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及辅导员工作路径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李秋娴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610500

摘要

在高校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而艺术院校的学生独特的个性及思维则是当代大学生其中最鲜明特殊性的体现之一,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面对这样个性与共性并存的群体,必须坚持独到而富有针对性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地体现出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及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学生 管理工作

正文


 

一、 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1.“三性”性格——感性、真性、随性

艺术院校的学生受所学专业影响,需借助自己作品的载体直观地反映出内心真实的情感,追求对待事物与内心想法表达的平衡性,心思率真且注重情感,因而造就了大多数学生心思细腻敏感,情感过于丰富而强烈,相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看,情绪表达更为直观且波动大,这就造就了易感情用事,存在自控、自力、自治等诸多不稳定因素。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强调艺术个性的培养,使得这类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向往绝对的自由,不愿受规章制度的牵绊,因而自律能力相对较弱,其思维方式活跃而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展示自己,与老师或同学的交流和相处中能够直面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转化较快,但缺乏深度探究的思维模式,逻辑思维能力也较弱,思绪情感容易受外界因素所影响。

2.群体特殊性及思想心理差异性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们既和广大高校学生们一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朝气蓬勃、拥护祖国、积极上进勇于创新等共性,同时他们还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艺术院校的学生们群体特殊性相对于其他各学科的学生来说尤为凸显。艺术类的学习更多注重于个性的培养,从艺术学习的开始就强调着独立学习,因此艺术类学生相对于普通类高校的学生来说,容易养成独来独往的习惯,大多缺乏集体观念意识,他们无论是学校导师的授课方式还是日常学习生活中通常都是个体模式,注重自我的价值养成而容易忽略集体的荣誉;由于特殊的升学模式使得其大多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在校学习中容易出现放弃公共课、不重视综合成绩,容易出现公共课集体课迟到、早退、旷课等纪律性问题,因而衍生评奖评优方面的成绩硬伤或是学校层面的各项荣誉意识淡薄,形成散漫的集体状态。

   这类学生受社会因素、家庭成长环境以及所学专业特征等方面影响,相对普通类院校学生又有着思想心理的差异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前正处于产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

国内国际形势及信息全球化、新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各国文化、教育等思潮的交锋碰撞,如此庞杂的社会思潮体系使得人们难以去伪存真,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所需,西方文化、艺术各种思潮和流派以及各种作品表现手法和多元化的行为方式激荡融合,这些外来文化必然对他们思想有一些影响,难免冲击他们正确建中国新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得他们往往因为对专业的专注去重视多元化的文化而往往忽略主题文化,政治思想意识较为模糊,淡薄国家时事,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兴趣浅薄,出现“重专业、轻文化”这类艺术高校学生思想常态。

  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成才塑造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授课形式及专业的特殊性,容易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自我的价值,甚至出现对自我评价脱离了客观现实,这种自我认知失调的心理产生时,当自己不被周围环境认可时便会产生消极的心理;而太过自我的意识和行为往往在与人交流相处中产生心理障碍,不善于与领导、老师、同学沟通,难免出现封闭自我、孤僻等心理状态,导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对自己健康成长有利的人际关系;艺术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成长环境家庭条件一般较为优越,而家长对学生从小在艺术方面的培养及付出与普通高校学生家长相比,情感、精力甚至金钱上都较多,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和宠爱一般也高于普通院校的家长,这类家庭成长起来的学生常出现独立能力较差、依赖性太过明显,进入大学后往往产生环境应激问题,校园环境的不适应,抗压能力极弱因而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偏激情绪做出过激行为。此外,艺术类院校学生也会较多出现生活优越感过强,消费观扭曲,缺乏自控力,学生之间容易引发攀比心理,学习生活重心偏移,甚至因此引发矛盾发生不友好的过激行为;强调自我、彰显自我的心理和行为导致宿舍集体之间的互不适应,引发宿舍问题;情感的过于直面表达和冲动不稳定性对恋爱观认知的偏差,导致情感遭受挫折时产生压抑、焦虑等极端情绪。诸如之类的思想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艺术院校的学生当中,影响着他们在大学这一人生成长重要阶段人生态度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

   这些艺术院校的学生个性鲜明的特征和思想心理行为的差异性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映射出这类学生群体的坦诚率真、青春活力,对生活和专业学习充满激情,对真、善、美强烈奔放的追求这些积极美好的影响,同时也映射出一些思想偏差、心理问题等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人身健康的负面影响。

 

二.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工作路径

   面对艺术院校学生这一个性化鲜明的群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道关口,在工作中如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生,既要遵循艺术专业学习中独立个性培养的专业成就本质要求,又要规范教育管理策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除了具备辅导员应有的各方面素质以外,更是要注重管理方法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制定出独到的适用于艺术类学生特点的工作方法,肩负起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

 

