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现实启示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江伟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93)

摘要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解放全中国,党的所有工作也是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中国共产党为了尽快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全中国的解放,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进行斗争的过程之中,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得农民这一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体的支持,对农民开展围绕着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支前参战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为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服务、坚持物质利益原则的特点。这一时期党在农民群体中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也取得佳绩,不仅保证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确保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能够有源源不断的物质增援,推动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也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的盟友,工人阶级只有与广大的农民阶级站在一起,结成钢铁般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伟大导师列宁也强调了农民对于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性,他曾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文中指出:“只有农民群众加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民主战士。如果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做不到这一点,资产阶级就会成为民主革命的首领并且使这个革命成为不彻底的和自私自利的革命。要防止这种危险,除了实行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以外,是没有别的办法的。”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当时农民的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国,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就必须要团结农民,围绕着中心任务对农民进行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一)解放战争严峻的局势所需

    经过十四年的艰苦抗战,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了中国大地,中国的抗战也顺利结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由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民族矛盾转变成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1]此时中国的斗争任务也从中日两国的斗争转入国内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斗争。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实力相差悬殊,在军队人数方面,国民党坐拥四百三十余万的军队,比当时共产党军队人数的三倍还要更多;在武器方面,国民党也占据优势,他们拥有着众多的美式装备,并且海陆空建设齐全。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实力悬殊,中国共产党继续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把农民充分地发动起来,团结农民,把数量庞大的农民变成自身的盟友,这是党成功扭转战局的关键,也为党在战争中夺取国统区后巩固阵地,保卫人民胜利成果的坚决条件。基于上述情况,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宣传自己的主张,根据农民的特殊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提高农民的革命信心,动员农民的革命力量也就成了当时解放战争形势的急切需要。只有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从农民之中获得支持,赢得农民的拥护,人民解放军才能在战争作战中不断凝聚人心,愈战愈强,最终获得胜利

(二)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经济落后,政治上没有独立。由于发展缓慢,起步又慢,中国占人口主体的仍然是农民,工业资产阶级人数少,因此,无产阶级领导的政党想要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开展革命斗争面临着许多困难,而争取革命的最终胜利则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这个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2]毛泽东指出:“贫农和中农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得到解放;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到达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解放战争中,党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农民革命热情,发挥农民革命潜力对扭转战局,保证战争胜利十分必要。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由于历史及战争的原因,农村的教育长期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在当时,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而要想把农民阶级培养成为可以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革命胜利所依靠的革命力量,对其进行改造和教育则是必要的,并且这种改造和教育直接关系着革命的胜利与否。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导,而这种经济模式下生活的农民则容易导致目光不够长远,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利益,革命的热情不高等问题,农民阶级思想的不先进以及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制约着其在革命战争中发挥的作用。[3]因此,解放战争中,为了早日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加快全国解放进程,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革命任务的达成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在发动内战以后,军费支出十分庞大,财政赤字日益增多,国民党为了维持其军队的正常运转以及自身的享乐,必然加重对其他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农民阶级自然无法逃脱被压榨的命运。哪里有压迫,哪有就有反抗,面对着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阶级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革命的需求也随着压迫的加深而日益高涨,而这种阶级矛盾,如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也很难在革命斗争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基于当时农民所面对的残酷的剥削与压榨的实际,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动员农民参加土地改革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家,农民占全部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最根本

的就是土地问题。土地制度的改革,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保证革命战争胜利的最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彻底的土地政策,使广大农民阶级获得了解放,并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启发了农民的觉悟。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农民的拥护,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社会政治基础。

第一,加强对土改政策的宣传教育,教育农民树立当家做主的思想。长期遭受地主阶级压迫和封建思想束缚的农民群众,在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农民已经形成了向地主交租交粮的观念,他们对土地改革政策不甚了解,为此,一方面党的各土改宣传团和基层党组织,及时并准确地向农民群众介绍宣传党的《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及中央十二月会议精神,使土地政策家喻户晓,经过党长期不懈地宣传解释,农民群众懂得了阶级、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道理,明白了开展土地改革是为了彻底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使自己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解放。为了使农村的土地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人民解放军各级驻地政治机关在所在辖区积极向农民群众宣传土改政策、号召干部给家属写信,宣讲党的土改政策,劝说他们支持和拥护党的土改政策。另一方面,对于土改运动之中出现的一些侵犯中农利益,侵犯工商业者的利益,对地主富农采取的过火的行为等及时地予以纠正,并经过党员干部真情实感、设身处地的宣传教育,使农民懂得了在特殊时期应该要扩大团结面,缩小打击面,从而提高了农民对土地政策的理解。通过以上党对农民进行的强有力的宣传教育,使农民逐渐摆脱旧观念的束缚,革命热情被充分地激发出来,由此,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得以顺利开展。

