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高压供电保护整定分析及应用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张玉涛

开滦集团蔚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单侯矿,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

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矿井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和机电设备功率的提升,供电系统面临更复杂的运行环境和更高的保护要求。科学合理的保护整定是确保供电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环节,需要综合考虑短路电流、设备参数和网络结构等多重因素。深入分析保护整定的技术要点和实现方法,对提升煤矿供电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煤矿井下;高压供电保护;整定分析;应用

正文


引言

现代化矿井的高压供电网络呈现出结构复杂化、负荷多样化的特点,给继电保护整定带来新的技术挑战。传统的经验型整定方法已难以满足智能化矿山建设需求,亟需建立更加精确和系统的整定计算模型。通过研究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故障特征和保护配合关系,可以优化整定方案,提高保护系统的选择性和可靠性。探索适应煤矿特点的保护整定技术,是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基础工作。

1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系统特性分析

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系统具有区别于地面电网的显著特征,在电网结构方面,受限于巷道空间,多采用树干式辐射状网络,电缆敷设路径复杂且长度较短,导致系统阻抗参数分布特殊。电缆接头数量多且环境潮湿,绝缘劣化风险较高。负荷特性突出表现为大功率电动机频繁启停,产生高达6-8倍额定电流的冲击,同时变频设备引入的谐波污染严重。中性点普遍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被限制在10A以下,但易引发间歇性弧光过电压。特殊环境方面,瓦斯积聚区域要求防爆电气设备,机械碰撞风险导致电缆损伤概率增加。此外,井下空间狭小散热条件差,设备持续过载能力降低。这些特性使得传统保护整定方法面临灵敏度与选择性难以兼顾的挑战,需建立针对性的分析模型和保护策略。

2现场问题分析

2.1保护误动与拒动现象分析

煤矿井下高压供电系统频繁出现保护装置误动与拒动问题,误动主要表现为非故障情况下的保护跳闸,常见于电动机启动时的电流冲击触发过流保护。拒动多发生在高阻接地故障时,因故障特征不明显导致保护无法可靠启动。电缆分布电容电流干扰造成零序保护误判,潮湿环境导致绝缘监测装置频繁误报警。设备老化后特性漂移,使原有整定值不再适配实际工况。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整定计算时未充分考虑井下特殊环境对电气参数的影响,以及保护装置抗干扰能力的不足。

2.2系统扩容引发的保护适配难题

随着采掘机械化程度提高,供电系统扩容改造后面临保护配合失效问题。新增大功率设备导致短路电流水平上升,原有保护整定值无法满足灵敏度要求。多级配电网络延长使末端短路电流减小,与上级保护的配合关系被破坏。不同型号保护装置混用时,因动作特性差异造成选择性丧失。临时供电线路接入改变系统阻抗分布,影响原有保护范围。这些变化要求保护系统必须进行动态整定调整,但现场缺乏有效的参数校核手段和标准化调整流程。

2.3新型设备带来的保护挑战

固态限流器等新设备的应用对传统保护产生系列影响,限流器动作后系统阻抗突变,导致常规过流保护无法正确判断故障位置。变频器供电回路产生的高频谐波干扰保护采样精度。分布式电源接入改变系统短路电流方向,使方向保护失去选择性。智能开关设备的数字接口与传统继电器兼容性不足,信息交互存在障碍。这些新技术应用虽提升了系统性能,但也打破了原有保护系统的平衡关系,需要重新建立适配新型设备的整定计算模型和配合原则。

3煤矿保护整定的关键技术

3.1短路电流计算模型的精细化构建

煤矿井下高压电网短路电流计算需考虑多维度特殊因素,建立包含电缆分布参数的高精度模型,准确反映短电缆网络的阻抗特性。针对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开发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的衰减振荡计算算法。计入电动机反馈电流对短路电流峰值的贡献,特别是多台电机同时反馈的叠加效应。分析不同位置短路时的电流分布规律,为保护范围划分提供依据。模型校验环节需对比实测录波数据,持续修正计算参数。这套计算方法为保护定值整定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确保灵敏度与选择性的平衡。

3.2保护特性曲线的优化设计方法

根据井下负荷特性定制保护动作曲线,过流保护采用反时限与定时限结合的复合特性,兼顾启动冲击耐受和快速故障切除。开发自适应曲线调整算法,随系统运行方式变化自动优化参数。接地保护设置谐波过滤环节,避免变频器干扰导致的误动。差动保护引入制动系数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区外故障时的稳定性。曲线优化过程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协调速动性、选择性和可靠性要求。这种定制化设计使保护装置更好适应井下复杂工况。

3.3多级保护协调配合技术体系

构建纵向与横向双重配合的保护架构,纵向实现变电所出线与配电点进线的级差配合,时间间隔设置为0.3-0.5s。横向协调相同电压等级的不同馈线保护,通过方向元件和阻抗分区确保选择性。开发保护配合校核软件,自动检测配合漏洞并生成优化建议。建立保护定值版本管理系统,记录每次调整的参数变化和原因。这套体系有效解决了多级供电网络的保护选择性问题,降低越级跳闸风险。

3.4数字化保护装置的集成应用

现代微机保护装置为煤矿供电提供新解决方案,采用多CPU架构同时处理保护算法和通信任务,确保实时性。集成故障录波功能,记录事件前后各周波的完整波形。支持网络化定值管理,实现地面集中整定和井下同步下载。开发专用通信协议,解决矿用隔爆设备的数据传输难题。装置硬件设计满足本安要求,通过严苛的防爆认证。这些技术进步使保护系统具备更强大的故障分析和远程管控能力。

3.5在线监测与动态整定技术

实时监测系统运行参数并自动调整保护策略,电缆绝缘在线监测技术提前发现潜在故障隐患。负荷电流趋势分析预测过载风险,提前预警。开发自适应整定算法,根据系统拓扑变化重新计算最优定值。建立保护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持续优化整定方案。这套动态整定技术使保护系统始终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适应煤矿生产的动态变化需求。

3.6防爆环境适应性技术

煤矿井下高压供电保护装置需满足严格的防爆安全标准,采用本质安全型电路设计,限制电气回路能量以防止电火花引燃瓦斯。隔爆外壳结构需通过耐压试验,确保内部电弧故障不会引发外部爆炸。接线端子采用防松脱设计,避免接触不良产生高温。绝缘材料选择耐潮湿、抗老化的特殊配方,保障长期可靠运行。保护逻辑中集成故障电弧快速检测算法,在微秒级时间内切断故障回路。这些技术措施使保护系统在易燃易爆环境中安全可靠工作,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强制性要求。

结束语

煤矿井下高压供电保护整定技术需要持续创新和完善,未来应加强数字化整定平台建设,实现保护参数的智能计算和动态调整。通过融合先进传感技术和故障诊断算法,提升保护系统的快速性和准确性。重视整定标准的规范化和专业人员的培养,构建更加科学可靠的供电保护体系,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杜伟.煤矿配电网故障及继电保护分析[J].矿业装备,2022,(03):238-239.

[2]雷琳博,李海川,白翰林,.董东煤矿50118掘进工作面供电设计与实践[J].陕西煤炭,2022,41(03):148-151.

[3]王传华,方伦,徐加瑞.煤矿大数据供电云计算开发运用[J].山东煤炭科技,2022,40(02):139-141.

[4]崔发,徐志强.煤矿井下安全供电措施研究[J].矿业装备,2022,(01):112-113.

[5]王黎春.煤矿短距离供电线路瞬时速断保护可靠性分析[J].科技与创新,2021,(24):17-18+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