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的视觉语言与英语翻译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文化图式理论;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视觉语言;英语翻译
正文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3年度科研基金项目《文化图式理论视域下广西壮族花山岩画文化外宣英译研究》(项目编号:GXKS2023QN036)
1 引言
绝大多部分被描绘成红色并主要出现在河道两侧悬崖上的“左江花山岩画”, 是中国境内其中一处最为集聚的石刻艺术品地带;其丰富的图案及特殊的含意展示出该区域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它代表着中国南方少数族裔的一种独特元素——这是一种由众多人像图腾构成的大型公共绘画作品形式(如著名的“壮锦”),反映出了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理解方式及其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8]。据报道,“左江花山岩画区”包括自北部边界的新县城至南部边境线内的79个不同地点都存在有这种类型的雕塑或彩绘墙面现象的地方中,约88.6%以上的位置都在靠近水边的峭壁之上——这是因为人们认为,通过岩画可以使那里的原住民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感到满足感或者说是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度更高一些[8]!
长期来看,我们国家的岩石图像学领域一直以文化的视角来深入探究和理解其初始的美感价值所在。透过对此类内容的深度挖掘及学习,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有利因素融入当代美术创作之中并加深对其了解程度[5]。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我们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认知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信息的传递效率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些规则性的东西。而当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花山壁画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一员时,它已经开始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度,并且为该地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对当地文物保护工作及其后代子孙的教育宣传活动有着极高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是众多国内外知名人士所热议的话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分析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在视觉语言与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研究,这对于加强广西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扩大广西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 文化图式理论
文化图式理论的核心在于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融合的推进,文化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指导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21世纪以来,文化图式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指导翻译和教学领域研究。
首先,Immanuel Kent作为一位哲人,将其视作一种结合了抽象且无实际证据的观念和大脑中对于特定事物的感知过程的方式,也就是由前一段时间的思考引发的结果。而另一方面,Fiske & Linville则认为,图式是一个心理结构,它等同于有关某种概念或任何外部刺激源的信息,其中包含其特性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同样地,Nishida的观点也不同寻常,他认为图式是由过去的经历提炼出来的知识模块,这些模块以相关联的形式组成,为我们在熟悉的环境下的行动提供了指导[1]。然而,因为个人的角度和标准各异,学者们对此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尽管如此,他们都一致认同:图式是对过往经验累积并持续更新的一系列知识集合,这对提升认知能力和预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
对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我们通常会遵循其名称来探究其实质,这主要涉及到文化和相关领域的知识。然而,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独特且个性化的文化模式,有时这种模式只适用于某种特殊文化。我们的大脑已经存储的大部分信息构成了我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基础,而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些文化模型在解释和理解与文化有关的文字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2.1 文化图式重合(A—A对应法)
文化图式重合是指源语和目的语读者对某种文化具有一致的理解,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和现象有相同的图式,即中英之间有对应的图式[4]。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直接选择目的语文化中相对应的表达。例如汉语“鱼米之乡”指盛产鱼和米的富饶之地,在西方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a land of milk and honey”来与之相对应。
2.2 文化图式冲突(A—B对应法)
文化图式冲突是指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也就是说,同一物在两种文化之间所表达的意思和内涵是冲突的[4]。例如,在壮族文化里红色表示喜庆,过节喜欢把煮熟的鸡蛋染红,而西方则认为红色代表亏损和赤字。再如,中国人认为“老”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丰富的阅历,含有尊敬、长久等褒义,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等,而在西方国家,“老”则意味着落后、思想僵化等贬义,为大家所避讳。
2.3 文化图式缺省(A—Zero对应法)
文化图式缺省是指由于文化的独特性,源语中存在的具有意义的事物或文化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4]。换言之,一个国家拥有的事物和文化,在别的国家不存在。例如,中国元宵节常吃的“汤圆”无法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对应的翻译,因此大部分译者直接将其音译为“Tangyuan”。类似例子的还有包子(baozi)、粽子(zongzi)等的等。
3 花山岩画艺术在现代绘画艺术中的视觉语言
3.1 抽象形式的应用
