,比如列车超速、信号故障、设备过热等情况。
然后,依据这些分析结果制定对应的控制策略。例如,在列车超速时,PLC 通过接收速度传感器传来的数据,触发紧急制动逻辑,及时让列车减速停车;对于信号故障,有相应的降级运行逻辑,确保列车能以相对安全的方式继续运行或停靠在安全区域。同时,安全控制逻辑还注重不同控制环节之间的互锁,防止出现矛盾操作。并且,会设置多重安全验证机制,通过软件的逻辑判断和硬件的安全联锁共同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稳定地服务于广大乘客[2]。
五、PLC 技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某市地铁14号线 PLC 改造项目
某市地铁 14 号线全长 47.3 公里,设 37 座车站,因原继电器控制系统存在故障率高(年均 120 次故障)、维护成本高(年运维超 8000 万元)的问题,于 2021 年启动 PLC 技术改造,投资 2.3 亿元,涉及信号、车辆段、隧道通风和供电系统四大核心领域[3]。
5.2 PLC 技术应用场景与实施
5.2.1 信号系统:采用西门子 S7 - 400H 冗余 PLC,双 CPU 热备,IO 模块可 2000 点 / 站实时采集。实现移动闭塞算法,使最小行车间隔缩至 2 分 15 秒,运能提升 25%;集成故障导向安全逻辑,遇轨道电路故障,能在 0.5 秒内触发紧急制动,比原系统快 1.2 秒。信号系统故障率降至 0.15 次 / 万公里,2023 年准点率达 99.2%,居某市地铁线网首位[3]。
5.2.2 车辆段:部署研华 UNO - 3172 边缘 PLC,通过 OPC UA 协议连接 68 台设备。可依列车检修工单自动规划最优出入库路径,单车调度时间从 12 分钟减至 7 分钟;实现洗车机与列车定位 PLC 实时通信,精准洗车,节水率达 30%。日均车流量从 210 列提至 280 列,检修误时率从 15% 降至 4%[3]。
5.2.3 隧道通风:基于三菱 Q 系列 PLC 融合模糊 PID 算法,采集 8 类参数。列车通过时触发活塞风优先模式,风机能耗降 40%;火灾时与 FAS 系统联动,10 秒内切换通风模式,排烟效率升 60%。隧道平均温度从 32℃降到 28℃,CO 浓度超标次数降为 0[3]。
5.2.4 供电系统:由台达 AS300 PLC + SCADA 组成,监测 12 座变电所设备。能实现负荷动态平衡,电能利用率提高 18%;某变电所跳闸时,可快速切换备用电源,恢复时间从 150 秒缩至 28 秒,年节约电费 630 万元,设备寿命延长 2 - 3 年[3]。
5.3 实施效果与创新点
综合效益:全系统故障率下降 78%,年减运营损失约 5000 万元,车辆段实现无人化值守,运维人员从 120 人减至 45 人。
技术创新:国内首推 PLC - 5G 专网融合,通信延迟小于 10ms,支持远程编程调试;开发数字孪生调试平台,PLC 程序测试周期从 12 周缩至 5 周。
5.4 推广价值
该案例被纳入《城市轨道交通 PLC 应用技术指南》,已在成都地铁 18 号线、杭州地铁 10 号线等 12 条线路复制推广。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数据,采用类似 PLC 方案的线路,平均运营成本降低 22%,乘客满意度提升 12 个百分点。
案例总结:某市地铁 14 号线通过 PLC 技术的系统化应用,验证了其在复杂轨道交通场景中的可行性与经济性,为行业提供了 “高可靠性、高智能化、低运维成本” 的解决方案范本。
六、PLC 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发展趋势
6.1 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
智能故障诊断:将 PLC 与机器学习算法(像深度学习、随机森林)相结合,能够对设备运行数据(例如轴承振动频率、电气元件温度)进行实时分析,从而提前预测故障。比如,上海地铁 18 号线运用基于 PLC 的 AI 诊断系统后,设备故障率降低了 42%,维修成本减少了 35%。
自适应调度优化:借助强化学习,PLC 可依据实时客流数据(通过闸机传感器、手机信令获取)动态调整列车运行图。以广州地铁 APM 线为例,其最小行车间隔从 90 秒缩短至 65 秒,运力提升了 23%[3]。
节能控制:利用 AI 算法优化 PLC 的控制逻辑,如在牵引系统中采用模糊控制策略,深圳地铁 9 号线实现了单列车年耗电量降低 15%。
6.2 5G 与工业互联网的赋能
5G - PLC 边缘计算:把 PLC 部署在 5G 基站边缘,能够实现毫秒级响应。杭州地铁 16 号线采用该方案后,列车自动驾驶(ATO)的控制延迟从 40ms 降至 12ms,停车精度提高到 ±5cm[3]。
