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三生融合”的价值内涵与提升路径——以长沙福高村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三生融合 农文旅 乡村剧本杀IP
正文
中图分号类: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乡村振兴战略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和战略深度。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1],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乡村地区角色的重新定义,将其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转变为兼具多元功能的地区。2021年发表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2],最大限度发挥农村的多元功能,将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和文化传承等纳入国家战略的视野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3]。”进一步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性,将乡村振兴置于国家发展大局之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三生融合”概念,其内容为生产、生活、生态相互结合并积极交融,呈现出永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其要达到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4]。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与“三生融合”概念高度一致,农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方向,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全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必须将国家粮食安全视为发展的底线,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战略的核心框架。了解乡村地区的特殊情况,探索创新的发展途径将是成功的关键。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三生融合"概念,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领域有机融合,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功能空间的协同发展,进而构建乡村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体系。
二、“三生融合”和农文旅的理论和研究意义
(一)三生融合的理论研究
“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由我国台湾学者首先提出,目的是研究“三农”问题之间的内部关系,多用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框架[5]。“三生融合”是指在一个区域的一切发展行为都必须能同时使自然生态得到改善,人民生活得到提高,经济生产得到发展。“三生融合”既是一种先进的发展理念,又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坚持生活、生产、生态“三生一体”,通过“三生协同”实现美丽生活、美丽经济、美丽生态“三美”融合,拓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在特定区域内,一切发展举措以“产业兴旺”为引擎,以“生态宜居”为基础,以“乡风文明”为核心,以“治理有效”为保障,以“生活富裕”为目标,最终实现村庄美丽富饶的愿景[6]。因此,“三生融合”的核心在于实现产业发展、生活富足和生态良好的协调[7]。具体而言,生产、生活和生态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在“三生融合”理念中,生产为基础,生活为内核,生态为前提,这三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8]。另一方面,“三生融合”与“三生空间”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其内在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三生空间”的和谐共生[9]。其中,生产空间主要以工农业产出为主要功能,生活空间主要为居住及相关服务配套,生态空间则以自然绿色环境为主要特征[10]。这种循环流动的“三生融合”过程中,三种功能空间的比例持续变化,旨在达到“三生”融合效益的最优状态[11]。
(二)农文旅的理论
农文旅的理论研究标志着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入了新的思想和实践阶段。最早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现象可以追溯到台湾,受到日本的“都市农业”和德国的“休闲农业”的启发,台湾的乡村逐渐演化成一个多功能综合体,融合了“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要素,这一模式的成功演示了产业融合的潜力[12]。在国内,文旅融合和农旅融合成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两大主题,反映了中国农村地区在追求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的迫切需求[13]。农文旅融合的出现不仅是对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的进一步演进,更是中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产物。农文旅融合,是农旅融合和文旅融合的交汇点,它强调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互利共生、共同发展的全新经营模式[14]。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根据游客需求、村民创业意愿等因素,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与“商、养、学、闲、情、奇”要素相结合[15],形成了多种融合模式,包括综合观光形式、多元体验模式、全面旅居模式、深入研学模式、全域商贸等等。这一新型经营形态的出现,不仅为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三生融合和农文旅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农村的全面发展,其中“三生融合”和农文旅发展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三生融合”即生产、生活、生态的协同融合,旨在实现永续发展,其中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是其目标。农文旅发展则强调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下,“三生融合”和农文旅的关系密不可分。农文旅的综合观光、多元体验、全面旅居等模式,充分体现了“三生融合”的核心理念,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互补发展。农文旅的发展为“三生融合”提供了实践平台。农文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为“三生融合”的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三生融合”和农文旅的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三生融合”的理念强调协同发展,农文旅的多元化模式正是其落实的具体途径之一。通过“三生融合”和农文旅的引领和推动,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16],如图1。
图1 乡村振兴战略、三生融合和农文旅关系图(作者自绘)
(三)三生融合农文旅的价值内涵和研究意义
