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对策建议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艳杰

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

在新发展阶段,交通运输肩负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本文立足“交通强国”战略与新质生产力要求,采用文献分析与规范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动力与瓶颈,提出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融合协同与治理现代化为核心的政策路径,同时关注数字经济与全球价值链重塑背景下行业的新机遇与风险,为构建安全、韧性、智能的综合交通体系贡献思路。


关键词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治理现代化

正文


引言: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将交通运输置于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重要支撑位置。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技术革命、双碳目标与全球供应链重构共同塑造交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效率、高安全、高韧性交通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一、理论基础与发展内涵

1.1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演进

高质量发展概念源于经济增长范式转型的学理诉求,最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语境中被提出,强调从速度规模导向转向质量效率导向。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可持续发展范式共同提供解释框架,凸显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绿色共享三大维度。随着数字经济崛起,价值创造方式由要素投入转为知识资本驱动,质量被赋予更具韧性与包容性的制度内涵,这一演进为交通领域衡量发展水平提供超越通行能力与里程规模的新坐标,引导政策关注运输结构优化、综合服务品质与生态外部性控制。

1.2交通强国战略的理论支撑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作为综合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不仅大幅增强城市内部与城市群之间的快速联通,也为区域间大通道与微循环构建了“最后一公里”枢纽。地铁网络通过高频次、高运量的客流输送,有效分担城市道路拥堵,提升公共出行效率;同时,地铁系统与干线铁路、长途客运、公路网的无缝衔接,体现了“干支直达+一单到底”多式联运理念,进一步验证了系统论关于网络协同的核心观点。

在供给优质化方面,地铁建设与运营推动了先进制造业与新材料产业集聚,促进沿线站点经济与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空间集约开发;在服务普惠化层面,地铁票价补贴、智能调度和无障碍设施增强了不同收入群体的出行可及性,彰显全球链路治理与社会公平视角。

1.3新质生产力与交通系统融合

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绿色理念和高端制造为特征,其核心在于通过创新要素重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地铁系统作为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与新质生产力相融合实现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物流网络为高端制造提供即时交付和柔性供应能力。二者耦合推动产业组织形态由线性链条向平台生态演变,催生跨界协同与价值共创新范式,以更低资源消耗实现更高产出,驱动强韧发展。

二、面临挑战与症结分析

2.1结构性瓶颈与资源错配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已全球领先,但网络层级与功能分工仍不匹配,干线高铁、高速公路与主航道高度集聚,而县域支线、冷链通道和末端支撑节点建设滞后,导致时空可达性差异明显,区域经济梯度拉大。地方融资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与隐性债务,决策受短期财政约束影响,造成大通道重复、支线空心及闲置资产并存。多式联运接口标准未统一,运营主体条块分割,信息系统缺乏兼容协议,换装等待过长,车辆周转率和仓储利用率下降。运价与通行费实行成本补偿导向,未将时效、服务和碳排价值计入,价值链增值空间被压缩,运输结构升级动力不足,这种资源错配仍在持续。

2.2绿色低碳转型压力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倒逼交通能源体系重塑,而道路柴油汽油消费量占行业终端能耗近七成,排放基数庞大。新能源重卡、氢燃料船舶和电动通勤飞机仍处示范阶段,车辆、船舶与机场码头的充换电加氢终端布局呈现东密西疏,形成车等桩船等站的时间浪费。航班航迹动态优化、自动引航和船舶队列航行等节能技术推广受制于空管、海事与港口之间的监管协同不足,核心运行数据难以跨域共享。当前碳排权交易仍以部分地区试点为主,价格信号覆盖范围有限,投资者缺乏稳定预期,绿色金融与保险工具尚未深度介入,路径协同不足使转型压力不断累积。

2.3数字化治理能力不足

交通数字化建设已完成感知层和传输层初步铺设,但业务应用仍呈碎片化状态,数据孤岛突出。多部门自建平台缺乏兼容接口,车路、船岸与空地协同难成实时闭环。算法决策受限于低频更新与模型偏差,难以应对突发拥堵和极端天气。基层执法信息化技能与数据安全意识不足,制约政策落地。监管层法规滞后于技术演进,隐私保护与网络安全责任界定模糊,形成治理能力与需求间的“剪刀差”,影响行业一体化调度与价值释放,效率全面下降。

三、对策路径与政策建议

3.1创新驱动与技术赋能

面向高质量发展,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动力,构建前瞻性的研发与转化体系。依托国家实验室与产业创新中心,聚焦智能网联、空天交通、新能源动力及地铁列车牵引系统等关键技术,采取任务导向协同攻关模式,缩短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应用时滞。推动“无人驾驶地铁”“全自动信号系统”“节能回馈制动”等专利化技术在重点城市轨道交通网中示范应用。通过创新券、税收抵扣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政策,引导资本流向高风险、长周期前沿项目,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建立“揭榜挂帅+场景开放”机制,在城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和地铁试验线部署先行示范,形成可复制的创新生态,促进技术外溢效应扩散,打造智能地铁生态闭环。

3.2融合协同与枢纽网络

融合协同的核心在于以枢纽网络为平台实现运输方式与空间功能耦合优化。应重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层次,将“国际门户—国家枢纽—区域节点—城市群地铁网络”体系与产业集群、城市群布局同步规划,推动货运与客运双向融合。促进干线铁路与城市地铁网络的运营对接,探索“城际列车+地铁一票制”出行模式,通过统一运单、智能调度和时空资源交易,实现铁路、航运、航空、地铁与公路无缝衔接,降低换装成本。

3.3制度完善与治理现代化

制度完善与治理现代化需以法治、标准和激励三位一体为支点。加快《综合交通法》和《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厘清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监管职责边界,建立基于风险预防的监管模式,提高政策稳定性与预期性。构建覆盖轨道交通设施建设、运营服务、碳排放、安全运营与数据安全的统一标准体系,通过更新机制保持与技术迭代同步。完善地铁票价、税费和碳市场等经济激励手段,引入“可靠度绩效”考核,将资源配置与质量挂钩。

四、结语

本文从供给侧结构、要素配置、治理体系三个维度提出创新驱动、绿色转型、融合共享、制度完善等对策,为行业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未来研究应关注构建政策评估框架、挖掘微观主体行为机制及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应用,以进一步丰富理论内涵并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朱育严.“双碳”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技术发展建议[J].上海节能,2023(02).

[2]王仁标.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12):1.

[3]历润,张金金,朱丽丽,等.智慧高速公路建设与应用标准规范需求分析[J].中国交通信息化,2024(04):40-42..

[4]葛运华.新时期下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难题及改善措施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