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与可持续制造技术应用模式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马吉庆

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70

摘要

智能制造与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趋势。本文聚焦智能制造工程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逻辑,系统分析其技术路径选择与应用模式创新,提出以数字化技术为驱动、可持续制造技术为支撑、产业生态协同为保障的转型框架。研究揭示,智能制造通过重构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制造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技术载体,而可持续制造技术的创新应用则进一步推动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演进。


关键词

智能制造工程;绿色低碳发展;可持续制造技术;产业生态协同

正文

引言

在全球气候危机持续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同时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的双重严峻挑战下,制造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贡献领域,其绿色低碳转型已然成为关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智能制造凭借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赋予生产系统精准感知、动态优化及智能决策能力,既能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还可借助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产业生态深度重构。

一、智能制造工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转型动因

1.1 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性:环境约束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制造业碳排放占工业领域总量的80%以上,成为减排重点领域。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生产模式面临资源枯竭与生态承载力下降的双重压力,倒逼制造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需求增长、国际碳关税壁垒的构建以及国内“双碳”目标的约束,共同形成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外生动力。智能制造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与资源动态优化,为破解“减排与增效”矛盾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1.2 智能制造的技术赋能:从效率提升到系统重构

智能制造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生产系统的虚实映射与动态优化。在绿色低碳场景中,其技术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能源管理精细化,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能耗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能耗峰值并调整生产参数,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其二,资源利用循环化,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原材料全生命周期,构建闭环供应链体系,提升再生资源利用率其三,生产模式柔性化,基于模块化设计与快速换型技术,减少因批量生产导致的资源浪费,满足多样化低碳产品需求。这种从局部优化到系统重构的转变,标志着智能制造从效率工具升级为绿色转型的基础设施。

二、智能制造工程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

2.1 数字化碳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数字化碳管理系统是智能制造绿色转型的核心工具,其功能涵盖碳足迹追踪、碳排放在线监测与碳资产优化配置。通过在生产设备、物流环节部署物联网终端,系统可实时采集能源消耗、废弃物排放等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高碳环节。例如,在钢铁行业,系统可对高炉冶炼、轧钢等工序的碳排放进行分项核算,结合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生产方案下的碳排强度,为管理者提供低碳工艺优化建议。

2.2 清洁能源与智能电网的协同优化

智能制造的绿色化不仅依赖生产环节的减排,还需构建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智能电网技术通过分布式能源管理、需求响应机制与储能系统集成,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消纳。在制造园区层面,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与生物质能的多能互补系统可为工厂提供绿色电力,而智能微电网则通过动态平衡供需侧资源,降低对传统电网的依赖。

2.3 绿色工艺创新与废弃物资源化

智能制造推动绿色工艺创新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生产流程的线性特征,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增材制造技术通过逐层堆积材料减少加工余量,降低金属切削等工序的能耗与废料产生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石油基材料,从源头减少碳排放而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则依赖智能分拣与再制造技术。

三、可持续制造技术的应用模式与创新方向

3.1 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

可持续制造要求将环境影响评估贯穿产品设计、生产、使用与回收的全过程。在设计阶段,基于生命周期评估(LCA)工具量化材料选择、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指导企业采用轻量化设计与模块化结构在生产阶段,通过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成环境参数,实时监控工艺能耗与排放在使用阶段,利用物联网技术追踪产品能耗数据,为用户提供节能使用建议在回收阶段,构建逆向物流网络与再制造体系,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这种全链条管理模式使企业能够从系统性视角制定减排策略,避免局部优化导致的“转移污染”问题。

3.2 共享制造平台与产业协同生态

共享经济理念在制造业的延伸催生了共享制造平台这一新型组织形式。通过整合闲置设备、技术与人才资源,平台可降低中小企业绿色转型的门槛。此外,产业协同生态的构建依赖于跨企业数据共享与标准互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下游企业可协同优化生产计划,减少库存积压与运输排放,形成“绿色供应链共同体”。

3.3 人工智能驱动的可持续制造决策

人工智能技术为可持续制造决策提供了数据驱动的分析框架。机器学习算法可处理海量环境数据,预测政策变动、市场需求与资源价格对制造系统的影响,辅助企业制定长期低碳战略强化学习技术则通过模拟不同生产场景下的资源配置方案,优化能源调度与废弃物处理路径。

四、政策保障与产业生态协同机制

4.1 多层次政策工具的组合应用

政府需构建“激励+约束”并重的政策体系。在激励层面,通过税收减免、绿色信贷与碳补贴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在约束层面,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提高高耗能行业准入标准,倒逼企业主动减排。此外,标准制定是政策落地的关键环节。需加快建立智能制造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能效水平、碳排放强度、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维度,为企业提供明确的转型导向。

4.2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构建

智能制造绿色转型依赖跨学科技术突破,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与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创新联合体。高校可聚焦基础理论研究,如数字孪生与碳流建模的融合科研机构则承担共性技术攻关,如低碳工艺数据库开发企业负责技术落地与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载体,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转化。

4.3 国际合作与全球价值链重构

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新赛道中国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合作,输出智能制造与可持续制造的中国方案。同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弥补国内在碳捕集利用、氢能冶金等领域的短板,形成“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智能制造工程与可持续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标志着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进入系统性变革阶段。从技术路径看,数字化碳管理、清洁能源协同与绿色工艺创新构成转型的核心支柱从应用模式看,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制造平台与AI决策系统重塑了产业竞争规则从生态保障看,政策工具组合、产学研协同与国际合作构建了转型的支撑体系。未来,随着5G、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智能制造将进一步拓展绿色转型的边界,推动制造业向“零碳制造”与“负碳经济”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李晓峰,刘洋.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业绿色转型路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23,34(05):52-53.
[2]陈丽华,周志强,赵明辉.可持续制造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模式创新[J].环境工程学报,2022,16(08):21-22.
[3]孙宏斌,林晓燕,高建平.工业互联网赋能下的智能制造绿色化发展机制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21,27(10):24-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