1.整合乡村要素,促进乡村综合发展。三生融合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中代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整合乡村要素,将乡村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乡村的综合发展。传统旅游业通常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割裂看待,三生融合理念则是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个空间中的要素与“商、养、学、闲、情、奇”要素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传统界限,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更为综合和丰富的体验。三生融合的要素联动有助于最大程度地整合和利用乡村的各种资源。农村地区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美丽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农产品资源。通过三生融合,这些资源可以更有效地整合和开发,创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例如,将当地的农产品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推出采摘旅游,不仅可以提升游客的体验,还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此外,要素整合不仅仅局限在单个乡村内,还可以跨足周边地区,通过区域合作实现资源互补,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有助于解决共性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传承,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区域合作,各方能够共同参与和分享发展成果,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有助于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居民。三生融合农文旅的研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整合乡村要素,促进乡村的多维度发展,通过空间协调发展,塑造了功能复合的乡村,实现资源最优配置。通过区域合作,推动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解决共性问题,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三生融合农文旅的研究不仅有望推动中国乡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还有助于探索全球乡村振兴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2.空间协调发展,打造功能复合乡村。三生融合的三个空间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中有各自的价值。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实现“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是实现“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17] ,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是实现“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根本力量,如图2[18]。生产空间与相应的生活空间进行协调配套,生活空间为生产空间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和劳动力,形成互动的关系。生活空间对生态空间产生环境需求,生态空间则通过提供绿色产品来回应生活空间的需求。此外,生态空间也对生产空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生产空间采取集约高效的布局,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为生态空间提供品质保障。
图2 三生融合之间的关系(引用)
三生融合融合既注重单一领域的发展,又注重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三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共生性,其研究意义在于构建功能复合的乡村空间。如生态空间的山川河流、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为乡村提供宝贵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吸引游客观赏,为生产空间提供原材料和生产条件。宜居的生活环境包括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方面,它们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宜居的村庄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为生产空间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需求。生产空间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它影响乡村的经济水平,关系到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图3。
图3 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内部互动关系剖析(作者自绘)
三、长沙福高村的发展现状
一、福高村的区域概况
福高村位于长沙县北山镇西北部、长沙县与望城区交界的黑麋峰东南麓,地处北山省级森林公园核心地带。村域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有29个村民小组,居民900余户3000余人。支村两委7人,党员126名,设有党总支1个,下设3个党支部,如图4。
图4 长沙福高村区域图
二、长沙福高村的优势分析
1.多山多水,植物群落多样。福高村位于北山森林公园的核心地带,在黑麋峰东南麓,山脉环绕,地势复杂,地形多山,水系众多,有白溪冲水库,丰梅湖,周边地理环境山水相间。犹如福高村常家寨片区由三个标准点连片打造,充分整合北山森林公园常家寨景区、饮马湖、塅山坝等自然资源,结合北山青梅、黄金贡柚、猕猴桃等种植产业,以环境吸引游客。除此之外,当地自然生态形成了丰富的地貌景观,该村根据自身特色,福高村打造了多个美丽宜居点,例如庙塘湾美丽宜居点依托北山省级森林公园,将生态绿色、田园风光串联成珠,打造山水一体、人文一体的美丽宜居村庄。
2.区域广阔,产业特色鲜明。福高村所处地区发展繁荣,周边社会资源丰富。该村以北山森林公园为依托,自然村落为主体,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尊重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保护村庄自然肌理和周边生态环境,充分发展产业特色:其一,种植业。该村立足自身实际,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依托常家寨旅游景区,积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如地道北山味——青梅,通过纯手工制作青梅酒、紫苏梅、梅干、青梅酱等特色产品,形成了“北山梅”品牌,除此之外,还有黄金贡柚、高山有机绿茶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其二,村集体资产。该村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的方式,带动村民增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为应对极端干旱天气,镇村组织村民、农业企业共同整合“文旅农”资源,创新“直播助农‘云’卖货,公益帮扶‘促’振兴”,助力农业生产主体减灾降损。以盘活资产资源为突破口,有效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一是将闲置的原福高老村部进行改造,引入城市资本下乡,开展民宿、户外拓展、研学旅游等经营项目;二是按照县委组织部提出的抱团发展理念,将一批土地“增减挂”指标进行置换;三是充分合理调配资源,利用移民户山上旧宅基地进行整治、腾地、出租,增加村、户经济收入;四是根据各片区(各村民小组)的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利用区位优势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整合资产,“化零为整”、分散风险、凝聚合力。