1.加强具有艺术特色政治领导和思想引导

  辅导员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致力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作为艺术院校的辅导员更是要结合学生实际,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作为艺术院校的辅导员,不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放在工作首位,还必须针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和价值观引领,充分将艺术授课形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有机结合,利用他们所学专业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党委工作、教学教师的助手,与授课教师配合起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引导同学们学习实践,开展专业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艺术特色实践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同时,又体现了艺术院校的特色;既充分运用了艺术资源,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从而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集体荣誉感,切实加强了团结协作精神;将学生演奏演唱、绘画创作的作品充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契合学生思想行为,投其所好,既遵循他们的性格特点,又积极探索新的宣传引导模式,利用好“两微一端”、班级微信群、QQ群等宣传载体,通过和学生切实交流沟通,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尊重学生,倾听学生,让政治思想引导和理想信念教育“有深度而有温度 ”,让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引导通过学生们喜爱的方式真正能走进他们内心,增强学生们的认同感,切实提高艺术院校学生政治觉悟和思想高度,并将理论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有限处理好自己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

 

2.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点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艺术类院校由于对专业成就的本质要求是追求独特性和鲜明个性,这种过于强调的个性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往往又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校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艺术院校的辅导员应该在保证其专业创造力和追求艺术独特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心健康水平。首先应该建立较为完善的四级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即: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作为辅导员在配合学工部门的专业心理教师、学院系分管心理的专项工作辅导员等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自己所带班级的心理工作建设。

在学生作为大一新生进入校园时,结合其专业特色开展入学教育,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其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和又输了特定授课方式的适应能力,带领新生了解学校及专业,既贴合其自身实际又贴近学习生活地宣讲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以便更好地做好教育与自我教育,有利于其发现和干预这一方面的问题,做好新生心理普查,通过对其地域、家庭情况及个人了解,建立心理档案,做好心理危机的排查及预防;定期对所在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通过平和地谈心谈话制度、多倾听多共情的沟通方式、与专业老师及同学之间的沟通了解,掌握班级每位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洞察每位同学的心理状态,对排查出的同学即使进行辅导及干预,严密监控,及时与家长联系,必要时推介学习心理咨询机构及专业机构;做好心理在班级中培养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观察员、利用学生心理社团、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这一创新心理教育模式,深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通过同学之间的帮扶谈话、辅导员个性咨询及个性化心理援助,通过微信、QQ、邮件等现代化网络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渠道的心理咨询服务,既做到保证学生的隐私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努力成为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尤为要注重培养其集体意识,可以通过定期的团体心理辅导对这类大学生起到心理调试作用,可以通过 团体 中的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观察、学习和体验中接纳 自我 ,从而改变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团体既有助于彼此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又为学生们提高情感表达及宣泄的渠道,平定其情绪的波动;另一方面来看,团体的活动那个及规则又极大地帮助艺术类大学生练习接受纪律的约束 ,使得学生们在团队中改变自我、增强团队协作的能力映射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艺术类的学生管理,最重要的则是艺术治疗这一特殊的心理治疗模式,艺术院校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引导学生利用作品及艺术创作来抒发自己情感,解放身心困惑,通过与专业教师及心里专业教师等的沟通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心理讲座、沙龙、主题活动等,提供艺术素材、活动经验等作为艺术治疗的普及宣传,通过这类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不仅使得学生学以致用,自己的艺术特长得以发挥,还让学生们认知自我和调控自我的能力有所提高,促进增强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以适应健康的心理发展。

 

3.提升自身艺术素养,改变教育管理方式

作为艺术类院校的辅导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培养自己对艺术的感知力,这其中包括对艺术理论的领悟力和作品的理解力。应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多了解和聆听所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努力配合专业教学教师,有条件地情况下参与艺术课程的学习并广泛地涉猎优秀的艺术作品,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从而加深对艺术本质和方向的理解,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心之所向,产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打破与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屏障,建立起师生之间共通的桥梁,拉近彼此的距离。

面对艺术院校的学生,尤为凸显出管理这门“艺术”的 重要性。艺术院校的学生个性特征明显,性格迥异,基于这些特殊性,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就应该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式方法,对其采取有序有效的管理,用灌输式的教育替代渗透式的教育 提升育人的实际效果,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以学生为根本,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围绕、关照、服务学生,要体察入微,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一板一眼地教育管理学生,对其严厉教育批评,既要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生特点建立个性化的规章制度,又要做到严爱有加,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对学生爱护帮助,维护学生利益。其次要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学会换位思考,加强谈心谈话制度,用真心换取学生的充分信任,利用软化冲突、淡化权威的管理模式,在交流沟通中给予学生话语空间和交谈的自主权利将要求、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生的特点有效结合,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作为学校里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感化学生,甚至改变和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辅导员应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用真性情赢得学生,情系他们的成长,做让学生信任和喜爱的老师,才能打动学生、成为他们最信赖的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主心骨。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及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当围绕、关照、服务学生,而艺术类高校辅导员更应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创新工作管理方式,细致剖析学生个性特征,因材施教,“爱心、细心、耐心、信心”管理教育学生,针对艺术类院校学生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艺术文化的大环境及艺术实践,将育人工作融入艺术教育,而应当融入艺术教育,切实增强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西家鹏,浅谈音乐艺术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J】,法制博览,2015·10(中)

2】梁爽,浅谈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工作的艺术性,【J】,国际公关,2019·09

3】李翠华,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0·04

4】白瑾,谈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艺术探索,2003·04

 

5】李宁,用心灵浇灌艺术的花朵-音乐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1·04

6】张凯旋,朋辈心理辅导在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发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9

7】王文思,浅析艺术类院校增加辅导员工作实效的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9·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