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全球化与翻译的概况、热点与研究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全球化与翻译;CiteSpace;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正文
翻译是一个历时千年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对翻译的认识和论述也有千年以上的积累。(冯佳,2014)不论是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理论在千年以来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本文借助CiteSpace这一新兴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对近二十年来(2002至2022)全球化与翻译研究领域及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察,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准确、形象的图像直观地呈现上述内容。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用于分析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全球化”“翻译”为主题词在CNKI期刊中进行检索,时间限定为2002—2022年,经过人工筛选,剔除会议信息等不相关文献,最终获得全球化与翻译论文1514篇。对献来源进分析,《中国翻译》为发文最多的出版物,占总发文数的42%。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主要为CiteSpace-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博士开发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软件。该软件主要通过高频关键词,突现专业术语以及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分析等功能来研究某一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绘制学科发展的知识图谱和可视化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功能优势,能用于对学科的热点领域,演化发展历程以及研究前沿和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2 研究文献的基本特点
2.1总体发文量统计分析
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及其发表年份可以直观的反应某一研究领域在一段时间内研究力度、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从数据统计的结果可以发现(如图1所示),在2002到2022年20年期间,全球化与翻译的发文趋势总体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14年达到巅峰64篇,年均发文量72.3篇,呈现出国内相关研究方兴未艾的可喜现象。时序上,可以将全球化与翻译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2002—2004年),此阶段年发文量少,且增长较为缓慢;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5年),该阶段发文量增长迅速,于2014年达到巅峰115篇。这一阶段该领域取得蓬勃发展或许是源于以下两点:一是自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以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的需求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与日俱增,对翻译的研究也愈加受到重视;二是由于中国译界逐渐将注意力从文学翻译转移到实质性的翻译活动中去,例如金融、法律、医学等领域的翻译活动不断增加。三是转折期(2016年至今),该阶段的发文量相对于前一阶段来说出现明显下滑,2020年出现小幅回升。
图1 2002-2022年全球化与翻译发文情况
2.2 高产作者分析
对全球化与翻译研究领域的作者进行统计与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该领域的高产作者、有影响力的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对发文量4篇及以上的作者进行统计。其中学者王宁以27篇发文量位居榜首,其被引频次最高(251次)的文献为《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该文认为翻译在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进行重新定位。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大大地明显于文化的趋同性,应该说,这正是这种文化的定位和重新定位的一个直接后果。学者崔启亮的发文量次之,其论文《信息化时代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再研究》,被引频次达74次,该文分析了国内外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不足,结合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语言服务呈现的新特征,提出了应用翻译研究应关注的五个方面,旨在为应用翻译研究提供借鉴。此外,发文量4篇及以上的作者还有刘明、许建忠、汪沛、吕和发、覃庆辉,总体来看,单个学者较高的发文总量表明其对全球化与翻译领域研究的持续关注。
2.3 高被引文献分析
论文被引频次是评价科研工作者研究成果的一项重要指针,而入选“高被引”学者,毋庸置疑,在其所在的全球化与翻译研究领域内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中,2篇发表于2008年之前,有8篇发表于2008年至2014年期间,这也印证了上文所述的全球化与翻译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时期。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具体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主要集中在全球化时代下文化翻译、外宣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以及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的联系等方面。
2.4 关键词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一篇文章研究内容和观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对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某一领域在一段时间内研究的热点话题。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则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具有共现关系,线条的颜色对应图片上方的年份即关键词共同出现的年份,线条的粗细则表示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次;中介中心性表示一个节点在知识图谱中连接其他节点的中介能力,是知识图谱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为关键节点。
