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水利水电地下洞室群施工测量放样与动态监测协同应用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陈永鹏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地下洞室群施工测量放样与动态监测中的协同应用。通过分析BIM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地下洞室群施工的特点,构建了基于BIM的协同应用框架,并详细阐述了测量放样与动态监测的技术实现方法。研究表明,BIM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施工精度和效率,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


关键词

BIM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地下洞室群;施工测量放样;动态监测;协同应用

正文


引言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地下洞室群的施工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施工测量放样和监测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建设对精度、效率和实时性的要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化工具,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一、BIM技术概述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1.BIM技术概述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化三维模型的综合管理系统。它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以三维模型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该模型不仅包含了建筑物的几何信息,如尺寸、形状等,还涵盖了非几何信息,像材料属性、施工进度、成本预算等。通过建立这样一个集成化的信息模型,能够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模型中获取和添加相关信息,从而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2.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BIM技术的应用正逐渐广泛。在规划设计阶段,利用BIM技术可以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形、地质等条件进行三维建模,直观地展示工程的选址和布局方案。设计人员可以在模型中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和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从而选择最优方案。在施工阶段,BIM技术可以用于施工进度的模拟和管理。通过将施工进度计划与BIM模型相结合,能够实时监控施工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BIM模型进行施工碰撞检测,避免不同专业之间的施工冲突,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在运行维护阶段,BIM技术可以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设施管理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建立设施的三维模型和相关信息数据库,能够实现对设施的实时监测和维护管理,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

二、地下洞室群施工特点与测量监测需求分析

1.地下洞室群施工具有地质条件复杂的特点

地下岩体的性质、结构和应力状态等因素变化较大,不同区域的岩石硬度、完整性和渗透性都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一些地区可能会遇到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构造,这给洞室的开挖和支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洞室的稳定性,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支护措施。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实时监测地质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2.施工空间受限也是地下洞室群施工的一个显著特点

地下洞室内部空间狭窄,多个洞室相互交错,施工设备和人员的活动空间有限。这使得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运输、设备安装和人员通行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风险。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需要合理规划施工空间,优化施工流程,采用小型化、多功能的施工设备。此外,还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在有限空间内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3.地下洞室群施工对测量监测有着很高的需求

由于洞室的开挖会引起周围岩体的应力重分布和变形,可能导致洞室的失稳和破坏。因此,需要对洞室的变形、应力、渗流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洞室的安全状况。测量监测数据还可以为施工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长期的测量监测,可以积累经验,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在测量监测方面,需要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基于BIM的测量放样与动态监测协同应用框架

1.数据集成与共享模块

该模块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数据处理单元,主要负责对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各类工程测量监测数据以及项目施工进度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进行全面整合与统一管理。通过构建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协议和统一的数据交换格式,该模块能够有效打通不同业务系统、专业设备和数据平台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无缝对接和实时协同共享。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将全站仪、测斜仪等专业测量仪器实时采集的地下洞室变形监测数据,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自动传输并同步更新至BIM三维可视化模型中,使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能够通过三维模型直观、准确地掌握洞室结构的实时变形状态和变化趋势,为施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该模块还支持将施工进度计划与实际进度数据进行自动比对分析,实现施工过程的动态跟踪和预警提示。

2.协同工作平台

构建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多专业协同工作平台,旨在为工程设计、现场施工、安全监测等各参与单位提供高效的沟通协作渠道。该平台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架构,支持多终端实时接入,确保各专业团队能够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协同。在平台功能方面,不仅实现了测量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和实时更新,还集成了专业分析工具,便于各方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入研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监测系统发现洞室某处出现异常变形数据时,平台会立即触发预警机制,设计团队可以基于专业分析在讨论区提出结构优化方案,施工方能够第一时间收到通知并查看具体建议,随后快速组织技术交底和方案实施。整个协作过程形成完整闭环,大幅提升了工程问题的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

3.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

通过部署高精度的多参数传感器网络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地下洞室群的全方位、多维度实时监测。系统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采集的位移、应力、渗流等关键参数进行动态分析,当监测指标超出预先设定的安全阈值范围时,会立即触发多级预警机制。预警信息通过集成的协同工作平台,以短信、邮件和系统弹窗等多种方式实时推送给相关责任人员。此外,系统还具备强大的数据建模能力,能够基于历史监测数据和当前变化趋势,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和深度学习技术,对洞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预测性评估。这种智能化的监测预警系统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还能为工程管理人员提供未来3-7天的风险预测,从而为施工方案的优化调整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地下洞室群施工测量放样与动态监测中的协同应用。研究表明,BIM技术为复杂地下工程的施工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了施工过程的精准控制和实时调整。尽管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但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王彩宁.基于BIM技术的水利工程施工动态监管方法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5,10(12):150-152.

[2]朱孟东.基于BIM技术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5,15(13):185-188.

[3]李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造价的标准化管理与控制措施[J].大众标准化,2025,(08):59-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