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项目主体结构工程管理策略分析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璐

宁波市奉化区全域土地整治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315500

摘要

主体结构是建筑工程项目的核心环节,其管理水平直接决定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以剡水田园现代农业智能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为研究案例,结合项目特点与实际条件,系统分析主体结构工程的管理策略。研究从组织架构与制度体系、目标分解与协同控制入手,阐述了在质量、进度、安全与成本多目标约束下的管理要求;并重点探讨了钢筋、模板、混凝土等关键工序的过程控制及常见质量问题的治理措施。同时,针对农业示范区工程的绿色施工要求与资源配置难点,提出相应对策。最后引入物联网数字化技术,构建绩效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研究表明,该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主体结构工程的标准化与信息化水平,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实践参考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

主体结构;工程管理;质量控制;进度管理;绿色施工;数字化

正文

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施工往往处于项目建设的关键阶段,其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近年来,随着建设模式由传统发包逐渐向EPC总承包转型,主体结构工程管理呈现出组织协调要求高、工序衔接紧密、技术标准严格的特点。剡水田园现代农业智能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位于奉化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规模适中,建设内容涵盖智慧指挥中心、农机库房、烘干育秧中心及配套设施,具有功能综合、工种交叉频繁的特征。该项目在资金来源、设计施工一体化以及绿色建造方面均对管理能力提出更高标准,对主体结构工程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标准。如何在多目标约束下实现质量稳定、进度可控与成本合理,已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主体结构工程的管理总体架构与目标分解

(一)案例背景下的组织配置与制度体系

在剡水田园现代农业智能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中,主体结构工程管理以EPC模式为基础,项目经理部作为核心管理单元,承担设计、施工与质量控制等多重职责。通过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与安全总监、物资设备主管等岗位的职责分工,形成权责清晰的管理架构。结合项目建设内容,建立以楼栋、功能单元和工序为基础的WBS分解体系,确保进度与质量、安全与成本等多维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在制度建设上,推行三级策划体系,涵盖合同策划、过程策划与样板引路机制,并通过首件认可与技术交底,形成自上而下的标准化执行体系,使管理具备持续性和可操作性[1]

(二)目标与约束的量化分解与协同

主体结构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与成本控制目标需要在多方约束下实现统一[2]。剡水田园项目在合同条款、技术规范和建设单位要求的共同作用下,明确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模板支撑稳定性等关键质量指标,并将其量化为考核标准。进度方面,设立分阶段里程碑计划,形成总控进度与周计划相结合的体系,保证各节点顺利实现。安全管理突出高处作业、吊装施工和临电管理的全覆盖,确保施工环境稳定可控。成本控制则注重材料损耗率和返工率的降低,通过过程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各目标在执行中通过监理、分包与业主的协同推进,实现全过程动态调控,为主体结构施工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实保障。

二、主体结构关键过程控制策略

(一)典型工序全过程控制与通病治理

在剡水田园现代农业智能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中,主体结构工程涵盖钢筋、模板、混凝土及预应力等多类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影响整体结构质量。钢筋施工环节,通过翻样下料、加工成型与绑扎定位等措施,确保钢筋位置与数量符合设计要求,并在隐蔽验收环节引入技术负责人和监理工程师的双重把关。模板与支撑体系施工中,注重结构承载力与节点刚度的验证,严格执行承载力验算与支撑搭设规范,保障拆模条件科学合理。混凝土施工强调配合比的一致性与拌和质量的稳定,浇筑过程中采用分层下料与振捣结合的方式,避免产生离析与空洞;养护阶段注重温控与湿度保持,降低收缩裂缝与表面缺陷的风险。预应力施工则严格遵循张拉顺序与控制应力双重核查,确保张拉值与伸长值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压浆环节注重饱满度与密实度。通过样板引路与首件工程复盘,总结经验与问题清单,形成可推广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有效减少裂缝、蜂窝麻面、孔洞偏差等通病的发生,使主体结构实体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二)资源与环境的匹配控制与绿色施工

主体结构工程的顺利推进不仅依赖于工序管控,也依赖于资源与环境的合理配置。剡水田园项目位于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对绿色建造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资源管理方面,建立钢筋与混凝土的溯源制度,确保材料来源可查、质量可控;关键设备如塔吊、泵车、测量仪器建立台账与定期点检制度,保证运行安全与高效。人员管理上,推行班组标准化作业,强化操作培训与技能考核,保障工序执行质量。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注重动线合理与功能分区,减少交叉作业与二次搬运,提高施工效率。环境控制方面,结合项目地理与季节特征,制定高温季节的降温养护措施、雨季的排水与防护措施、冬季的保温与防冻措施,确保混凝土施工效果稳定。现场落实降尘喷淋、噪声控制、污水处理与固废分类回收,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农田与环境的影响。通过这些举措,不仅实现了主体结构施工的高效推进,还展现了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成效。

三、数字化与精益建造的落地路径与绩效改进

(一)数智化工具的集成应用

在剡水田园现代农业智能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中,主体结构施工管理引入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数智化手段,使管理模式由传统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将设计、进度、成本和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集成,实现了信息共享与可视化。施工现场布设混凝土温度传感器和位移监测设备,对养护环境与支撑体系稳定性进行实时跟踪,确保结构安全性。钢筋材料设置二维码标识,实现进场检验、现场安装与隐蔽验收的全链条追溯。管理人员通过移动端应用完成质量检查、问题记录和整改跟踪,形成即时反馈与闭环处理机制。EVM挣值管理与LPS计划体系相结合,使计划的执行率和资源投入产出比得到有效提升。数智化工具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提升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管理的透明度。

(二)绩效评价与持续改进

主体结构工程管理的价值最终体现在绩效提升与经验沉淀[3]。项目团队建立覆盖质量、进度、安全、成本与绿色指标的综合考核体系,将结构合格率、进度兑现率、事故隐患闭合率、材料损耗率及绿色施工成效纳入KPI考核,并与分包考核和班组计价相挂钩。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周例会和阶段性总结,对施工情况进行全面复盘,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形成针对性的改进措施。QC小组活动发挥了现场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不断总结优化工艺流程,积累操作经验。通过建立工序图库与问题数据库,将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沉淀为标准化成果,供后续项目借鉴。绩效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的运行,使管理策略不断优化,确保工程建设在质量、进度、安全和绿色指标方面均达到预期目标。

结语:主体结构工程管理不仅是技术与制度的结合,更体现了对质量、效益与责任的坚守。通过科学组织、严格管控与数字化赋能,建设过程能够兼顾安全与效率,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主体结构的稳固与完善,为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展现了现代工程管理向精细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积极方向。

参考文献

[1]魏克勤,胡先之.住宅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工程管理分析[J].居舍,2025,(24):177-180.

[2]任志乔.住宅建筑工程管理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路径研究[J].居舍,2025,(16):177-180.

[3]陈海艳.住宅建筑主体结构工程管理分析[J].中华民居,2024,17(05):180-18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