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东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唐小苏 刘潮清 肖 璐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3410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22-009-0026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课题名称: 赣州市东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引言:

东江为珠江的四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江西境内东江源区流域面积 3524km2,涉及了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安远、定南、龙南、会昌五县部分区域,约占东江全流域面积的十分之一。东江是流域沿岸及珠三角、香港等地的重要饮用水源,其水质好坏事关香港的稳定繁荣和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是名副其实的“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在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水生态环境现状

1.1水环境现状

根据2022年赣州市环境质量年报[1],赣州市东江流域共有13个监测点位,其中安远县3个,寻乌县 6 个,定南县4个。 评价结果表明, 赣州市东江流域总体水质较好, 13个监测点位在2021年和2022年水质水质全年稳定在Ⅰ-Ⅱ类, 满足所在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 (见表 1)赣州市东江流域监测点水质指标主要是总氮浓度较高

水质评价空间分布结果显示,

1 赣州市东江流域水质监测站点水质一览表

序号

所在河流

断面名称

2021年水质类别

2022年水质类别

1

定南水

安远黎屋组

Ⅱ类

Ⅱ类

2

新田河/定南水

中学桥

Ⅱ类

Ⅱ类

3

定南水

镇岗桥

Ⅱ类

Ⅱ类

4

定南水

石陂头

Ⅱ类

Ⅱ类

5

定南水

塘唇电站

Ⅱ类

Ⅱ类

6

定南水

龙塘镇长富双头

Ⅱ类

Ⅱ类

7

定南水

庙咀里

Ⅱ类

Ⅱ类

8

寻乌水

团丰桥

Ⅱ类

Ⅱ类

9

寻乌水

寻乌吉潭

Ⅱ类

Ⅱ类

10

寻乌水

寻乌上石排

Ⅱ类

Ⅱ类

11

寻乌水

留车镇留车中学

Ⅱ类

Ⅱ类

12

马蹄河

三标电站

Ⅱ类

Ⅱ类

13

寻乌水

兴宁电站

Ⅰ类

Ⅱ类

1.2 水生态现状

利用现状资料(江西省环科院 2017 3-8 月)对东江源区水生生态系统从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等方面评价东江源区水生生态系统的质量现状和完整性。共鉴定出着生藻类104种,隶属于653属;底栖动物58属种,隶属于4734科,采集和鉴定到鱼类48种,隶属于1433属;东江源国家级湿地公园境内有湿地维管束植物152种,隶属于55科,105[2]。东江流域(包括定南水和寻乌水)的水生态系统受到较少的人类干扰,水质较好,物理栖息地质量轻微退化,极少数对人为活动最敏感的物种有一定程度的丧失,水生生物综合状况处一般水平,属于亚健康状态。

1.3水资源现状

根据《2021 年赣州市水资源公报》[3]2021年,从珠江出境水量12.3353亿立方米,东江流域寻乌水寻乌站年降水量为1123.0毫米、九曲河胜前站1038.5毫米,定南县的九曲水库站,年降水量900.0毫米;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会昌县和寻乌县五县 2021 年的水资源总量分别是8.63856.00523.942010.14268.9244亿立方米。东江流域20202021年连续两年降雨偏少,较多年平均偏少23成,历史罕见。

2.水环境问题

2.1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凸显

东江源区是种植大县,果园占地面积大,种植业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由于养殖、种植生产方式相对落后,部分果园没有生态沟渠的截留,除被农作物吸收的营养物质,其它都通过渗入地下水或随着降水径流进入自然水体,导致流域水资源污染。

为有力保障生猪供应需求,东江源区近年来畜禽养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部分养殖场(所)存在非法排污、设施简陋等问题,而且规模化养殖已发展成为东江源流域最重要的畜禽养殖模式之一,污水水量大,东江源区的部分畜禽养殖场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的综合处理水平不够,粪便堆放场防雨防渗措施不到位,遇较大降雨则易进入地表水中,并污染流域水环境。

2.2 稀土矿山污染依旧存在

流域内的寻乌县、定南县、安远县三县是稀土矿的富集地区,由于早期矿采区的乱挖,尾矿、废弃的沙土等的到处倾倒导致未处理的污染物经降雨的冲刷渗入地下水或者顺着径流流入河流引起河流水污染,直接威胁到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体安全。近年来,东江流域实施了稀土矿山整治及生态修复项目,因稀土开采导致的污染逐渐减少。但东江源流域内不断有企业入驻,工业发展也会增加东江流域的工业废水量,即使大部分企业废水排放是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进行,但因存在累积效应,所以河流在成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污染[4]

2.3 生活污染源是主要污染源

厨房废水、洗浴废水、冲厕污水等是东江流域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氮磷浓度比较高,但生活污水主要特点是污染物浓度变化大、排水分散、污水收集困难等特点。东江源流域大部分河流位于流域农村地区流域内城镇众多,居民都沿河流居住,目前乡镇区域基本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但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较低,行政村(建制村)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更低,同时镇、乡、行政村、自然村之间治理水平不一。此外农村地区的排水管网建设水平也较低,雨污分流的工作滞后,村庄数量庞大,污水处理设施分散,运维管护也是难题,部分污水设施对运维管护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或者运维费用较高。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河流,造成河水污染,严重影响流域河流水环境质量

