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智能化采煤技术升级的关键策略与实践路径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崔东

开滦(集团)蔚州矿业公司单侯矿 河北省 张家口 075000

摘要

煤矿智能化建设正加速推进,采煤技术升级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和安全生产的双重挑战,传统机械化开采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煤矿的发展需求。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构建安全高效的智能开采体系,需要从装备研发、系统集成到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创新,这不仅是技术革新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采煤技术;升级;关键策略;实践路径

正文


引言

智能化采煤技术的系统性升级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其关键在于建立装备与地质条件的动态适配机制。随着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智能开采正由单机自动化向全流程智能化快速演进。要实现工作面无人化开采目标,必须解决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构建具备自主学习和优化能力的智能开采系统,这对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煤矿智能化采煤技术升级的必要性

煤矿智能化采煤技术升级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浅部资源逐渐枯竭,开采深度增加导致的地质条件复杂化,传统采煤方式已难以满足安全高效生产需求。智能化升级通过综采设备远程控制、工作面自动找直、煤岩识别等核心技术,可显著降低井下作业人员数量,从根本上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技术升级还能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监测与智能决策,将资源回收率提升5-8个百分点,有效缓解资源浪费问题。面对双碳目标约束,智能化开采可降低吨煤能耗15%以上,减少矸石排放量,推动煤矿向绿色低碳转型。此外,智能化系统积累的海量生产数据,为后续地质勘探、灾害预警提供重要依据,是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2煤矿智能化采煤技术现存的问题

2.1核心技术装备依赖进口的瓶颈问题

当前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面临关键设备自主化率低的制约,高端采煤机、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等核心装备仍主要依赖德国、美国等国外厂商,进口成本高昂且售后响应滞后。传感器精度和可靠性不足,导致煤岩识别准确率难以突破85%的技术门槛。井下5G通信存在时延抖动问题,制约设备远程精准控制。关键零部件的耐高温、防爆性能指标与进口产品存在代际差距,在深部开采环境中故障率偏高。这种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不仅增加智能化改造成本,更威胁到煤矿生产系统的安全可控性。

2.2多系统融合与数据互通障碍

已建成的智能化系统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子系统采用异构通信协议,生产监控、设备管理、安全预警等平台间数据共享困难。地质建模数据与开采系统动态更新不同步,导致智能决策基础不牢。设备厂商的私有协议形成技术壁垒,增加系统集成复杂度。数据标准不统一使得积累的海量生产数据难以有效挖掘应用。这种碎片化发展模式制约了整体智能化效能的发挥,无法实现跨系统的协同优化。

2.3复合型人才短缺与组织管理滞后

煤矿行业面临智能化人才结构性短缺困境,传统机电维护人员缺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能,而IT人才又不懂采矿工艺。现场操作人员对智能化系统接受度低,存在操作不规范导致的系统误判。企业管理架构仍沿用传统模式,与智能化要求的扁平化、数字化管理不匹配。培训体系未能及时跟进技术发展,员工技能更新速度落后设备升级节奏。这种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的双重滞后,严重制约了智能化技术的落地见效和持续创新。

3煤矿智能化采煤技术升级的关键策略与实践路径

3.1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突破路径

煤矿智能化升级必须突破关键设备技术瓶颈,建立自主可控的装备体系。重点研发高精度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提升煤岩识别准确率和设备响应速度。开发适用于深井环境的耐高温、防爆型智能终端,增强设备可靠性。加强基础材料研究,提高关键零部件使用寿命。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集中攻关智能开采核心技术。建立标准化测试验证环境,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和迭代升级,逐步实现核心装备的国产化替代,降低对外依存度。

3.2智能化系统集成与数据治理方案

构建统一开放的智能化系统架构需要从底层协议到应用层的全面革新,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松耦合,确保系统扩展性和灵活性。开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中间件,解决不同厂商设备的协议转换难题。建立数据湖架构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统一存储管理,运用数据编织技术实现多源数据关联。设计实时流数据处理引擎,支持海量监测数据的即时分析。构建数字孪生体系统,通过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实现虚拟与现实矿山的动态映射。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建立数据血缘追踪机制确保分析结果可靠性。这种系统化集成方案能够彻底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为智能决策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

3.3人才培养与组织管理变革措施

智能化转型需要重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组织架构,建立数字化能力认证体系,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能纳入岗位胜任力模型。设计阶梯式培训课程,涵盖基础数字化素养到专业智能系统操作的多层次需求。组建跨部门的数字化推进小组,打破专业壁垒促进协同创新。优化绩效考核指标,增加智能化应用成效的权重。推行敏捷管理模式,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响应速度。建设虚拟仿真培训中心,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还原各类作业场景。这种全方位的人才和组织变革,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煤矿企业转型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

3.4智能开采工艺优化与创新方向

工艺创新是智能化开采效能提升的核心驱动力,研发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工作面自动找直算法,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开采精度。开发液压支架群组智能协同控制系统,实现顶板压力的自适应调节。优化记忆截割工艺参数库,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截割轨迹动态规划模型。创新矸石智能分选技术,通过X射线识别结合机械手分拣提高煤质。探索薄煤层无人化开采工艺,解决狭窄空间设备协同难题。研究深部开采地压智能预警方法,构建多参量耦合的冲击地压预测模型。这些工艺创新将显著提升开采效率和安全水平,推动煤矿生产模式根本性变革。

3.5标准体系与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是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制定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全栈技术标准,确保系统兼容性。建立设备健康度评估标准,规范预测性维护实施流程。完善网络安全防护标准,构建覆盖终端、边界、网络的纵深防御体系。开发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实现系统异常的自动诊断和处置。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将传统安全管控与数字风险防范有机结合。制定智能化系统验收评估标准,量化考核各项功能指标。这套标准体系和安全机制能够为智能化建设提供规范指引,确保转型升级行稳致远。

结束语

煤矿智能化采煤技术的升级改造正在重塑传统煤炭生产方式,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持续优化智能装备性能、完善系统协同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将不断提升开采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智能采煤系统将向着更加自主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煤矿开采的全面智能化转型,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孙海龙.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设计与关键技术探讨[J].矿业装备,2024,(09):22-24.

[2]赵连欢.煤矿巷道掘进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4,(11):139-141.

[3]赵晓敏.煤矿采煤机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24,(10):92-94.

[4]陈德坤.煤矿采煤机智能化关键技术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4,(09):22-24.

[5]司宁,苏传洋.浅谈煤矿采煤机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J].中国设备工程,2024,(09):48-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