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低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索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蒋凤娟

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实验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 214196

摘要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好奇心,但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何才能让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树立良好的科学意识,有效上好科学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基于多年来对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探究,笔者认为应从激趣导学、手脑结合、培养习惯、倡导合作、落实“堂清”、整合资源等方面入手,努力践行多种感官参与的体验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

低年级 科学课堂 体验式教学

正文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此次调整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长学生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志趣,培养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落实课标精神,让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树立良好的科学意识,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索低年级科学课的有效施教策略,将课上好。基于多年来对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探究,在低年级的科学课教学中我认为,应从激趣导学、手脑结合、培养习惯、倡导合作、落实“堂清”、整合资源等方面入手,努力践行多种感官参与的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丰富教学资源,激趣导学,入情入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争做到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知的、简单易懂的生活情境中,引入教学内容。上课伊始便利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中来。除了一些常规的教学导入外,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我们不妨用这样的导入方法:

1.实验导入。实验导入是低年级科学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科学课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实验导入的方法直接引入课程,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上册《做一个测量纸带》一课时,先让学生思考:怎样用小立方体组,测量小桶一圈的长度。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亲自动手测量,在操作中,学生发现用小立方体组测量圆形的物体不方便,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更适合测量小桶一圈长度的测量工具呢?这时我再来因势利导,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设疑导入。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探究状态,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目的会更加明确。但是教师在运用设疑导入时,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应有针对性,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语言要更加简洁易懂。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一课时,课程伊始,一位老师就运用设疑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妈妈在做汤的时候会放些盐进去,可我们在喝汤的时候却没有发现盐粒,它们去哪里了呢?”通过课前设疑提问,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探究,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学生运用这些方法以后,知识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注重手脑结合,搭建平台,玩中乐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低年级科学课堂最有效的学习就是让学生手脑结合,在玩中学例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一课,在教学中,教师就让学生用一个塑料袋抓空气,学生一听说要抓空气,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于是,我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抓,抓到的是空气吗?然后再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自己动手抓空气进行观察。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还使学生在玩中掌握了知识。在落实“做中学”的教学策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应是纯粹的操作性活动,还应与动脑相结合,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边动手边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操作活动内容,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应具体,教师指导要适时,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手脑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培养合作意识,分工合作,活而有序

小组合作是实验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能在合作中活而不乱,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合作?怎样与他人合作?只有明白这些,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进行。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首先,分工。在实验前,需要先引导学生合理分工,例如《用手来测量》一课,谁负责用手来量,谁负责在纸带上划线,谁负责读数,谁负责记录,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实验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一开始,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快速分工的方法,一点一点的,从开始的教师帮助分工,到教师指导小组长进行分工,再到最后小组长能够组织组员民主分工,这些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经过这个过程以后,学生就会自己进行分工了,合理的分工,既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进行,又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来,从而提高实验效率。

其次,合作。合作意识应该从低年级开始进行培养。例如:一年级《用手来测量》一课中,每个小组用纸带测量课桌的高度,再用拃来测量纸带的长度。要求在十分钟内完成。这个实验就使得他们必须小组合作才能完成得快,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环境。

、整合教学资源,直观生动,扎实有效

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一些不太容易做的实验通过图片、视频等信息手段展示出来,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实验过程。例如:观察月相》一课,学生关于月球的知识了解得不是很多,比较陌生。于是,老师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关于月球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被这些自然现象所震撼,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动力。

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在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小学的科学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科学教学,因为“年龄越小,对事物的好奇心就越强烈,就越容易培养。”在儿童具有一定知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越早干预,就越容易在他们的心中植入科学的种子

参考文献:

[1] 崔超.STEM教育视域下科学课堂建构与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20(36):57-58.

[2] 朱洪宝,宋昌影.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渗透德育[J].吉林教育,2020(34):64-65.

[3] 田学云,张兴奎.武术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50):109-1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