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精神卫生机构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马文丽

(山西省忻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山西 忻州 034000)

摘要

精神卫生机构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化,使这类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与其他场所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如果仅仅按照普通场所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无疑与现实情况不符,这就给精神卫生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探究探索符合客观实际的精神卫生机构消防安全管理新模式和新思路,笔者深入实地对多家精神卫生机构进行了调研和走访,对精神卫生机构中存在的各类火灾风险隐患进行分析研判,找出目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

精神卫生机构,特殊化,消防安全,问题,对策

正文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fire safety work in mental health institutions

MA Wen-li

(Fire Rescue Brigade of Xinzhou City, Shanxi Province, Xinzhou 034000)

 

Abstract: Due to the specialization of service targets, the fire safety management of mental health institutions differs from other places in many aspects. If it is only standardized and managed according to ordinary places, it is undoubtedly not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which puts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fire safety management work of mental health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explore new models and ideas for fire safety management in mental health institutions that are in line with objective reality, the author conducted in-depth field research and visits to multiple mental health institutions, analyzed and judged various fire risk hazards in mental health institutions, identified the main problems in current fire safety management work, and put forward practical and feasible work suggestions.

Keywords: mental health institutions, specialization, fire safety,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相关报告指出全世界约有4.5亿人存在精神疾病或者脑部疾病,约每4个人中就有1个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精神障碍,精神健康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1]。对于精神卫生机构这类特殊场所而言,关注度高、容忍度低,涉及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必将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精神卫生机构服务对象的特殊化,导致很多消防安全标准和要求无法真正在精神卫生机构得到落实。如果政府、行业监管部门以及精神卫生机构本身仅仅按照普通一般场所对其进行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无疑与客观实际情况不符,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唯有立足精神卫生机构现状,深入实地对精神卫生机构中存在的各类火灾风险隐患进行分析研判,积极探索消防安全工作新思路,研究制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新模式,才能在关键时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 精神卫生机构现状

精神卫生机构不仅仅是一所普通的医疗机构而且还承担着精神卫生疾病的预防救治、教学、科研、康复、司法鉴定、专业培训、指导等医学任务,更是政府的福利机构,负责收留救治全市流浪精神病人,是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社会职能履行社会责任为政府排忧解难的社会福利机构。精神卫生机构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近二十年来,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精神卫生机构管理水平不高,仍然处在收容和康复的水平上。尤其是农村地区,受经济条件和人员短缺的制约农村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心理障碍人群很少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一些患者被强行关在家中或者自行流浪,一些患者在外肇事。另外,社会对这类人群存在偏见和歧视,朱紫青四等学者调查指出,超过一半的人拒绝和精神病患者为邻居,超过40%的人不愿意住院精神病康复设施附近,大部分人认为精神病患者会危害到他人的生命健康[2]。因此,我国在精神疾病管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重道远。

2 我国精神卫生机构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精神卫生机构整体资金投入有限,医护人员配置不足

目前我国精神卫生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投入普遍不足,精神卫生资源的配置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从资金保障上而言,我国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在所有卫生投入中仅占2.36%,资金来源主要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外资金以及非官方组织[3]。与占疾病总负担20%25%的需求现状相比,供需差距十分悬殊;从人员配置上而言,精神卫生机构与其他科室相比较,从事精神卫生专业的工作人员收入较少,地位较低,毕业的医学生不愿意选择这个行业工作。张广岐等学者报道指出,精神病医院的收费水平是其他综合性医院的1/5。导致我国从事心理医师的人员数量有限、精神卫生事业专业的人才严重流失[2]

2015年5月25日,河南省鲁山老年康复中心发生火灾。事故造成39人死亡、6人受伤,过火面积745.8平方米,直接经济损2064.5万元。国家安监总局公布的事故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河南省民政厅未及时出台养老机构护工人员比例要求,未及时落实《民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民函〔2013〕222号)提出的“各地要在养老机构人员配比等方面提出细化、量化和具体可行的要求,导致护工人数配备不足。”其实,不仅仅是河南省,也不仅仅是养老机构的医护、护工人数不足,从目前情况看,全国这些特殊的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尤其是精神卫生机构更是如此。例如,一般精神卫生机构病房夜间通常会配备值班护士3-4人,负责照料50-70位病人。医疗资源落后,财政短缺,医护人员不足是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机构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2.2 “人人消防”的理念未建立,消防安全责任未压紧压实

