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象短视频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中的应用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金欣 常璐璐 范蕾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51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兼具信息传播速度与用户触达率的新型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气象服务领域,尤其是在防灾减灾中,短视频具备直观、生动、易于理解等优势,成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围绕气象短视频在防灾减灾服务中的作用展开分析,结合当前实践经验,提出进一步优化短视频传播内容、技术形式和服务机制的建议。研究认为,构建专业化、体系化的气象短视频传播体系,将显著提升公众气象风险认知水平与应急响应能力,对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气象短视频;新媒体;科普传播

正文


1 概述

气象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中影响范围最广、发生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类型之一。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雷电、高温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尤为显著,防灾减灾任务艰巨。传统气象信息传播手段,如广播电视、短信预警、气象网站等,虽然具有权威性,但在传播时效性、公众接收主动性以及互动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如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用户规模不断扩大,视频传播形式逐渐成为主流信息获取方式。气象短视频因其形式直观、生动形象、传播快速,在重大天气预警、风险提示、应急科普中展现出强大优势。通过简洁画面和通俗语言,有效缩短了公众对复杂气象信息的理解路径,有助于形成“看得懂、信得过、愿意转”的传播闭环。当前,气象部门在短视频领域的尝试初见成效,但整体上仍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服务体系、内容策划、受众定向等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2 气象短视频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中的应用建议

2.1 加强气象短视频内容的科学性与本地化表达

短视频内容的科学性是保障公众准确获取信息的基础,尤其在气象防灾减灾领域,信息误导可能引发公众恐慌或错误应对。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内容源头的权威性,所有短视频均基于官方预报数据和专业解读。例如,在2023年“杜苏芮”台风期间,中心制作的系列短视频由首席预报员亲自出镜讲解台风路径变化、风雨影响范围及应对建议,并配以动画、图表、实时雷达图像等,显著提升了传播效果和用户信任度。此外,本地化内容更易引起公众关注,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以地市级气象台为依托,结合地方受众的语言习惯与生活场景定制视频内容,例如使用杭州话录制的“天气早知道”、温州话版本的“暴雨防范三分钟课堂”等,增强了亲和力与传播力。气象短视频的核心内容应紧紧围绕灾害天气预报、预警解读、防御建议和灾后评估四个环节,做到科学严谨与通俗易懂并重。此外,应建立统一标准,规范气象术语转化、图像色彩使用、预警等级表达方式,形成面向全社会的“可视化标准规范库”。在内容策划方面,还需强化“用户视角”。即要以公众的真实困惑和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内容组织。如在台风天,公众最关心的往往不是台风编号和中心气压,而是“我家楼下会不会淹水”“高架桥能不能开车”“孩子学校明天停课吗”等具体问题。因此短视频内容要“下沉一层”,结合地理位置与生活场景制作“社区化”“场景化”的视频,如“杭州滨江台风影响预测”“高架桥出行安全提示”等专题视频,以提升服务的落地性与粘性。

2.2 构建多平台协同传播矩阵,拓宽受众覆盖面

当前主流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受众结构差异明显,平台传播机制也各具特色。为实现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的高效覆盖,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组建了“融媒体工作小组”,由宣传科、新媒体编辑团队、预报服务部联合运作,建立了“官方+地方+个人”的多层传播矩阵。其中,“浙江天气”抖音号粉丝已突破150万,每逢强天气过程,通过与“浙江发布”“杭州气象”等账号联动转发,形成传播合力;同时鼓励本地气象主播与高校气象科普达人共同参与内容生产,利用标签联动、话题挑战等机制提高传播热度。在2024年夏季高温预警期间,通过“酷热来袭你准备好了吗”系列短视频,实现累计曝光量超过3000万人次,显著提升了公众应对热浪的知识储备与自我保护能力。短视频传播的影响力不仅来自内容本身,也取决于其传播通道与运营机制的有效运行。当前,气象部门在抖音、视频号、快手等平台已有初步布局,但整体运营模式仍偏“静态”,内容更新不及时、传播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协作,难以形成系统化、全周期的传播链条。要实现短视频传播效能最大化,必须以平台为支点,建立科学的运营机制与多层次传播策略。首先,应构建“多平台分发+区域协同+节点化运营”的传播矩阵。在主要短视频平台上设立统一认证的“气象服务官方账号”,定期更新各类短视频,并根据平台算法优化发布时间与互动形式。例如,抖音平台可侧重短、快、强冲击的预警提醒;视频号适合发布专家解读、中长内容;快手平台则可加强与基层站点互动,记录本地灾情与应对实录。各市、县气象局应同步设立子账号或栏目,实现本地化内容发布,增强地域贴近性,最终实现“省市联动、上下一体、区域共振”的协同效应。

2.3 打造“短视频+互动”服务场景,提升公众参与感与灾害响应能力

短视频不仅是信息发布渠道,更是实现公众互动、反馈和行为引导的有效载体。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在短视频传播中融入互动机制,例如设置“暴雨来袭你会怎么做”互动问答、“我的防汛装备清单”视频接力等,引导用户思考与参与应急准备行为;针对青少年群体,则推出“气象知识接力赛”视频挑战,引导学生以创作短视频形式展示科普知识。平台运营方面,中心利用抖音、小红书的评论区、私信功能开展“预警答疑”“建议收集”,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问题,提升服务温度。此外,通过与浙江广电集团、主流高校媒体实验室合作,开发基于短视频平台的实时弹幕答疑功能,在灾害来临前后同步开展互动式直播预警+短视频补充说明,极大提升了用户对气象服务的依赖度与黏性。例如,当台风橙色预警发布时,用户不仅收到短信,还能一键点击视频解读页面,了解该预警的影响范围、预估持续时间、应对建议,从而增强用户的理解力与反应力。其次,推进短视频与AI、虚拟现实(VR/AR)、语音交互等智能技术融合。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可批量生成“虚拟主播播报天气”短视频,提高内容更新频率与时效性。利用AR技术,可构建“灾害场景模拟”短视频,如展示台风风速如何摧毁户外广告牌、暴雨如何淹没地下通道等,增强公众的风险感知能力。同时,开发“AI个性化气象助手”,根据用户的常驻地、兴趣标签、关注话题,自动推送相关短视频,实现精准触达。

3 结束语

气象短视频作为数字化时代气象服务的新型表达方式,在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推动信息精准传播、提升气象服务的触达效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省作为气象改革前沿省份,应在此领域加大投入,积极推动气象部门、传媒平台、科技企业与公众多方协作,完善机制建设、提升内容质量、拓展传播渠道,让“看得见的预警”更早一步抵达群众手中,从而更好实现“预警信息全覆盖,公众响应高效率”的目标,持续提升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范水平。

 

参考文献

[1] 许新海, 王思怡, 丁艳芳. 短视频平台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以抖音为例[J]. 气象科技, 2023, 51(1): 132–138.

[2] 吴俊杰, 徐静, 张睿. 多元媒介环境下公共气象服务传播策略探析——基于新媒体短视频实践的视角[J]. 中国气象, 2022(10): 47–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