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新媒体直播应用问题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常璐璐 王轶 邱双雪 王金欣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51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播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逐渐成为气象科普的新兴载体。浙江省作为经济发达、气候多变的东南沿海省份,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和依赖度持续上升。近年来,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新媒体直播在气象科普中的融合应用,逐步建立起“权威解读+公众互动+多平台协同”的直播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科普传播的覆盖率、响应力与公众参与度。本文结合浙江气象服务实际,分析新媒体直播在气象科普中的现实价值、运作模式与发展路径,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内容策划、技术手段和组织保障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全国气象科普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媒体;气象科普;直播;公众服务

正文


1 概述

当前,气象科普传播正面临从“灌输式传递”向“互动式服务”的深刻转型。传统的气象科普方式以图文宣传、课堂讲座、电视专题等为主,虽然具备权威性与规范性,但在及时性、传播力、互动性方面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随时随地、即问即答”的信息获取需求。随着抖音、视频号、B站、快手等直播平台的兴起,“全民直播”成为新趋势,其具有信息更新快、互动性强、传播半径广等特性,极大拓展了气象科普信息的传播场域。特别是在极端天气频发、公众气象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新媒体直播成为提升气象公众服务影响力与效率的重要手段。

2 新媒体直播在气象科普中的实际应用

2.1 直播服务在重大天气过程中的实时解读作用

重大天气过程发生时,公众往往面临信息碎片化、真假难辨的问题,而传统媒体报道具有延时性、互动弱等限制。新媒体直播因其即时性和现场感,在风险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自2021年以来已在台风、暴雨、寒潮等多次重大天气过程中开展“权威直播解读”,有效填补了传统科普在突发阶段的传播空白。以2022年“梅花”台风为例,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联合浙江日报、浙江广电集团、浙里办等平台开展连续48小时滚动直播,实时发布台风路径、风雨影响分析、预警信号变更等信息。在直播过程中,气象首席预报员亲自上阵,结合最新雷达图、路径预报图,向公众详细讲解台风动向和应对要点。同时,直播互动区开放“问答窗口”,群众可直接提出“家附近会不会被淹”“单位要不要停工”等具体问题,专家团队分批次答疑解惑,大大提升了公众气象信息理解效率与风险感知能力。

该类直播不仅提高了气象科普传播的覆盖率,还提升了公众对气象信息的“信任度”和“行动力”。与传统被动接受的“通知式”传播不同,直播引导公众主动参与、主动提问,使气象服务从“传递”转变为“交流”,增强了服务的温度与深度。未来,应将直播解读常态化、模块化。例如:1)针对每次橙色及以上级别预警,自动触发直播程序;2)形成固定流程:预报展示→影响研判→公众问答→防灾建议;3)设立“气象主播值班表”,提升响应效率。这将有效促进新媒体直播从“应急应用”向“系统服务”转型。

2.2 借助直播推动气象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

在日常服务中,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积极推动“气象科普三进”活动,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并结合新媒体直播技术实现全域覆盖与交互升级。直播方式突破了时间、地点、人员规模的限制,为传统气象宣传带来了新活力。以“气象进校园”为例,2023年“世界气象日”期间,省气象服务中心联合杭州二中、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学校开展“线上+线下”同步直播课堂,主讲内容涵盖极端天气成因、气候变化趋势、防雷避险常识等。通过直播平台,不仅校内师生能实时观看,其他地区学校也能同步接入,实现资源共享,线上参与人数累计超过12万人次。在社区层面,针对老年人群体的信息接收习惯,中心与街道居委会合作,开展“气象科普直播进社区”活动。在社区活动室设立直播点,由气象专家通过直播方式讲解“如何判断雨天是否要带伞”“家庭如何防范雷击”等贴近生活的主题,并通过本地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渠道推送回放视频,供居民反复学习。针对重点行业如电力、交通、物流、建筑等行业的气象需求,省中心打造“行业专属直播课”,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直播。例如在夏季高温期间,面向户外作业企业开展“高温防护气象知识直播课”,由气象预报员、职业病防治专家联合授课,帮助企业合理安排作业时段、落实防暑措施。通过多样化、场景化的直播形式,浙江省实现了“以点带面”的气象科普覆盖,有效提升了公众防灾减灾素养,也增强了基层应急联动机制的运行效率。

2.3 构建直播协同机制与内容体系,推动气象科普品牌化发展

直播作为新媒体传播形态,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应成为气象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在直播科普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内容策划—团队支撑—平台联动—效果评估”闭环机制,为全国气象系统树立了样板。一是建立“直播内容策划中心制”。每场直播前,均由中心宣传科与业务处室联合策划直播主题、主讲人、时长结构、互动话题等,形成标准化脚本模板。内容涵盖灾害天气预警解读、节气知识讲解、气候变化背景、农业气象指导、旅游气象服务等多个专题,使气象直播“内容常有、话题常新”。

二是组建“多角色直播服务团队”。目前,中心内设有一支由首席预报员、业务骨干、年轻主播、摄像编辑、互动主持等多角色组成的直播团队,可在接到任务后1小时内完成搭建、测试与上线。各地市气象局也设有“分中心”,按需联动,形成“1+N”协同格局。三是实施“多平台并发+流量互推”策略。直播不仅同步推送至抖音、视频号、B站、新华网浙江频道、浙里办“直播矩阵”,还通过浙江气象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小程序等渠道发布预告与回放链接,打造“全网可见、一次制作多次利用”的传播效能。四是建立直播效果评估体系。包括收视数据分析(观看量、平均观看时长、互动频次)、问卷反馈调查(满意度、理解度)、媒体引用次数等,并将结果纳入中心绩效评估体系,倒逼直播内容不断优化。2023年全年,浙江省级平台累计开展直播61场,总观看人次超870万,满意度评价达96%。未来,建议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进一步打造“浙江气象直播间”品牌,设立专属栏目如《天气早知道》《气象答人》《预警直播室》《气象新知30分》等,实现栏目化、系列化、形象化的传播方式,提升气象科普内容的专业权威性与文化吸引力。

3 结束语

新媒体直播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气象科普传播从“单向发布”向“多元互动”、从“线下宣讲”向“线上融合”、从“内容单元”向“服务体系”的深刻转变。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内容+平台+机制”三位一体直播路径,不仅增强了气象服务的公众感知与社会影响,也为其他省市气象系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面对未来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公众防灾意识日益增强的趋势,气象科普传播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新媒体直播应被纳入公共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成为气象服务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持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强化平台资源整合,创新直播技术手段,完善内容标准体系,最终实现“看得懂、愿意看、能互动、会避险”的高效气象科普生态系统,为建设“人人懂气象、人人能防灾”的社会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许新海, 王思怡. 新媒体直播对气象服务公众传播效果的影响分析[J]. 气象科技, 2023, 51(4): 145–150.
[2] 王莉, 陈耀. 气象科普服务的传播路径优化研究——以短视频与直播平台为例[J]. 中国气象, 2022(7): 39–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