笔者经过调研发现精神卫生机构一般由保卫处、安全科、后勤处等部门负责安全工作。而负责安全的同志往往消防安全意识较强,业务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能够较好的履行各项消防安全职责。但其他业务科室、其他岗位的同志消防安全意识较弱,有些业务科室的同志认为消防工作就是保卫处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医护业务工作即可,对本科室日常的消防工作疏于管理,无人落实。例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近期某精神卫生医院发生火灾,起火地点是医院膳食科厨房,起火原因是厨师下班回家忘记厨房灶台上还蒸煮食物,所幸保卫处值班同志在监控中发现异常及时处置才未酿成大灾。这起火灾暴露出业务科室的同志消防安全责任意识不强,没有履行“三清三关”等消防安全制度,把消防工作责任仅仅压在保卫处等安全部门肩上。

因此,精神卫生机构的消防安全责任未压紧压实,“人人都是消防安全明白人”、“人人都是消防安全责任人”的理念还未建立,消防安全工作片面化、区域化,导致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盲区和真空地带。是目前精神卫生机构存在的首要消防安全问题。

2.3 服务对象特殊化,应急疏散逃生自救能力明显薄弱

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对象是精神障碍患者,他们在发病期间容易有暴力破坏倾向,为了防止精神病人擅自出走,伤及自身或者危害社会,医院不得不采取封闭管理,病房区的疏散门通常处于锁闭状态,有些精神卫生医院的疏散门不但设置铁锁,甚至为了便于管理,一道门上同时设置了3道铁锁。再比如住院病房内的窗户,为防止患者跳楼不得不设置限位器或者固定铁栅栏,这与消防部门要求的“疏散门、窗应时刻保持畅通”的原则相互矛盾却又客观存在。另外精神障碍患者在治疗期间要定期服用镇定类药物,尤其是夜间为了抵抗兴奋情绪,通常会服用安眠类药物,熟睡之后很难及时感知到危险的临近,几乎没有自我防护和逃生能力。

因此,在夜间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在平均一个护士要负责看护十几个病人的条件下,对于身单力薄的护士如何将服用了镇定类药物的精神障碍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叫醒并疏散至安全区域,是目前精神卫生机构消防安全疏散存在的最大难点。

2.4精神卫生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不一

一些属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精神卫生机构,从软件资料到硬件设施,从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到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相对而言还比较完善和正规。然而,受经济条件的影响,一些偏远地区的民办福利机构、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小型养老院、福利院或者是老旧建筑改造而成的福利机构,有的消防设施设置不符合要求,有的处于瘫痪状态,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消防设施。这些场所根本关停不了。一旦关停这些特殊人群将无处安身,因此,这些火灾防控水平极低、没有任何合法手续的建筑只能长期带病坚持使用和运行,火灾隐患极大,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火灾。当前精神卫生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较低,用一句话概括属于“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出台的消防技术标准和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不区分等级,在全国范围内一杆尺子量到底的话,对于那些民办的、小规模小的、农村偏远地区,有的因为财政短缺甚至连住宿条件都非常有限的精神卫生机构而言这样的要求和标准无疑是难以企及的高度,将会严重打击这些小规模偏远山区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消防设施改造和消防安全管理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失去了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3 做好精神卫生机构消防安全工作的具体建议

3.1促进精神卫生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的政府责任,配齐配足精神卫生机构医护人员

选取2016年度《中国卫生统计年鉴》[4]对我国精神卫生资源的空间配置现状进行分析。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按精神卫生床位资源数从高到低排序,排名前10省占有全国床位总数的比例已接近60%,且主要为广东、江苏、山东、辽宁、浙江、上海等东部省份;排名末10省则占全国床位总数的比例仅为10%左右。主要为西藏、青海、宁夏、甘肃、新疆、山西、陕西等西部省份。

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精神卫生资源空间均衡配置,配齐配足精神卫生机构医护人员为不同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的患者提供基本的精神卫生服务,政府有责任做好顶层设计,为缩小地区差异而努力。笔者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全国性政策执行的约束力,通过法律制度在行政体制内对已经纳入到公共卫生框架中的精神卫生确立应有的地位,尤其是偏远山区和农村的精神卫生机构要加大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专门针对精神卫生制定合适的财政投入政策,以保证精神卫生在财政资源分配中的法定话语权。比如《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中明确规定:“民政部门要会同残联、发展改革、卫生计生、财政等单位探索制订支持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工作发展的保障政策。”此类条款对于确保精神卫生财政投入的稳定性和医护人员增加的持续性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5]

