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籽绣在苗绣中的文化性和工艺性探析
摘要
关键词
打籽绣;苗绣;传统手工艺
正文
引言
在中国刺绣史之上,苗族刺绣艺术在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苗族刺绣以其清新复杂的美感对于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史诗般的服饰反映了苗族独特的艺术风格。今年,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参观了民间的收藏家,从而体验到了黔东南的许多苗族刺绣。它们以不同的形式传达着苗族的精神特征与独特的民族文化。
1 苗绣中打籽绣的工艺特征
1.1 打籽绣的历史发展
打籽绣多用于刻画花鸟图案的花蕊或动物的眼睛,增强生动性。打籽绣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此时所出土的衣物当中依稀可以看到打籽绣的雏形,经过记载打籽绣发源于满族先人肃慎人时期蒙古诺因乌拉东汉墓出土的刺绣品(参阅《中国历代织染绣图录》),在技法之上选择了打籽针法进行绣制,从而表现了对海洋以及伟大自然界的向往和敬畏;唐代《释迦牟尼说法图》的部分采用了打籽绣,着重突出了画面的立体感,由此可见几经发展打籽绣的技法及应用已经逐渐开阔;在宋元时期,此刻平面图案也有了打籽绣的一份天地。
1.2 打籽绣种类
打籽绣是苗绣中重要的技法之一,其在施绣时,针从背面向正面刺上来以后,便将针尖在丝线底脚卷上两转,绕成了粒状小圈,绣一针,从而形成了一粒“籽”,因而得名,亦称“打籽”。
1)双面打籽绣
“双面打籽绣”是由民间艺术家刘小红首创的,被称为种绣,就是用金属线在绣面上编织不同颜色的绒点,然后把这些绒点与绣面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绣花工艺。双面刺绣的正面和背面图案是相同的,不仅仅在原有的传统单面刺绣工艺之上进行了创新,而且还采用颜色质感不同的丝线营造出不同的效果。
2)三蓝打籽绣
三蓝绣,也叫“全三蓝”,是一种用多根深浅不一的蓝色丝线,按一定的比例,绣出各种不同色彩的图案。用大量结子,密密麻麻地排布成一个花纹,从浅到深,一层一层地进行“籽”的叠加,其特征为:花纹纹理丰富,装饰效果好,经久耐用。它的图案造型不仅具有三色相间的协调典雅,而且还具有打籽绣富于立体感的纹路效果,更为精细。
3)五彩打籽绣
五彩打籽绣正如其名,一般是由多种颜色的绣线经过绣制而成,为了让整体作品更加丰富,还会采用不同的绣线、面料、里料,多用于衣物。其中较为著名的石青缎绣海水江崖花蝶纹对襟挽袖女褂圆领大褂,整体纹样绣制工艺主要采用五彩平绣、打籽绣为主,海底和悬崖的设计以三个蓝色为主的刺绣。其整体的造型端庄大方,面料工整,图案丰富,色彩搭配炫目,刺绣针脚细致,寓意幸福生活。
1.3 打籽绣的工艺特点
1)由点及面
打籽绣是指每绣一针将丝线绕成粒状小疙瘩,将这些小疙瘩细密地排列成形,因每绣一针则见一粒子,所以称为打籽绣。其特点是结实耐磨,经过大面积的绣制,保证颗颗都是饱满均匀从而使绣品凸显立体感,从而呈现出了一种类似浮雕的效果。
2)由实及虚
打籽绣的实与虚主要表现在质感层面,当缠绕线圈的层数越多,“籽”的体积就会越大,所占画面单点的面积也会越大,在视觉及触觉上都有明显突出,一般表现花鸟鱼虫的眼睛或高光等地需要用实的技法去处理,而大面积的填色则整体呈现虚的视觉效果。
3)肌理感强
打籽绣最突出的特点则是表面呈现立体的状态,历史上的打籽绣用简单凝练的形式表现我国魅力民族风俗,远比其他艺术更贴近生活。古代打籽绣运用强烈色彩对比和凹凸的饱满颗粒感,雄蕊最适合代表花鸟、动物、昆虫和鱼类的眼睛。现代刺绣不仅追求精致,根据创作需要会出现大小不等、层叠不均等表现手法,也展现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4)点睛之笔
正如上文所提到,此处的点睛之笔不仅指明打籽绣通常用于绣制动物眼睛等细小且需要突出的部位,也证明了该技法与其他针法的不同之处,以及打籽绣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手工艺瑰宝的实力所在。
2 苗绣与现代装饰特征
2.1 打籽绣的艺术特征
基础操作具体体现为:起针、运针、落针三个步骤。绣面大多采用深色的织物,丝线选择饱和度高、色彩明丽的丝线,在绣面的背部通常采用衬布或薄纸来增加织物的硬挺度。传统的籽绣多采用细丝线,用两到三圈的籽绣,显得小巧精致。现代流行的刺绣采用棉线或稍粗的线,立体感和装饰效果更强。
2.2 苗绣的文化传承
由于我国本身传统文化优秀瑰丽,苗绣作为我国几千年来历史传承不断下的瑰宝深受人喜爱,手工作品本身的价值也不可估量,因此想要发扬苗绣的艺术之美,就需要融合现代社会所流行的元素,引起现代群体的共鸣,才能更好的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传统技法打籽绣的发展。
2.3 打籽绣现代文化特性
刺绣应该运用到不同的文创产品上来加深刺绣的文化传播,并且将好的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在传播的过程当中,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魅力,使其更好地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不断推动刺绣的传播与发展。
3 结语
打籽绣作为苗绣当中的中流砥柱,其中独特的工艺性以及文化性须继续传承下去。目前打籽绣由于缺少创新,导致了打籽绣只能作为一种单纯的装饰手段,而无法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艺门类。在这种背景之下,要想真正实现其“活态保护”,必须走出一条非遗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投其所好,对于市场进行针对性引导。而在这方面,将传统民间技艺打籽绣与现代生活用品相结合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索、尝试和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郑珊珊.刺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0
[2]张树新.论针艺之美——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刺绣[C].2014年第十四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2014
[3]陈玲.当代纤维艺术“因材施艺”——技法与综合材料初探[J].流行色.2020,第00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