3.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3. 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 密切结合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 优化产业布局。 积极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 重点扶持和大力发展林业, 优化区域产业、产品结构, 增强区域发展功能, 满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的要求,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 环境协调发展。严格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三区”规划,提高区域环境准入门槛,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产业。生态旅游业发展需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重保护、慎开发的原则[5]

3.2 加强污染源控制

   加强旅游产业的污染物控制,提升景区污水处理工程;以环保理念、生态安全为原则,保护沿岸生态原生景观;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

   加强农业污染控制。通过实行统防统治,进行源头减量控制,科学用药,提高使用效率,通过生物诱捕害虫的技术,减少了果园杀虫剂的使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液体肥水溶肥、滴灌喷施科学用肥方式和有机肥资源利用,有效降低化肥使用带来的污染,提升土壤地力水平。加强东江源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在果园径流汇入地表水体前进行控制,通过改善其水流条件、延长水力停留时间等措施,减少径流携带泥沙及污染物的入河(库)量,达到沉沙、净化水质的目的,主要工程措施包括修筑沉沙池、生态滞留塘、前置库、生态透水坝、生态缓冲带等[6]     

新建稀土矿山应该从建设时进行污染防治,从源头上减少污染,降低后端污染治理的压力。针对此类存在历史遗留矿山和停产稀土矿山的区域,可在稀土矿山小流域设置氨氮污染水处理厂,解决整个小流域中稀土矿山带来的水体污染问题,实现稀土矿山有序开采与环境保护,也可采用小流域级生态湿地治理技术,优化处理效果,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7]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村庄的地形地势特点来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管道,利用废弃洼地进行处理,还可以运用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对厕所黑水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在对现有污水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引进微动力处理装置来代替化粪池等原始处理模式,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化和标准化处理[8]。可通过就地分散利用、尾水集中利用、粪污收集制肥利用等方式,围绕房前屋后“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浇施,农田、林地、草场污水回用,生态沟渠(水塘)、生态缓冲带、湿地系统消纳处理等,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适度处理与资源利用新模式,推动水资源、营养盐或有机质的资源利用。各地通过建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供排水一体化、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等方式,探索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市场化的有效模式[9]

3.3加强水生态保护

3.4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

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规范东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明确水资源调度组织与职责、调度方案与计划、调度实施与管理、数据监测与报送、监督检查与问责等,赋予水库与干支流枢纽水资源配置的功能,实施包含常规水资源调度、枯水期水资源调度、鱼类繁殖期水量调度、生态流量调度等流域水资源综合调度。

完善东江流域地表水水质监测网络建设, 强化重要省界、 重要水源地和重要水域自动监测和远程监控, 加强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和应急监测的能力建设, 开展干流、 主要支流入江口等监督性巡测, 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将东江流域智慧水利与信息水利建设作为推进水利现代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提升感知能力,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覆盖流域江河湖泊水文、水质信息、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管理运行体系的网络大平台,形成流域区域相关信息资源汇集的共享大数据,以及集成业务支撑、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的应用大系统,全面提高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保障流域水资源安全[10]

3.5完善流域生态补偿体制机制

将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分配将水质作为主要因素,同时兼顾森林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因素,对水质改善较好、生态保护贡献大、节约用水多的县加大补偿力度,进一步调动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强化约束,建立健全综合评价和奖惩机制。

厘清各部门、各行政区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职责,统筹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对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问题进行协调。研究推广流域联防联治的有效管理模式;建立东江流域统一合作平台;健全水资源联合调度、水环境协同监察、跨部门联合执法、边界联动执法和水污染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定期协调会商、水质联合监测等制度和突发水事件协同处置机制;妥善处理跨界水污染纠纷和突发水事件,协调解决流域跨地区的重大水问题。

建立流域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响应机制。东江是珠三角和香港地区的重要饮用水水源,东江源区水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流域人口密集,整流域环境风险大。建议加强流域的突发水污染事件预警体系建设,建立上下游统一、高效的环境应急信息平台;通过这些机制推进,维护流域水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补偿实施成效。

探索跨部门的涉水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以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为契机,地方政府探索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涉水信息公开的范围,加强地方有关部门公开涉水信息的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11]

4.结论

赣州市东江流域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  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水域生态系统较有代表性。针对当前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 应尽快落实相关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点面源污染控制,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严格实施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完善流域生态补偿体制机制,促进赣州市东江流域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2022年赣州市环境质量年报

[2]现状资料(江西省环科院 2017 3-8 月)对东江源区水生生态系统评价

[3]2021 年赣州市水资源公报》

[4]乔丽潘古丽·吐尔洪,东江源流域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变化预测[D].江西:江西理工大学,2022

[5]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第二轮实施方案.

[6] 涛,史晓燕. 东江源区果园面源污染防治最佳管理实践[J.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7):147-150

[7] 伟,陈国梁,李 .离子型稀土矿区小流域级地表水氨氮治理工程效果分析及建议[J. 属(矿山部分),2021,73(1):103-107

[8]田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的探索研究 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3 ,4:91-94.

[9]王波,何军,车璐璐,戴超,郑利杰,王夏晖.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利用:进展、困境与路径[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3:1-14

[10] 亮,罗 昊,许 .东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实践及思考[J. 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7(13):56-59

[11]廖乐逵,虞璐睿,谢澍.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江西经验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子[J.地方实践,2022,4(20):65-6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