其三,美丽乡村产业。福高村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立足“以农为主、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一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北山森林公园常家寨景区,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观光景点、农家乐、民宿经济等;二是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以解决圣毅园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为契机、以资源开发为突破口,着力培育旅游产业、北山梅、高山生态有机茶、传统竹艺工艺品等经济产业;三是借势北山镇举办的以“非遗添活力北山‘镇’青春”为主题的旅游文化月活动,“福高农特集市”把本地的特色农产品纷纷搬上架,让游客在感受乡村独特的旅游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村民增收创新了途径。
3.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福高村具有丰富的人文环境资源,配套设施齐全,村内有直通镇街的公共交通车,有标准化同心卫生室,有配套服务完善的居家养老、同心书屋、妇女儿童之家、退伍军人之家等;村民自主参与、自主编排的微宣讲、小品、戏剧、山歌等节目活动多次搬上县、镇大舞台;村里有各类精通竹艺、木艺、石艺的手工艺人,匠人匠心匠艺,助力扮靓美丽乡村;精心保护修缮文化遗址如福兴寺、农业学大寨石碑、雅鹊坡土地庙、白溪冲渡槽、曲水桥、段山坝石刻,营造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福高村正以“设施更强、服务更软、民心更暖、合力更强、发展更劲”之势,以同心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培育文明的乡风、和谐的社风、清廉的政风。通过村民齐心合力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以福高村“传统竹艺研究室”、“梅文化馆”为基点,以当地特色手工竹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北山梅”的研究与传承为课题,以“美生态、承传统、兴产业、忆乡愁”为主题,共绘了生态美、村庄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村庄“同心梦”。
三、长沙福高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福高村虽然具有许多潜力和优势,但也要面对政策限制、产业受限、人口外流和环境保护等多重挑战。政策限制是福高村面临的一项主要劣势。政府对土地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严格规定,如限制了在一般耕地上进行湖泊造景或草皮种植等行为,对一些农文旅项目的实施产生了一定制约。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寻求政策上的灵活性,以促进农文旅业的有序发展,并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产业受限也是福高村的一项挑战。国家对耕地的保护政策对农村产业的多样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福高村需要在合规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产业机会,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多元性和竞争力。人口外流是福高村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缺乏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导致了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这不仅减少了村庄的青壮年劳动力,也对农文旅业的发展构成了人力资源不足的挑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积极创造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以留住年轻人才和劳动力。
四、福高村发展背景分析
(一)乡村周边游成为旅游市场的时代热潮
根据文化和旅游局的数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达到2.30万亿元,较去年增长1.12万亿元,增幅达到95.9%。其中,城镇居民的出游花费为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8.9%;而农村居民的出游花费也达到0.32万亿元,同比增长41.5%[19]。根据《2023年五一出游数据报告》的发现,在“五一”假期期间,与“小众”旅游相关的搜索热度环比上涨了172%,“冷门”旅游相关搜索的热度环比上涨了113%。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聚焦在寻求“小众”和“冷门”旅游目的地,以实现一种独特的“逃离计划”。摆脱城市的喧嚣,寻找更为独特和不拥挤的目的地,以获得更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据数据显示,在“五一”期间,乡村游的总体订单规模已经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242%水平。此外,停留时间超过3天的乡村游客订单比例较2019年增长了230%[20]。剖析乡村周边游的热潮,其归因于热门旅游目的地过度拥挤,以至于小众和冷门旅游地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同时人们更追求独特、轻松、与自然亲近的旅游体验,从种种现象表现农文旅与其要求及其匹配。
(二)福高村三生空间剖析
1.生态空间。福高村作为位于北山省级森林公园核心地带的村庄,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这为其生态空间的剖析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生态空间是指宏观稳定状态下,某物种所需要或占据的环境总和,自然生态资源在这一空间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福高村的生态空间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堆砌,更是潜在的生态产业的核心。福高村的生态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山地、湖泊、森林等。这些资源可以被开发、转化为生态产业的有力支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有机产品生产等领域都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为村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空间的保护至关重要。福高村可以采取生态保护的措施,如植树造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活动,通过村民参与和外资项目融入,共同致力于保护这一宝贵的生态空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开发徒步、骑行、露营等生态项目,以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从而促进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福高村的生态文化可以与教育相结合,提高游客和居民的生态意识。通过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引导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尊重自然环境,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福高村的生态空间是村庄发展的宝贵资源,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保护、生态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最大化地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促进了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如图5。