尽管花山岩画艺术在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性,但从全局来看,它始终保持着抽象的风格,能够揭示作者的主观思想,展现出他们当时的心境。其抽象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我们把实体对象转化为如点、线和面的形状,然后根据特定规则构建抽象图案以塑造人像。利用各种不同的呈现手法交替运用,能实现更为合理且纯粹的抽象表述。其次,去除多余的部分,让主体特征得以凸显,用简洁的形式构筑抽象图像。此种抽象方法体现了创作者的二次创作理念,在此阶段需要对作品的外观特质做深度解析,强调关键部分,以便传达更多深层次的信息。最后,从冷暖两极化的视角来看待花山岩画的人物元素,它们都是冷抽象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里,我们可以深化对于热抽象内容的理解与运用,使得两者相互融合,增强感情及思考层面的交流效果。
归纳起来,不管采用何种抽象的手法,都会展示出创作者对实际情况的洞察力,并找寻其中的抽象元素。通过这种抽象的方式,作者的思想得以呈现,揭示了其最基础的特质,主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审美体验和内容。
3.2 肌理形式的应用
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也包括了纹理的部分,这将在绘画中展示如笔触等元素。在花山岩画艺术里,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深沉和质朴,因此常常能在那些展现自然形状的山崖上看到自然和人形的纹理。
对于花山岩画艺术来说,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的纹理如何对其创作者的视觉得以影响并引发他们的内心反应,从而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艺术家的心境。由于这种艺术形式是在石头表面绘制,因此它把图形元素融入了岩石本身,赋予其一种粗犷的风格。当我们将此技巧运用至当代艺术创作时,依然可沿用这个方法,并在作品中加入些许来自岩石的纹理,以此突显主题,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能使得现代艺术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
4 左江花山岩画英语翻译的难点与策略
4.1 左江花山岩画英语翻译的难点
左江花山岩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种特色传统绘画形式,它融合了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等多种艺术元素。花山岩画展示出许多独特的特征,如它的动态性、延续性、变化性、多元性、民族性及地区特色,这都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相似之处[2]。其图案繁多而丰富,目前已知的图案超过一千九百个,涵盖了三类元素:人类、动物和物品,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人的形象。它们被深红色的颜色涂抹,这种色彩使岩画更加醒目并强调了其祭祀的核心意义,同时也增强了视觉上的吸引力和震慑感。岩画及其周围的河谷地带,河流两侧山高壑深的环境(例如山脉、河流和高地)构成了壮丽的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得花山岩画拥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这也是英译中会遇到许多困难的原因。
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了翻译时的文化图式冲突、图式缺省等困难。首先,因为它是非语言性的象征,将这些文化图式轻松转换给绝非易事,所以在英译时需要克服这一挑战;其次,很多人对于花山岩画的文化内涵没有概念,也就是文化图示缺省。对于公众而言,他们不像专门从事研究左江花山岩画研究人员那般胸有成竹,他们对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略有耳闻,了解不够深入。鉴于民族史实的影响,骆越后人对于岩画制作的回忆近乎缺失,虽然生活在左江流域,他们对花山岩画的理解却仍然停留在“概括化、模糊化、抽象化”的状态。此外,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学者们通过持续研究,尽管取得了很多关于花山岩画的重要发现,包括其年代、族群属性、主题意义等方面的详细解释,然而这些知识并未向社会和民众普及开来。如果没有专业的解说,大众可能难以理解花山岩画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其历史讯息,甚至连生活在花山岩画景区周边的居民都未必能真正领略到它的美,并对它所涵盖的多方面价值有深入了解。而外国朋友或许更是难以充分赏析和理解这一艺术品[3]。
4.2 左江花山岩画英语翻译的策略
首先,利用现存于文本、互联网及图像中关于花山岩画的信息作为基石,“克隆”出其中的各类角色和情景,并采用艺术表现手法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其次,充分发挥现代新媒介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为花山岩画英译传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更直观的将花山岩画展示给外国游客。利用新媒体的更立体、时效快、即时性、受众多、宣传覆盖面广等优势,将花山岩画的相关英译素材通过新媒体向外国受众展示并开通互动,实现与外界的沟通对话。相关的花山岩画研究和管理部门要采取行动,充分重视短视频的传播力度和效率,抓住新媒体的流利趋势,因势利导,创建特定的官方微博、微信、ins、Facebook、Tik Tok、Youtube账户等等,并在这些网络渠道中定时或不定时用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灯光等方式呈现出经过翻译后的花山岩画的相关信息、与之相关的文娱文化活动或是相应的研究结果,通过阅读评价及留言的方式更深入理解消费者对于花山岩画的态度。
最后,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对花山岩画英文版进行翻译,目的就是要向世人展示具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文化瑰宝——花山岩画,从文化的“引进来”到“走出去”,以此推动它的保护及流传,提升我国民族文化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同时增加我国民族文化软实力。从图式理论的视角出发,在翻译中遇到文化图示重合、图式冲突和图式缺省三种情况时,应依据不同类型的文本及其功能,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结语
花山岩画作为先民文化遗存,是人们认识先民生活、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将花山岩画造型元素应用于视觉语言和英语翻译中,应当顺应时代审美,对花山岩画图案元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创新提取,激活花山岩画艺术遗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视觉语言和英语翻译高效和高质量转化展现其时代性和民族性,并通过现代包装、招贴以及文创产品应用将花山岩画文化遗产推向世界,推向未来,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邓英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的难点与对策——以左江花山岩画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08):43-45.
[2] 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4(2):28-31。
[3] 梁穆穆,陈锋. 美术视域下左江花山岩画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12):80.
[4] 王莉,姜刘佳,黄洪辉.融媒体语境下广西花山岩画的视觉隐喻与再设计[J].包装工程,2022,43(S1):70-72+103.
[5] 杨丽云,杨清平.左江花山岩画元素开发利用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05):5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