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三线背景下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精准落地与长效管护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香丽

武威市基础地理勘测技术服务中心 甘肃武威 733000

摘要

在三区三线政策背景下,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精准落地与长效管护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管护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精准落地的方法,以及从制度和监管层面构建长效管护机制的策略,旨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精准的划定和有效的管护需要多部门协同、技术创新以及完善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三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精准落地;长效管护

正文


引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与耕地保护,“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成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永久基本农田作为耕地中的精华,其划定的精准落地与长效管护在这一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精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能够确保优质耕地得到严格保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筑牢根基。有效的长效管护机制则能维持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稳定与质量提升,防止其被非法侵占和破坏。然而,当前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精准落地及长效管护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划定标准不够细化、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导致划定精度不足,以及管护机制不完善引发的监管漏洞等问题。

1、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精准落地面临的挑战

 

1.1划定标准与实际情况的衔接问题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标准在某些地区未能充分结合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貌、土壤质量差异以及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例如,部分山区耕地分布零散,按照统一标准划定可能导致一些具有较高生产潜力但面积较小的耕地被排除在外[2]。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城市扩张与农业用地的矛盾,原有的划定标准难以平衡发展需求与耕地保护,使得划定工作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困难。同时,不同部门对于耕地质量评估标准存在差异,农业部门侧重于土壤肥力、灌溉条件等农业生产要素评估,而自然资源部门在划定中可能更关注土地的空间布局与规划衔接,这种标准上的不一致影响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实际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精准对接。

 

1.2技术手段在划定中的局限性

 

传统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主要依赖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和简单的测绘技术,这些技术手段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土地利用情况时显得力不从心。在一些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的城乡结合部,由于缺乏实时、动态的监测技术,难以准确把握耕地的实际状况,导致划定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同时,现有技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上也存在不足,无法快速、准确地对海量的土地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影响了划定工作的效率和精度。不同技术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存在障碍,限制了多源数据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综合利用。

 

2、精准落地的技术与方法创新

 

2.1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

 

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卫星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宏观、实时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通过对不同时期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情况。GIS技术则可对各类土地数据进行高效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划定工作提供强大的空间分析支持。GPS技术可精确获取土地边界的地理坐标,提高划定的准确性。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项目中,可以通过融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以及土壤质量监测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综合考虑耕地的质量、连片性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实现了永久基本农田的精准划定,据统计,划定精度较以往提高了15%,有效避免了以往因数据单一导致的漏划、误划问题。该项目还引入了无人机航拍数据,对重点区域进行每周一次的动态监测,及时更新地块利用状态,确保了划定数据的时效性。

 

2.2智能化划定模型的构建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永久基本农田智能化划定模型。该模型可以对多源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自动识别和提取符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标准的地块。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综合考虑耕地的自然属性(如土壤类型、地形坡度、灌溉条件等)、社会经济属性(如土地利用效益、农业产业布局等)以及生态环境因素(如生态敏感性、水源涵养功能等),实现永久基本农田的智能化、精准化划定[3]

 

2.3数据安全与共享的技术保障

 

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数据安全与共享是关键环节。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永久基本农田相关数据的安全存储和高效共享。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可以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性,每个参与节点都拥有完整的数据副本,避免了数据集中管理带来的安全风险。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项目中,通过搭建基于区块链的data-sharing平台[4],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将各自的数据上传至平台,各部门按照权限获取所需数据,数据的修改和访问都将被记录在区块链上,确保了数据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同时,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如耕地的具体位置信息、土壤肥力数据等,只有授权人员通过密钥才能解密查看,有效保护了数据隐私。

 

3、长效管护机制的构建

 

3.1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制定专门针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标准、保护范围、监管职责以及违法惩处措施。细化现有法律法规中关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条款,增强其可操作性。例如,对非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明确规定具体的罚款金额、刑事责任追究标准以及土地复垦要求等。同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对承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主体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提高其保护积极性。

 

3.2强化监管与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动态监测监管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监测站等技术手段,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全方位、实时化监测。一旦发现违法占用、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和查处。加强部门间的协同执法,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形成执法合力,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3.3 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

 

公众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要力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能够提高管护的有效性。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自然资源局在实践中可以制作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宣传短视频,在当地电视台和微信视频号上播放,该手段可以有效提高了公众的知晓率。同时,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平台,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鼓励公众对违法占用、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进行举报。对举报属实的公众给予一定的奖励,如现金奖励或生活用品奖励等。通过公众举报平台,一年内定可收到多条有效举报信息 ,据此查处违法案件,充分发挥了公众的监督作用。

 

4、结论

 

在三区三线背景下,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精准落地与长效管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解决划定标准与实际情况衔接问题、突破技术手段局限性,运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和智能化划定模型,能够提高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精准度。同时,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强化监管与执法力度,构建起长效管护机制,保障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制度的持续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精准落地与长效管护工作将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4自然资源工作答卷之二:这一年,我们深化改革、守牢红线[EB/OL].(2024-12-2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许景权:“三区”发展历程与思考[EB/OL].(2021-08-20)

[3]湖潮乡:“五要”举措,守住耕地保护红线[EB/OL].(2024-11-25)

[4]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EB/OL].(2025-03-3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