图2 全球化与翻译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从图3中可以发现,“全球化”节点最大,此外,“翻译策略”“异化”“文化”“归化”“翻译”“世界文学”等关键词的节点也相对较大,说明这些方向是全球化与翻译领域研究的热点。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就是把关联紧密的关键词聚成一类,是用来观察目前某个技术领域或学科领域形成了哪几个研究类团,即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深度研究。对样本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如图3)。其中包含671个节点,1090条连线,19个聚类。一般认为,Q>0.3则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0.5则聚类就是合理的,>0.7时聚类是高效的。本研究Q值为0.6624, S值为0.9266,这些数据说明聚类效果明显,该聚类图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聚类主题较为明确,可以用作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得到19个较大的聚类群组,分别是全球化(#0)、翻译(#1)、归化(#2)、翻译策略(#3)、世界文学(#4)、翻译教学(#5)、文化翻译(#6)、翻译研究(#7)、目的论(#8)、机器翻译(#9),说明全球化与翻译研究主要围绕这10个组群展开。
图3 全球化与翻译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进一步导出类团信息,就等得到如表4所示。Silhouette表示剪影度的意思,表示一个类团内部成员之间的紧密程度,该值大于0.7就认为紧密性良好,则表示聚类是成功的,剪影度是1则表示聚类效果是最好的。通常认为聚类中成员数量小于10的类团表示聚类效果比较差,是可以不做分析的,因此我们只对前11个聚类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节点数量来看,“全球化”(#0)聚类包含的关键词数量最多(112个),表明在该领域的研究中,以全球化与翻译为主要类型进行研究的文献最多,同“中国译协”、“翻译服务”、“中国翻译协会”等关键词的联系较为密切。从紧密程度来看,“翻译研究”(#7)、“世界文学”(#6)聚类的紧密性最好,说明在该领域的研究中突出了全球化与翻译中的翻译比较研究。各聚类剪影度均大于0.7,表明各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聚类效果好。
2.4.3.关键词突现
突发性探测是指一个变量的值在短时间内激增,突然变成热点,被学界所关注。这个变量可以是关键词(频次)、作者/机构/国家(发文量)、参考文献(被引频次)等各个方面,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全球化与翻译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选取前16个关键词,并按开始突现年份排序,得到如图4所示的关键词突发图。可以发现,突发时间较早的词是“文化身份”、“异化翻译”、“异化”、“归化”,说明归化、异化等翻译理论在早期就已经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其中,“翻译技巧”也是突现强度最高的词,在2016年有了突现的趋势、到2022年结束突现,突现强度高、突现持续时间长代表了翻译技巧对全球化与翻译数据这个研究主题的重要性,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形成为了极具影响力的研究热点。此外,突现持续时间最长的词还有“异化翻译”,开始突现时间为2013年,结束突现时间为2010年,持续长为7年,说明全球化与翻译对异化翻译的讨论也是这一时期内学界的研究热点话题之一。同时,由于突发具有延续性,因此,全球化与翻译中的交际翻译、功能对等、翻译策略及翻译技巧有能力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热度、成为研究前沿热点,是致力于全球化与翻译的学者可以重点关注的研究分支。
图4 全球化与翻译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图
3 结束语
本文从知网据库中筛选了2002—2022年期间1514篇全球化与翻译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功能进行分析,得到以下认识:(1)从发文量来看,全球化与翻译研究主要经历了起步阶段(2002—2004年)、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5年)、稳定上升期(2016年至今)三个时期,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时翻译界将注意力从文学翻译转移到实质性的翻译活动中去,这些因素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国内学界对全球化与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势头很足,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可喜现象;(2)从文献共被引来看,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文章,受到了该领域学者的关注和认可,构成了该领域研究的知识基础,研究主题涉及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全球化时代下文化翻译”、“ 外宣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方面,体现了学者对全球化与翻译的全方位思考;(3)从研究力量来看,当前对全球化与翻译进行研究的学者已达到一定数量,王宁、崔启亮、刘明等学者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但相关学者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研究较为分散;(4)从关键词共现和聚类来看,全球化与翻译的研究呈多样化的特点,研究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研究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世界文学,全球化与翻译中的交际翻译、功能对等、翻译策略有能力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热度、成为研究前沿热点。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研究的语料库来源于国内知网发表的论文,未覆盖普通期刊、论文集、硕博论文、专著等其他文献,研究结果或许会存在一些不客观之处,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扩充语料库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2]陈悦,刘则渊,陈劲,侯剑华.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2008(03):449-460.
[3]冯佳,王克非,刘霞.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01):11-20.
[4]李红满.国际翻译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翻译,2014,35(02):21-26+127.
[5]李杰,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机可视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6]刘丽敏. 培养好全球化翻译人才[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6-16(008).DOI:10.28131/n.cnki.ncshk.2022.002363.
[7]单宇,范武邱.国内法律翻译研究图谱分析(1992~2016)——基于中国知网702篇研究文献的考量[J].当代外语研究,2018(04):85-93+109.
[8]王华树,冷冰冰,崔启亮.信息化时代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再研究[J].上海翻译,2013(01):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