第二,发动土改斗争,激励农民的革命斗志。要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转变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不是由上自下的恩赐,必须要通过农民艰苦的革命斗争。[4]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支持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贫雇农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满足自身的土地需求,同时教育广大农民群众以及一些干部不要畏惧地主的谩骂和污蔑,积极适应好普遍变革的解放区的土地关系。另外,党的土改工作团和当地的党组织在厘清阶级情况的条件下,加强或重构农民组织,如贫农团和农会,动员农民与地主展开斗争通过控诉会、诉苦会、公审大会等面对面的斗争,揭露地主阶级以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集团的残酷剥削农民的罪行,激起了对地主阶级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仇恨,激励了农民的革命斗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也得以深入开展。

(二)鼓励农民积极发展生产,积极支援前线

古时作战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作战策略。为了给解放战争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中国共产党迅速集中主要精力发展生产,党在解放区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推进,一方面使解放区的农民得以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得解放战争作战前线得以不断获得支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在鼓励农民积极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主要宣传发展生产与解放作战的关系,教育农民群众以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的实际行动来支援解放战争,鼓励农民生产发家,互帮互助,并且发放大量贷款给困难的农民群众,提高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了解放区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5]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自身同样也以身作则,发扬艰苦奋斗、勤政廉洁的作风,义无反顾地加入农民群众的生产运动之中。基于以上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大力地推动了解放区生产的发展,改善了群众的生活,保证了军队的需要。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发展生产,勤俭节约,将粮食、衣服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至前线,保障了前线作战的后勤物资消耗,确保了战争的最终胜利。解放区的农民在战争中为前线贡献运输了大量的粮食,仅在三大战役中就为前线提供粮食9.5亿斤,华北地区每人平均支粮22斤。如此巨大的粮食供应,如果没有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是无法达到的。支援前线的小车像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入前线,陈毅元帅颇有感触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三)参军支前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土地改革深入有效开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保障,随着长久以来束缚在农民群众身上的封建枷锁的解除,农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其革命热情也被充分地释放出来。翻身的农民为了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在“参军保田”等口号的动员下,潮水般的涌入人民军队之中。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在供给、给养、保障、后勤、运输等方面提供保障,他们组成各式各样的运输队、担架队跟随部队一起作战。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农民的强力支持,解放战争就无法获得最终的胜利。而造成农民拥党拥军局面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离不开的。

做好前线入伍新兵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军队安定的基本条件。刚入伍的新兵,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参军思想转化需要一个过程。党对于这一部分新兵的参军思想转化也十分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与努力。一方面,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针对性地对入伍新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战士们面对面交流沟通,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端正参军入伍动机。另一方面对于入伍新兵遭遇的种种困难,军队领导都认真地做好记录,并且同新兵所在当地的政府一起来协同解决新兵的困难,切实帮助入伍的新兵解决自身难题,使得入伍新兵能够在部队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把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也取得了十分有效的结果。

做好支前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军队与地方协同努力的结果,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随部队一起行军的民工也是列入人民解放军编制的,并且在宣传教育民工思想方面也建立了类似于部队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培训工作,使其在与广大民工群众的接触中能够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他们的心里,赢得群众的信任,做好随军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紧紧围绕着“夺取政权,解放全中国”的中心任务展开