图5 生态空间与各因素联系(图片为作者自绘)
2.生产空间。福高村的生产空间剖析呈现了村庄发展中的政策、产业结构和土地资源等关键问题。生产空间是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对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产业创新。福高村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包括青梅、黄金贡柚、猕猴桃、有机茶等领域。但农产业常常受到天气和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受到政策限制,因此需要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生态产业被指出具有巨大的开发空间,这意味着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生态领域的发展中。政策对土地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关于大型娱乐设施等项目的土地使用政策,可能对福高村的发展构成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与其他地区合作,规划和预留大面积土地,以便未来有机会引进大型项目,同时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再把村庄的环境优势最大化,与生态产业相连接,打造一体游项目,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福高村还具有独特的“竹”文化,这一文化特色可以成为竹产业的核心,打造品牌和文化特色。类似于“梅”文化产业,竹产业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通过创新和推广,将竹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村庄的新支柱产业。
3.生活空间。福高村的生活空间剖析呈现了村庄的居住、消费、娱乐和休闲等多方面特征。生活空间的品质和便捷性对于促进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福高村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潜在的改进和发展机会。福高村的居住分散,虽然基础设施完善,乡风淳朴,但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大型停车场,游客停车不便,这可能导致游客的不便和流失。虽然有一些农家乐,但无法确定每天的客流量,造成经营上的不便。同样,缺乏民宿等住宿选择,也限制了游客的居住体验。因此福高村要考虑游客停车和出行问题,发展多样化的住宿选择,以提高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满意度。福高村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这是村庄的独特优势。可以将乡村文化和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行文化活动、传统节庆和民间艺术表演等方式,吸引游客参与,增加他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兴趣。福高村的“党建+”和“五美”活动为清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示范,可以将这种模式推广,打造独特的“清廉”景观,以学廉、讲廉、评廉、观廉为主题,培育家风美德,涵养文明清正社风,提升村庄的文化软实力。福高村可以以乡风为品牌,打造共享家庭院等项目,宣传当地文化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既能吸引游客参观体验,又能为当地居民提供经济收益,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还可以考虑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当地手工艺品、传统工艺的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五、乡村振兴的提升路径
基于三生融合要素联动的综合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从三生融合和农文旅的理论出发,对福高村发展乡村振兴的路径进行研究。
(一)从“东零西碎”到“乡村之宝”:乡村IP剧本杀
福高村村民居住散落,文化背景充足。基于次特点,充分利用福高村本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将之与乡村的人、物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IP——“乡村剧本杀”。以北山贡梅和周玉麒的故事为例,深入挖掘了乡村内在故事和情感的价值,为剧本杀核心部分提供文本逻辑,使玩家能够沉浸在每个情节中,体验到文化的魅力。乡村IP剧本杀以传承历史记忆、强化地缘认同感和传统文化的形式融入家庭领域,构建独属于福高村的文化叙事。福高村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历史地点,如竹文化、福文化、仙人洞、王公桥、常家祠堂、明月山、丰梅湖、北山书屋、宝山茶场和常家寨等,都具备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些地点成为各种IP活动的理想主题,可以吸引更多游客的参与和探索。为增强互动体验,剧本杀要基于福高村的独特特色打造场景,利用生态和产业资源还原剧本传说的背景,展现各种故事和人文风情。剧本杀的结果可采用开放性故事结局和多重支线设计,以实现福高村全域模块化沉浸式游玩。把乡村的景色、物品和居民的互动融入剧本杀中,创造丰富的游戏氛围,提高剧本杀的可玩性和吸引力。在剧本杀的剧情中,可以将“非遗”、特色元素融入解谜中,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目标。福高村的文化可以继续被开发和设计成系列文创产品,一方面加强受众对福高村文化的参与感,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福高村的知名度。也可以将福高村的文化赋予具体形象,创造剧本道具的衍生产品,激活福高村的内生动力,使之走出村庄,打造地方文创IP,推动福高村的文旅经济发展。福高村的乡村剧本杀项目展示了一种全面发展的策略,将文化传承、社会参与、经济增长等因素巧妙地融合,为村庄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二)从“单一”到“多元”:多元经济结构
位于北山森林中心的福高村,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产业,包括青梅、黄金贡柚、猕猴桃、高山有机绿茶等绿色有机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存在季节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福高村可采取新的举措,将研学和夏令营模式与农产品相结合,形成“农旅+研学”的体验路线。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制定不同的研学时间表。例如,将农产业与研学、采摘等活动相连接,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水稻产业在福高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尽管政策限制了其他种植业的开发,但水稻产业仍然有潜力可挖。通过与高校合作,将水稻研究纳入试验田,提高水稻生产率,增加产量和质量。再将水稻种植的全过程商业化,有效地将农产品推向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这种方法不仅符合土地政策,还有助于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福高村可构建非线性的农文旅体验,将村庄打造成一个共享的乡村社区,以家庭文化为单位,结合线上平台,为游客提供家庭氛围和住宿场所。村民的农作物和家禽也融入了这个共享家庭院,游客可以自行品尝新鲜的绿色产品,甚至租赁土地来亲自参与农产品的养殖。这一模式能丰富游客的乡村体验,促进村庄的农产品销售,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最重要的是,福高村将生态教育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出山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物种的优势。通过组织生态教育项目,游客能够欣赏到森林的美景,还可以学习生态知识,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通过将农业、教育、旅游、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有机结合,福高村可以实现多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图6。
