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创意,以泥塑形——“泥塑”文化与中职课程深度融合的有效探讨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徐狄琼

浙江省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 311800

摘要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这一项目的开展,我校致力于开发优秀的“非遗”课程,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和青年一代搭建起桥梁、纽带。笔者将从课程实施的意图、内容、对象、策略等方面,阐述“泥塑”这一“非遗”项目进入中职选修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进一步体现“非遗”文化与校园课程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非遗;泥塑;传统文化;中职课程

正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流逝,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亟待社会各界开展深度的传承和保护。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似乎逐渐成为校园中的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各校尝试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以培养新一代的文化自信。

下面笔者将从课程实施的意图、内容、对象、策略等方面来阐述“泥塑”这一“非遗”项目进入中职选修课程的具体实施,进一步体现“非遗”与校园课程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的保护。

一、明确“非遗”课程实施的意图。

“非遗”的保护主要通过传承实现,而目前社会对传承主要体现在传承人的培养上。从目前的各校的形势来看,我们尝试通过让学生接触“非遗”,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同了“非遗”,从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先辈们留下来的独特文化。因此,我们在进行“非遗”课程设计时,不仅需要关注到技艺的学习,更应充分挖掘“非遗”体现的精神价值,让学生通过课程体验到“非遗”的人文魅力,如“非遗”的民族性、历史性、稀有性等方面。

二、分析“非遗”课程实施内容。

泥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气息最为浓厚的民间艺术之一,以泥土为主要材料捏塑而成,并伴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习俗而产生的一种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手工艺品。也因此,伴随不同地区审美、风俗等的不同,泥塑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结合当下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们的认知需求,我们对“泥塑”的工艺技能和文化价值进行了选择性吸纳。如诸暨特有的西施故里文化、传统节日习俗等等,“泥塑”走进我们的生活,将传统的东西和现代的题材相结合,只有充分发挥其功能性和实用性,才能得到普及。因此,我们也尝试将“泥塑”与学生的志趣相融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三、把握“非遗”课程实施对象。

本课程的实施对象为中职的学生,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比起来,中职的学生身心发展更加成熟,理解能力更强,擅长动手操作,被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泥塑工具来创作泥塑作品。此外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与高中的学生相比,中职的升学压力更轻,因此可以抽出业余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事实上,一些有升学需要的学校,家长并不支持孩子在课堂学习“非遗”。

对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中职生来说,参与“非遗”项目是一件既“好玩”有“有用”的事情。不仅拓展了自己的知识技能,还发掘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中职的学生也有不足之处,譬如对自己的学业缺乏规划,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上课的参与度比较低,面对这些现象,急需我们做出课程实施上的调整。

四、壮大“非遗”课程实施的队伍。

由于本校教师缺乏教授“非遗”的经验,“非遗”传承人则缺乏课堂实施的经验,那么,是否可将两者联系起来,扬长避短、各取所长呢?有了前期的经验教训,近年来,我校尝试一种“1+1”的课堂师资模式,即“非遗”大师与专业教师一同进课堂开展教学。具体方案为:由学校专业教师负责课程的设计,如制定相关教学进度、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而“非遗”大师主要负责课堂上相关技艺的教授,同上指导专业教师选择相关内容。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大师和教师在课堂上各展所长,使得“非遗”技艺不再是单一的模仿和枯燥的练习,而是更具趣味性和体验性,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拉“非遗”与学生的距离。更是打破了传统“师傅教徒弟照着学”的传承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大师为主导,教师则负责为两者搭建交流互动的桥梁。通过教师与大师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完善了课程实施过程,学生在“非遗”课堂上不仅参与其中,更是乐在其中。

五、生动“非遗”课程的教学设计。

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课程实施中的呈现过程,通过设置课堂教学情境、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调整不同的教学策略等等来解决“为何而教?”、“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下面笔者将从解意、授意、表现、评价等多方面来进行阐述。

1.解意——细化目标,分层落实。

我们将“传承、保护、发展‘非遗’文化”这一总目标进行细化分层,制定更具行为化和可操作性的目标。

在制定知识技能目标时,应关注学生“学会”,如通过学习,了解“泥塑”这一非遗技艺的工艺流程,体验泥塑“精雕细琢”的制作思想;认识“泥塑”制作所需的特殊工具及其使用方式和功效等;

而在制定过程方法目标时,应关注“会学”,如尝试运用“泥塑”技艺进行创作;通过学习,能从多角度欣赏泥塑的制作过程和呈现形式,并能对“泥塑”作品进行简短的评价,形成初步的审美鉴赏能力等等。

对于制定人文素养目标时,则要注重“渗透”,如通过感知“泥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懂得和认同“泥塑”这一“非遗”技艺;通过调查、了解不同产地的“泥塑”与当地风俗文化、地理位置间的关系,感受不同文化的所呈现的丰富绚丽的泥塑世界等。

