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制度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摘要
关键词
奖励制度 幼儿教育
正文
【正文】
幼儿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儿童的基础学习能力、社交技能和塑造性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奖励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旨在通过鼓励和激励,促进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和积极性。笔者通过聚焦现实中的现象,剖析幼儿教育中奖励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聚焦现象,剖析问题
镜头一:
班级实施“大苹果奖励”制度,刚开始效果很好,一段时间之后却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如悦悦(化名)这类胃口不好的幼儿,由于长期得不到奖励,吃饭更加磨蹭。而小雨(化名)这类胃口好的幼儿,天天拿奖励,渐渐对奖励失去兴趣。
镜头二:
班级运用“心愿存折”实施阅读打卡活动,班级内幼儿积极参与。但在实施过程中,宁宁妈妈和老师反馈宁宁在家时,一拿起书就催爸爸妈妈给她拍照打卡,一拍完照片就把书往旁边一扔,跑去看手机。而佳佳没有获得贴纸,就偷偷拿别人的贴纸,放在自己的“心愿存折”里。
镜头三:
轩轩(化名)是个活泼好动的小朋友,由于经常违反班级约定得到的贴纸奖励寥寥无几。轩轩奶奶为了哄孙子开心,到幼儿园询问老师去哪里可以购买到同款贴纸。
通过聚焦以三个奖励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普遍性现象,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奖励制度标准化
很多教师实施奖励制度时,经常将奖励与常规管理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奖惩的方式建立班级常规。然纵观班级幼儿的年龄,部分幼儿出生于去年的9月份,部分幼儿是来年的8月份,两者的年龄差将近一岁。幼儿的年龄越小,年龄差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就越明显。一些年龄大的幼儿能做到的事情,能力弱的幼儿做不到。教师通过恒定的标准来评价每一位幼儿,长此以往,能做到的幼儿不在乎奖励,达不到标准的幼儿“破罐子破摔”。标准化奖励制度,虽然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也具备负面的影响。
(二)物质奖励过度化
在奖励制度实施过程中,主要有赖于教师引发的外部刺激,需要其一次次加重“刺激”才能满足幼儿需要。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阅读习惯,将习惯与奖励等同。这种方法起初效果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失去作用。出现“不在乎奖励”、“过渡在乎奖励”两种极端现象。外部刺激过于频繁容易消耗幼儿的内在动力,让幼儿盲从于奖励的收集,而缺乏自主意识。因此,教师的奖励需要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避免过渡消费幼儿的内在动力。
(三)家园立场不统一
在现今家园合作中,家园对幼儿的奖励,存在“立场不一致”现象。在案例中,宁宁为了能够得到奖章让父母给自己“造假”打卡,父母虽然意识到事情不妥当,但是为了让宁宁能够得到奖励,还是帮她打卡,这与教师的教育“意图”截然相反。而轩轩奶奶因为轩轩一直拿不到奖励,想到要去购买“奖励”让孩子开心。当家园合作中双方立场不一致时,幼儿的行为和思想容易产生分裂的错觉。
三、实施有度,应对有方
(一)建立奖励制度,关注个体差异
在普林斯顿大学“蜡烛难题”的研究表明:规则越简单、目标越明确的工作,奖励的作用特别明显。教师的奖励制度应当是建立在符合幼儿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
首先,确定奖励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的能力开展奖励制度,如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社交技能、创造力等,而不是将所有目标放在一起,目标过于庞杂,容易导致效果较低。其次,制定奖励标准。根据幼儿的表现和进步程度,制定明确的奖励标准,使幼儿能够理解并努力达到这些标准对于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幼儿,采取个性化的奖励策略,以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灵活运用奖励,引导内在动力
奖励是幼儿通过成人评价进行自我价值认定的一种方式,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让教师管理好班级,而是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使其能够有所成长。教师通过物质奖励培养幼儿部分行为的发展,定期评估奖励制度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点,采用灵活应用奖励方式,通过“当一次小班长”、“领一次操”、“当洗手小老师”等,让幼儿获得认同感,从外部刺激过渡到内在驱动。
(三)物质奖励为主,言语奖励为辅
以物驱动幼儿的奖励方式虽然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但却能在短期内引发班级整体或个体的一些改变。当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而言,幼儿园阶段物质奖励应用率高于精神奖励。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中提到“幼儿为了获得自我得到价值感和存在感而寻求他们认可和赞美”对比起那些精神奖励,越小的幼儿越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奖励。因此在实施奖励的时候,言语奖励为辅,达到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目的。
简而言之,在幼儿教育中实施奖励制度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尝试,才能够构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规律和幼儿个体特点的奖励制度。从而,选择适宜的奖励方式来促进幼儿的道德、行为等向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幼儿的个体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等.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M].2012.
[3] 潘祺蓉,陶志琼 .构建更加合理的幼儿奖励机制.[N].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0(32)
[4] 伍友艳.幼儿园教师运用奖励策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16):4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