3.2 进一步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扎实推进社会化消防工作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事物必须从整体上去看待、分析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针对精神卫生机构目前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和隐患,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多个方面去考虑问题,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加强战略眼光,把握全局,增强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首先应按照《消防法》和《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中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政府、民政部门、卫健委、消防综合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单位各自的消防安全职责,建立健全社会化消防工作新格局,实施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消防工作共同体,实现多元化的消防服务与安全保障。只有只有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压实责任,才能牢牢守住消防安全的底线。其次是进一步强化每年国务院消防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将国考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年底政绩考核的范围,对于增强政府、各行业部门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是要建立“简单消防”的理念,改变以往行业部门和社会单位对消防强烈的依赖性,改变他们观念中“消防监督检查专业性太强,业务性太强”的错误观点,鼓励他们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进行消防检查的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行业部门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主动性。消防工作只有“简单化”,才会“社会化”、才能“全员化”。

3.3 强化消防培训和演练,树立“人人都是消防安全明白人、人人都是消防安全监督员”的理念。

对于精神卫生机构而言,消防安全培训尤为重要,不是走过程完任务的形式主义,而是要将消防安全知识、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初期火灾扑救的常识深入人心。主要有以下两个关键点。一是保洁护工保安一定全员培训。有些单位的消防培训重点仅仅是消防控制室、消防岗位的同志,其实保洁、护工、保安、电工更有培训的必要和意义。他们长期工作在医院内部,每个角落每个病房甚至每个病人,他们都是最熟悉和了解的,如果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提升了,对火灾隐患的敏感性增强了,将会把火灾熄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大大提升整个单位的火灾防控水平;二是科室主任、科室护士长一定要全员培训。科室内部各个区域的消防安全管理是目前精神卫生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的盲区和薄弱环节,因此务必对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全员培训,树立“人人都是消防安全明白人”的理念,“一岗双责”制度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本部门的消防工作;

3.4 针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克服和减少安全疏散带来的困难。

调研中发现目前精神卫生机构针对这一问题,有一些好的工作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增加夜间护士巡查的频次,电子巡更系统要和绩效挂钩;病区疏散门的钥匙实行“班班移交”制度;窗户设置限位器或者双层防护玻璃的,在指定区域准备了破拆工具;在护士站设置“一键报警装置”,随时通知保卫处,一旦有紧急情况便于及时处置;有条件的医院还增设了避难间 ;在各楼层明显位置应设置疏散引导箱,配备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瓶装水、毛巾、救援棒、发光指挥棒、疏散用手电筒等安全疏散辅助器材;配备轮椅、担架等疏散工具安排住宿时,无自理能力或者行动不便的服务对象原则上应当安排在建筑较低层和便于疏散的地点,并逐一明确疏散救护人员等等。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各地借鉴和学习。

3.5 推行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要针对不同等级、规模的养老机构,注重分类引导

制定针对性强的、符合客观实际地方性消防安全管理标准,是群众的呼声,社会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建立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分类分策。既要考虑国家规范标准要求,更要考虑客观实际情况,从建筑耐火等级、建筑消防设施、消防管理机构和人员、微型消防站建设等方面制定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消防安全技术标准,尤其是对经济条件欠佳的民办精神卫生机构,建议出台小型民办机构的特殊消防标准,在硬件设施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人员、增加巡查频次、增加培训、配备沙土、矿泉水瓶等小型简单的灭火工具,以弥补硬件消防设施的不足。另外,星级评定要和消防安全挂钩引导福利机构落实消防安全标准,提升消防安全水平,应该对质量达标的机构要以奖励代替补贴,将资金切实用于消防安全硬件设施的建设中,从根本上提升建筑物防控火灾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明园.全球化和中国的精神卫生及其政策[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1):1-6.

[2]庞博,苏国范,张天.精神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2015,7(5):262-263.

[3]马弘.“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是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改革的重要方向(英文)[J].上海精神医学,2012,30(3):172-17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5]陈文贵,邬力祥,陈艳.精神卫生资源配置的空间均衡性及政府责任——兼论西藏地区精神卫生的特殊性[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65-171.

 

 

 

作者简介:马文丽(1980-),女,山西太原人,山西省忻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山西省忻州市和平西街忻州市消防救援支队,03400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