2.授意——丰富课堂环境,多样化教学策略。

我们的学生正值青春,他们喜欢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而“泥塑”是一种充满古老而淳朴的民间艺术,如何让两者间擦出火花?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策略一:示范操作明技法。

除了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示范讲解,针对学生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集体示范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泥塑的制作讲究的是“精”“巧”,有些动作非常的细微,传统的示范学生很难看清,因此我们采用交互式白板,将示范的操作直接放大投屏在电子白板上。

不光有大师傅的示范,有时也有学生的经验分享。除此以外,我们还尝试对大师傅的示范进行拍摄、录制,并制作成美篇、微课等形式发布在学习群中,以供学生们课外学习。

策略二:任务驱动激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泥塑造型的相关基础能力,我们尝试以实例为主,以具体的模块任务为主线,将泥塑的基本技法、造型种类、文化背景等融入于其中,同时注重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如在发展学生立体造型时,我们以塑造几何造型为入门,并将单一的几何造型与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相结合,或是将单个的学生作品加以组合,创造新的形象。 如左图所示,以圆柱造型为基础,加入了五官刻画、服饰搭配的细节,学生们制作了专属于自己的人物小像。

在课堂进度的设置上,我们也注重内容的衔接,如在掌握球体、正方体、人物表情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了当下学生热门的话题,布置了制作表情包的任务。如下图,学生们课前先收集了相关的表情素材,并设计了各具特色的表情包,在课堂上,并将前期掌握的泥塑造型技法充分运用与制作之中,特别是泥塑工具的运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所用的工具大多由泥塑大师自己制作。每次使用工具前,大师傅都会提醒学生将工具打磨干净,这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也传统文化的价值中重要的一部分。

策略三:小组合作助创作。

我们鼓励不同能力的学生一起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心理学提出,同伴可以增强人的认知技能和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等。以《丰收》这一主题为例,要求以组为单位进行创作。小组成员可以先商量,分析每个人的优势,扬长避短进行合力创作。

通过让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协同创作,也无形中向学生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每一个人在团队中都着自身特有的价值,价值没有大小之分,而“泥塑”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发挥团队精神的。

互助合作让学生体验到尊重与被尊重的感觉,有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

策略四:信息技术巧应用。

21世纪的年轻人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而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无疑是普及传统的有效途径之一。

除了前面提到的运用交互式白板投屏示范操作外,我们还将学生的操作、大师的示范进行照片、视频的拍摄,并上传学习群进行交流讨论。便于不同班的学生作品相互交流,并运用投票系统进行优秀作品的评选。

而将“泥塑”背后的故事,如历史常识、民俗故事、地理特征等内容,现在网络上优秀的影像资料非常之多,我们通过师生共同收集、筛选资料,将部分内容制作成微视频进行投放学习,形成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策略五:多元评价促成长。

首先,评价维度多元化。我们引导学生从技法、创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来评析作品。

我们引导学生去理解泥塑这一“非遗”所承载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如引导学生去关注作品的色泽,感受这些不上釉的古朴色泽所产生的独特美感。除了“泥塑”所展现的美学素养,我们还引导学生去挖掘“非遗”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慢慢地,学生们在之后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将一些传统的形象融入其中,比如有学生尝试将家乡的西施故里文化展现在作品中,还有的学生将富有中国特色的纹样、图案刻画在作品之上。

其次,评价角度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师评,我们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评互评,并将评选的优秀作品投放在学校的“创新创业一条街”、学校展览区等以供更多的师生进行观赏评价,无形中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遗”这一传统文化。

近年来,学校的“非遗”成果多次参加市里组织的各类展出及比赛,获得了更多民众和专家们的点评和指导。如学生创作的泥塑作品《十二星座》在我市新生代传统手工艺大赛中荣获银奖,该作品灵感来源于当下学生们的流行话题,并结合所学的泥塑技法创作了栩栩如生,个性迥异的十二星座,让民间艺术散发出青春的气息。

图片5.png

我们深知,前人的艺术流光溢彩,但新生代的力量也是蓬勃向上,“新生代”力量的加入无疑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动力,“少年强则国强”,如果我们将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少年之中,他们必将成长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践行者。

社会的审美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加快,但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心始终不变,我们将致力于开发更多的优秀“非遗”课程,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和青年一代搭建起桥梁、纽带,发挥好载体的作用,以培养发展更多的青年来传承这些古老的技艺,让这些民间艺术在新生代手中不断绽放!

【参考文献】

1. 张莹莹.当美术课程遇到“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曾霖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基础教育.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

4. 高燕.金华民俗文化读本.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5. 常素霞.村里的日子——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当代泥塑作品.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 孟仕琼,赵露滋.泥塑造型基础.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7. 宫楚涵.泥塑——传世绝活,妙手出神.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6.

8. 沈华菊.给孩子揭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非遗.山东: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