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管网系统技术改进优化实践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魏传涛,展群群,杨政

山东鼎超热电设计有限公司, 250101

摘要

热力管网系统在城市供暖、制冷以及热水供应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该系统负责将热能从供热站点传输到用户终端,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能源消耗以及供暖、制冷效果。为了优化热力管网系统的运行效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提出了改进与优化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方法,例如管网设计与扩建优化、系统运行与控制优化以及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等,给热力管网系统的改进与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关键词

热力管网;系统技术;改进优化;实践

正文


1热力管网系统概述

热力管网系统概述部分是论文中对热力管网系统进行详细阐述的部分,可以从系统组成与原理以及系统运行与问题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1系统组成与原理

热力管网系统由供热站、管线网络和用户终端组成。供热站负责将热能转化为热水或蒸汽并将其输送到管线网络中。管线网络由供水管线、回水管线、支管和配管等组成,负责将热水或蒸汽从供热站输送到用户终端,然后将冷水或冷凝水回输至供热站。用户终端包括居民、商业和工业建筑的供热、制冷和热水设备。热力管网系统的运行原理是通过供热站提供的热能将热水或蒸汽传输到用户终端,实现供暖、制冷与热水供应。在传输过程中,需要考虑管线损失、供热功率调节、供水温度控制等因素。

1.2系统运行与问题:

①管网设计与扩建问题:管线布局不合理、管径过小或过大、管线排布不科学等问题会导致能源传输效率降低,增加能源损失。

②热能损失问题:由于管线绝热性能不佳或操作不当,会导致热能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增加,造成能源浪费。

③运行控制问题:供热站的运行控制策略不科学,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管网中可能存在过热或过冷现象,影响供热效果。

④节能与环保问题:热力管网系统的能源消耗占城市能耗的重要部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节能效果是一个重要问题。

本部分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对热力管网系统的整体认识,理解热力管网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了解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明确系统的概述,为接下来的技术改进与优化方法的介绍和实践案例的分析打下基础。

2技术改进与优化方法

技术改进与优化方法是论文中重要的部分,可以从管网设计与扩建、系统运行与控制,以及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2.1管网设计与扩建

管线布局优化:通过合理的管线布局,可以减少管道长度和压降,提高能源传输效率。采用最优路径算法和模拟优化方法,考虑供热站、用户终端位置、土地利用等因素进行布线优化。

管径选取与优化:根据热负荷、流量需求和压降限制,选择合适的管径,以减小管道阻力和损失,提高系统效率。

管线排布优化:通过合理的管道排布和支管设计,减少管线的弯头数量和长度,降低管道阻力,提高能源传输效率。

2.2系统运行与控制

优化供热/供冷策略:基于用户需求和气候条件,合理调整供热/供冷温度、流量和时间等参数,以提高供热/供冷效果并降低能源消耗。

节能控制策略:采用智能控制算法和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实现供热/供冷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优化,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浪费。

防止漏温与保温措施:加强管道绝热措施,减少热能的损失;及时检测和修复管道漏点,防止漏温现象的发生。

2.3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

监控与数据采集:采用传感器网络和自动化采集系统,实时监测管网运行状态、供热负荷和能耗等数据,为优化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

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基于采集的数据,建立运行模型,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实现管网系统运行状态评估、故障诊断和预测等功能,为优化决策提供支持。

智能决策与运维管理:基于模型和算法,实现智能化运维和决策支持,例如智能调度供热站、智能控制阀门,提高供热/供冷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本部分的目标是探讨热力管网系统技术改进与优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包括管网设计与扩建、系统运行与控制,以及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通过详细阐述这些方法,可以为后续实践案例的介绍和结果分析提供理论支撑,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热力管网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3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

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是优化热力管网系统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和智能算法,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决策支持,以提高热力管网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效果。在详细阐述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3.1监控与数据采集

①传感器网络布置:在热力管网系统中布置传感器网络,通过监测温度、压力、流量等关键参数,实时获取系统运行状态信息。

②数据采集与传输:通过数据采集设备和通信技术,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或云平台,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3.2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①数据清洗与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校验和预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②模型建立与优化:基于采集到的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和优化算法等方法,建立系统的运行模型和优化模型,以预测系统状态、诊断故障和优化操作策略。

3.3智能决策与运维管理:

①智能优化与调度:利用优化算法和决策支持系统,对供热站的调度和管线的运行进行智能优化,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能耗。

②故障诊断与预测:通过建立故障诊断模型,分析系统数据,实时监测系统状态,提前识别潜在故障,并进行预测维护,减少停运时间和能源损失。

③运维管理与决策支持:通过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提供运维人员决策支持的工具和平台,帮助其监控和管理热力管网系统,实现故障管理、维修决策等远程自动化操作。

3.4标准化与互联互通:

在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实施过程中,制定和推广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采用开放平台、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不同设备、系统和平台的无缝集成,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3.5安全与可靠性

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涉及的数据、模型和决策涵盖着热力管网系统的重要运行信息,因此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提出安全策略与机制,采用密码学、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保护系统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6可视化与用户体验

引入用户界面和可视化显示技术,为运维人员和用户提供直观的信息展示和操作界面。设计友好的用户交互和使用体验,降低使用门槛,提高用户对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应用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3.7智能诊断与预测

基于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实现故障诊断和预测功能。

借助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故障模式和预测模型,及时识别潜在故障,并提前采取措施进行维护。

通过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热力管网系统的全面监测、精确分析和智能决策,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果。这些技术手段的引入将为管网系统的优化提供科学方法和决策支持,促进管网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提高城市供热/供冷的水平和便利性。

 

结语:

综上所述,热力管网系统技术改进优化的实践充分发挥了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技术改进和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实践创新。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热力管网系统的能效、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城市供热/供冷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由素,任先生.常熟某电厂热力管网节能改造技术[J].能源研究与利用,2020(3):47-49.

[2] 赵立.热力管网保温节能监测与节能措施[J].节能,2019,38(8):82-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