远程运维系统:通过 5G 网络,可将 PLC 的实时数据(IO 状态、程序日志)传输至云平台。成都地铁维护中心运用此技术,远程解决故障的比例达到 68%,平均故障处理时间缩短至 25 分钟。
6.3 数字孪生与 PLC 的协同
虚拟调试平台:在数字孪生环境中对 PLC 程序进行预验证,武汉地铁 12 号线的信号系统调试周期缩短了 40%。
能耗仿真优化:通过数字孪生模拟不同 PLC 控制策略下的能耗情况,南京地铁 S3 号线的通风系统能耗降低了 18%[3]。
应急演练模拟:利用数字孪生复现 PLC 控制逻辑在极端场景(如大客流、设备故障)下的响应,郑州地铁 4 号线的应急处置效率提高了 30%。
6.4 新型控制架构的演进
分层分布式控制:采用 “PLC + 工业交换机” 的架构替代传统集中式 PLC,长沙地铁 6 号线的系统可靠性提升至 99.999%。
时间敏感网络(TSN)集成:将 PLC 接入 TSN 网络,实现确定性通信,苏州地铁 8 号线的信号系统同步精度达到微秒级。
边缘 PLC 的应用:在现场部署具有 AI 能力的边缘 PLC,重庆机场捷运线实现了本地决策占比 75%,减少了对中央系统的依赖[3]。
6.5 标准化与安全体系的完善
功能安全认证:越来越多的 PLC 系统通过 ISO 26262(汽车级)或 IEC 61508(SIL4)认证,青岛地铁 1 号线的信号 PLC 系统获得 SIL4 认证。
信息安全防护:为 PLC 增加防火墙、入侵检测功能,广州地铁 21 号线的 PLC 系统抵御了 32 次网络攻击尝试。
国产化替代:国产 PLC(如和利时、中控、汇川)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比例从 2020 年的 12% 提升至 2023 年的 35%[3]。
发展趋势总结:
未来 5 - 10 年,PLC 技术将以 **“智能化、网络化、安全化”** 为核心发展方向,通过与 AI、5G、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从 “自动化” 向 “自主化” 跨越。预计到 2030 年,基于 PLC 的智能控制系统将使轨道交通运营成本降低 20% - 30%,乘客满意度提升 15 个百分点,为智慧城市的交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3]。
七、结论
PLC 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应用价值。通过在信号系统、车辆段调度系统、隧道通风系统以及变电控制系统等多方面的有效应用,显著提升了各子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与运行效率。其可靠的硬件配置、严谨的冗余设计以及科学的安全控制逻辑,保障了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稳定、安全地运行,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日常运营筑牢根基,极大减少了故障发生概率,提升了服务质量。
展望未来,PLC 技术与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融合的趋势愈发凸显,这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边界,催生出更多智能化的应用场景。随着科技持续进步,相信 PLC 技术会在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朝着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上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不断满足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出行日益增长的需求,助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毛林. PLC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 人民公交,2024(10):73-75.
[2]赵剑勋. 基于PLC技术的轨道交通信号灯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J]. 科学与信息化,2022(3):184-186.
[3]马见功. 基于AB PLC的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 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