图6 多元经济结构图(作者自绘)
(三)从“常态”到“奇特”:自然景观设计
福高村位于北山森林核心地带,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长期以来,这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展示,缺乏吸引力。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福高村可采取自然景观设计的策略,从生态设计视角出发,全面考虑山、水、林、田、村等五大要素的融合,以自然景观为底色,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功能,提升景观质量,激发乡村的活力与自驱力。全面的生态设计不仅注重景观美感,更是将生态与景观融为一体。在打造生态共同体的过程中,福高村首先要进行场地生态性分析,可以采用全域的GIS生态敏感分析方法,保证生态扰动最小化,注重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在材质的选取上,福高村注重与场地契合,应采用大地色的材质,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通过周边植物的种植,将福高村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福”、“梅”、“竹”融入生活空间,形成了特色文化景观,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设计不仅能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体现。以自然景观设计的方式,将福高村打造成一个引人入胜的生态共同体,以实现从“常态”到“奇特”的转变,并充分释放生态资源的潜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六、总结与展望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三生融合”成为关键的战略路径,它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村生态的有机融合,以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以长沙福高村为例,这一战略路径展现了深刻的价值内涵与提升路径。“三生融合”战略将继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在不断深化战略实践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一体化发展。同时,需要继续注重生态保护,确保"三生融合"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也要保护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是,应该继续鼓励社会参与和文化传承,为乡村注入更多的创意和活力,推动“三生融合”战略在更多的乡村落地生根,为中国乡村振兴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鑫权. 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2] 梁丹丹,张源纯.新发展阶段的乡村价值:多维考量与实践向度[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6):38-44.
[3] 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EB/OL].(2022-10-22)[2023-8-23]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2/content_5720925.htm
[4] 新华社.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7)[2023-8-24]https://www.gov.cn/ldhd/2012-11/17/content_2268826.htm
[5] 贾丽,叶三梅,王文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省三生融合途径构建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11-13.
[6] 沈欣瑜. 浙东山区乡镇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23.
[7] 薛敏. 基于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规划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21.
[8] 新华社.推动全域旅游进一步发展——《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EB/OL].(2018-3-22)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3/22/content_5276628.htm
[9] 李雨彤. 县域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评价与格局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21.
[10] 李慧燕.“三生”空间理念下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21,37(05):92-98.
[11] 刘丰华.基于“三生空间”协调的西安市乡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20.
[12] 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08):16-20.
[13] 龙井然,杜姗姗,张景秋.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与模式[J].经济地理,2021,41(07):222-230.
[14] 宋子行. “三生融合”理念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22.
[15] 光明网.承德打造“避暑山庄之夜”高品质夜经济[EB/OL].(2020-06-04)https://m.gmw.cn/baijia/2020-06/04/1301262136.html
[16] 刘艳丽,容国玲.“七个坚持”引领乡村振兴[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8):207-208+219.
[17] 孟育霖,李立敏,李志民.黄土丘陵沟壑区特色村落“三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村为例[J].当代建筑,2021(11):10-14.
[18] 丁陈颖,唐根年,纪烨楠等.美丽乡村“三生空间”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乡村科技,2021,12(24):99-103.
[19] 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数据情况[EB/OL].(2023-7-18)[2023-8-7]https://www.gov.cn/govweb/lianbo/bumen/202307/content_6892643.htm
[20] 新华网.“五一”假期旅游观察:国内游、出境游全面复苏,小城市引爆新旅游.[EB/OL].(2023-5-4)[2023-8-7]http://www.xinhuanet.com/travel/20230504/073b7789c5324be5bfb89ccc69b7875e/c.html
作者简介:陈艳玲 (1983年2月),女,汉族,湖南新化,讲师,硕士研究生,湖南信息学院,教育管理。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陈玉棋(2001.09.06),女,汉,湖南攸县,本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依托乡村“原生态”,融合数智“农民富”——基于长沙县北山镇福高村为试点的五联五促创新路径研究》(编号:2023CSSKKT161)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