党对农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党对农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紧紧围绕着中心任务进行,同时也要兼顾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围绕着“夺取政权,解放全中国”这个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而服务。1946626日,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战争准备就绪后,公然撕毁停战协定,调集重兵,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为了使农民能够真正地看清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性质,各解放区积极宣传党在194677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七七”九周年宣言》,将时事教育上升为农民教育的主要内容。19469月,山东省政府颁布《山东省政府关于目前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与战争、支前教育结合,贯彻“加强时事教育,提高战争观念,服从战争需要”的教育方针。194612月,面对内战爆发的严峻形势以及解放区群众觉悟纷纷提高的现实,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战时教育方案》,其中就提出了战时教育的4个原则: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联系、时事教育与文化教育相配合、教育内容与战争生活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工作地区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将教育以及生产生活同战争的需要结合起来,向战争化推进。[6]此外,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为解放战争服务。例如,在冬季农闲时分开展的教育农民群众的冬季学习活动中,教育内容的基础是文化教育,主要注重政治教育,着重结合形势任务、土地改革和生产支援等工作进行。其中战争常识课就占了总政治课的很大一部分比重。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渐推进,各解放区都把对农民的时事教育放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其目的就是为了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性质,使农民群众意识到只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才能最终保卫自身的胜利果实。

(二)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毛主席在对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条件的论述中就曾指出实现领导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这就强调了进行革命斗争,必要的物质利益是不可缺少的。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制定了众多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满足农民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19465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削弱封建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真正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情况。[7]各解放区根据《指示》,迅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此次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作积极性和政治热情。[8]但此时的土地政策还没有做到无偿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的程度,《指示》规定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一般不是无偿没收,而是通过清算和购买实现有偿转移,可以看出,此时的土地政策仍然有待完善。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渐深入,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中明确规定:“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个人所有”。[9]这一大纲的发布,为广大受封建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纷纷涌入革命的洪流之中。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一直遵循着以物质为本的方针以满足农民的急需,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从而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四、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农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但农民阶级自身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无法独自完成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注重思想建设,加强对农村中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农民。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对农民进行教育。在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努力下,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获得土地的农民思想逐渐觉醒,并在解放战争中爆发出强大的物质力量,使中国的革命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教育实践,也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制胜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迈向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农民的政治意识被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被唤醒,他们也因此被动员起来,投身到了革命的浪潮之中。[10]现如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新时代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农民的重要抓手。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武装农民,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教育和指导农民,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保证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深入群众,用真情感化农民

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环境和形势的不同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入到农民群众之中,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民群众之中的感染力,使农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有更深入、具体的了解,愿意跟着党走,最后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表达对党工作的支持和拥护,这样才能使党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真正富有成效的结果。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党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农民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之一。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内部,听取群众声音,严格遵守党的工作纪律。中国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对“三座大山”的剥削深恶痛绝,有着强烈的革命性,同时,他们的最大优势就是淳朴。农民群众对于以诚待人的干部群众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这也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在农村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是要深入到群众内部,认真听取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真实需要,用真情来打动农民。在解放战争时期,在党有序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推动下,使得农民群众获得了切切实实的利益,解决了农民群众对于土地的需求问题。这一过程中,无数党员干部日夜奋战,扎根农村,切实的党的土地政策宣传给农民,他们奋战在工作的第一线,与农民群众同吃住、共劳动,真情实意地同农民群众交流,从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面对面地与农民商量着减租、清算等问题。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走进农民心中。广大党员干部从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入手,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通过控诉会、诉苦会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配以墙上标语、黑板报等形式,调动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动员农民群众的革命力量,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出发,向农民宣传土改政策和革命斗争的意义。由此,在现今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党在做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也要深入到农民群众之中,不摆官架子,切切实实地倾听农民的声音,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党的领导下,把农民群众建设农村的热情激发出来,真正地实现乡村振兴。

(三)强化党员干部的培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村的党员干部是农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他们政治思想等素质高低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党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强化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和指导,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开办了专门用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学校,定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组织党员和干部贯彻学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以便在与农民群众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土地改革运动能在广大的农村中顺利进行,与广大党员干部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努力是离不开的,也正是党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使得他们能够把党的正确方针政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给农民群众,如此一来,广大农民群众对党的政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都积极参加军队以捍卫胜利的果实。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面临着新的使命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7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以上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党和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广大农民群众就是在党员干部的宣传教育下,对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方针、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农村的党员干部们长期奋战在农村建设的第一线,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农民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对党在农村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尽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部署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12.

[2] 谢双明.马克思主义东方农民问题理论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73

[3] 李颖.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J].武夷学院学报,2015(10):15-18.

[4] 曹景文.大众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00

[5] 毛本霞,郭雅欣.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创造,2020(11):34-39.

[6] 王奕汀.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1(09).

[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122.

[8] 李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3.

[9] 中央档案馆.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1949[G].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85.

[10] 王冰丽.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