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与控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盛清卫

湖北诚康未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因阶段脱节(数据互通率<40%)、管控粗放(超支率超18%)、动态性不足(变更响应超7天),传统模式存在投资估算误差超20%、结算纠纷率超25%、全周期成本浪费率超15%等问题,导致项目投资回报率降低30%、交付周期延长2-3个月。本文构建“全周期衔接-动态管控-协同优化”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数据互通率≥95%、超支率≤5%、变更响应≤48小时,为建设项目造价可控(投资效益提升35%)提供支撑。


关键词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动态控制;投资效益

正文



一、引言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覆盖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结算全阶段(各阶段造价管控影响最终成本60%-80%),是保障投资可控、避免“三超”(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核心手段。传统管理存在三大痛点:一是阶段割裂,各环节数据独立(如决策阶段估算与设计阶段概算未衔接,误差超20%),缺乏统一管控标准;二是管控静态,依赖事后核算(如施工阶段按月对账,无法实时调整),对材料涨价、政策变动等动态因素响应滞后(超7天);三是协同不足,造价管理与设计、施工、监理脱节(如设计未考虑造价限额,超支率18%),与《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全过程、动态化”要求不符。研究全过程管理与控制策略,对降低投资风险(减少50%)、保障项目收益意义重大,是工程管理领域核心方向。

二、全过程造价管理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决策阶段估算粗放,采用静态指标(3年以上价格数据),未考虑主材波动(年涨幅超10%)、政策税费调整,误差超20%;二是设计阶段限额缺失,方案优化仅关注功能(成本优化占比<10%),结构、机电造价超限额15%,未开展价值工程分析;三是招投标阶段清单疏漏,项目特征描述不全(率超25%)、工程量计算误差超5%,为结算纠纷埋下隐患(纠纷率超25%);四是施工阶段管控松散,变更签证无量化依据(审批超7天)、进度款按形象进度支付(超付率10%),成本超支率超18%;五是结算阶段效率低,资料缺失率超30%、人工核对误差超8%,周期超3个月。

2.2核心研究目标

体系优化需达成五目标:一是决策精准,投资估算误差8%、风险准备金覆盖率≥90%;二是设计可控,限额设计达标率≥95%、成本优化占比≥30%;三是招投标规范,清单疏漏率≤5%、工程量误差≤2%;四是施工动态,变更响应≤48小时、超支率5%、超付率≤2%;五是结算高效,资料完整率≥98%、周期≤1个月、纠纷率5%,全周期投资效益提升35%。

三、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核心环节控制

3.1决策阶段:精准测算投资

奠定造价基础:一是动态数据支撑,采用近3个月主材价格(如钢材、混凝土)、区域造价指数(更新周期1个月),结合政策税费(如增值税率),拆分土建、机电、装饰分项成本(误差5%);二是风险预留,按5%-8%计提材料涨价、政策变动准备金,应对动态风险;三是多方案比选,引入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指标,对比不同技术方案(如装配式vs传统现浇)的全周期成本与收益,选择最优方案(比选准确率90%),投资估算误差从20%降至≤8%。

3.2设计阶段:限额与价值协同

控制源头成本:一是限额设计推行,将投资估算分解至各专业(结构占比40%、机电占比≤25%、装修占比≤20%),超限时强制优化方案(如减小梁截面、优化管线路由),达标率≥95%;二是价值工程应用,分析功能与成本匹配度(如墙面装饰是否过度设计),删除冗余功能,成本降低10%-15%;三是BIM协同优化,用BIM模型开展碰撞检查(减少管线返工成本80%)、工程量精准计算(误差≤2%),避免设计疏漏导致的后期超支。

四、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优化策略

4.1招投标与施工阶段:规范与动态管控

实现过程可控:一是招投标阶段清单优化,采用BIM算量(工程量误差2%),项目特征描述完整率100%(如地砖注明规格、材质、铺贴方式),引入第三方审核(清单疏漏率≤5%);二是施工阶段变更管理,制定“申请-审核-确认”流程,变更需附量化数据(工程量、单价)、影像资料,审批≤48小时,无效变更率降至3%;三是进度款精准支付,基于BIM核对已完工程量(误差3%),按“完成工程量×综合单价”支付,超付率从10%降至≤2%;四是动态监控成本,通过造价管理软件(如广联达)实时跟踪人工、材料、机械费用,偏差超5%时预警,结合进度计划调整资源投入,超支率从18%降至≤5%。

4.2竣工结算阶段:高效与纠纷防控

保障最终效益:一是资料前置管理,施工阶段建立“图纸-签证-检测报告”台账,竣工前资料完整率≥98%,避免核对停滞;二是智能核对赋能,采用造价软件自动比对清单与现场数据(效率提升至2000/天),误差从8%降至≤2%,争议项减少60%;三是纠纷快速处理,明确清单模糊项解释规则(如按“有利于承包人”原则),建立争议调解机制,纠纷解决周期从2个月缩短至15天,结算周期从3个月降至1个月。

4.3全周期协同与技术赋能:强化管控效能

突破传统局限:一是协同平台构建,建立“决策-设计-施工-结算”一体化平台,共享造价数据(互通率≥95%),实现各阶段无缝衔接;二是技术融合应用,BIM实现全周期工程量可视化(误差2%)、大数据分析材料价格趋势(预判涨价风险,提前储备)、AI智能预测成本偏差(准确率95%);三是人员能力提升,开展“全过程造价+技术工具”培训(年时长≥40小时),提升人员BIM算量、动态管控能力(熟练度95%),人为误差降至≤3%。

五、结论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与控制需通过各阶段精准管控、动态响应动态因素、技术赋能协同优化,解决传统模式割裂、静态、低效的问题。当前需突破EPC模式下造价权责划分、绿色建筑全过程成本测算(绿色建材溢价平衡)、跨区域造价标准统一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全过程管理与数字孪生(构建项目造价虚拟模型)、AI(智能优化管控参数)融合,开发“全周期造价管控”平台,完善行业标准(如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规范),为建设项目投资可控与高效收益提供支撑,助力工程行业从“规模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型。

参考文献:

[1]李少东.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与控制[J].山东工业技术,2017(2):112.

[2]赵霞.浅谈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与控制[J].消费导刊,2017(38):19.

[3]曹阳.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与控制研究[J].魅力中国,2016(46):1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