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与北海贝雕工艺的融合创新探索
摘要
关键词
留青竹刻;北海贝雕;融合创新
正文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留青竹刻与北海贝雕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留青竹刻,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诗书画印的综合体现,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而北海贝雕,则以其巧用天然贝壳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代表。
然而,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留青竹刻与北海贝雕的融合创新,通过深入分析二者的艺术特点、工艺过程以及历史背景,提出将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融合创新,不仅能够促进留青竹刻和北海贝雕的传承与发展,还能为现代设计提供新的灵感和启示,让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擦出绚丽的火花。
一、留青竹刻与北海贝雕工艺的概述
1.留青竹刻概述
留青竹刻是一种独特的竹刻艺术,它以竹青为雕刻对象,通过运用浅刻、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将中国书画和雕刻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展现出自然的千态万物、生动的人物形象及书法的神韵。留青竹刻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起源于唐代,明代时与书画结缘,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结晶,也是“诗、书、画、印、刻”的综合体现。留青竹刻工艺利用天然的竹皮和竹肌的不同颜色表面,以中国画的笔墨为基础,巧妙地创造出立体与平面的结合。在留青竹刻作品中,刀法和绘画笔法理论是统一的,作品越久远,竹皮、竹肌的色差越大,层次越丰富,视觉趣味就越浓。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更是人才辈出,崛起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群体。总的来说,留青竹刻是一种充满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雕刻技艺,更融入了中国书画的精髓,成为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2.北海贝雕概述
北海贝雕以北部湾天然珍稀贝类为原材料,经过设计图稿、精心选料、雕刻琢磨、对贴组装等十几道特殊工艺流程后,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精美工艺品。其制作技艺精湛,巧用贝壳的天然色泽和纹理,吸收海洋精华,展现出高贵的材质和精湛的技艺。北海贝雕具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广泛应用于达官显贵、封建地主、贾商富豪等家庭装饰中,以珍珠贝壳加工成各种花鸟、山水、人物图案及活动场景的贝雕画作为装饰。如今,北海贝雕已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37。
二、留青竹刻与北海贝雕工艺的艺术特点
1.留青竹刻艺术特点
留青竹刻,这门深具魅力的竹刻艺术,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留青竹刻结合了绘画和雕刻两种艺术形式,巧妙利用竹子的天然纹理和质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制作过程中,艺人运用各种刀法、雕刻技巧和表现手法,将留青竹刻作品赋予了高度的技艺性和综合性。留青竹刻作品的另一大特点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完美结合。以竹子为原材料的留青竹刻作品,保留了竹子自然的纹理和色泽,同时融入了人文元素,如诗词、书法等,将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如诗词、书法、绘画等。留青竹刻作品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等。此外,留青竹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不同时期的留青竹刻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和审美趋势。同时,留青竹刻作品也体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如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北方粗犷豪放等。这些作品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视觉效果,同时融入了诗情画意,表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这种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使得留青竹刻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总之,留青竹刻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高超的技艺,展现了这门艺术的卓越之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门艺术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雕刻技艺的精髓,更融入了中国书画的精髓,成为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2.北海贝雕艺术特点
北海贝雕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北海贝雕的原材料主要是北部湾天然贝壳、海螺等,艺人们会精选这些贝壳,并巧妙利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和形状,创作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其次,北海贝雕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精细的工序,包括构图、白描、选料、洗料、磨型、雕琢、抛光、堆叠、干燥、总装、装裱等。此外,北海贝雕在制作过程中强调因材施艺,即根据天然材料的特点进行创作。这种尊重自然、强调本真的创作理念使得北海贝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北海贝雕融合了中国传统书画、刺绣、玉雕、珍珠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将它们完美地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使得北海贝雕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留青竹刻与北海贝雕工艺的融合应用
1.以六面体笔筒形式为例
该产品是运用留青竹刻工艺和贝雕工艺相结合制作而成的笔筒工艺品。制作这款六面体笔筒需要经过多个精细而复杂的步骤。
在竹刻部分制作方面,根据创意进行设计图的绘制,通过草稿和二稿最终得出精细稿,为后续的制作奠定基础。接着是竹片雕刻的步骤,对照精细稿将图案绘制在竹片上,并运用留青竹刻技法进行精细的雕刻。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以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得到准确的呈现。
在贝雕制作方面,先在贝壳表面进行绘制稿。这一步要求对贝壳的形状、大小、颜色有敏锐感知,在各种贝壳中挑选出最符合设计构想的那些,以确保最终的贝雕作品能够完美地呈现设计的精髓。绘制完成后,贝壳的表面应呈现出清晰、准确的线条和细节。图形完成绘制后,就可以开始进行雕刻了。贝壳雕刻需要根据之前绘制的稿子,用刻刀在贝壳上刻画出相应的线条和形状。整个过程需要精确及稳定的控制力,因为一旦出现错误,就有可能毁掉整个作品。雕刻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上漆工序,这一步是为了让贝雕作品从视觉上更加圆润,提升其整体的美感。
完成竹片雕刻和贝壳雕刻后,需要对竹片和紫檀木进行打磨。通过打磨,使竹片和紫檀木侧边更加平滑和细腻,为后续的拼接做好准备。下一步是拼接贝雕部分。将紫檀木打底,将选取好的蓝紫色鲍鱼壳片贴在表面,然后将贝雕粘贴在最顶层。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小心和耐心,以确保每一个部分都能牢固地拼接在一起,呈现出美观的效果。最后,我们进行整体的拼接。将制作好的竹刻部分和贝雕部分按六面体的形状进行拼接,底座使用鸡翅木六角底座拼接,六面体面与面之间不可避免会有一些缝隙,这时我们使用贝壳丝进行遮盖。而六面体的顶部则使用黑色亚克力薄片进行粘贴修饰。
通过以上的步骤,最终制作了这款精美的六面体笔筒。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展现了留青竹刻和贝雕工艺的独特魅力。这样的工艺品不仅可以用作笔筒,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
2. 以首饰盒形式为例
该产品是运用留青竹刻工艺和贝雕工艺相结合的首饰盒。
该作品的灵感源于中国的国宝熊猫及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竹子元素。这两种符号,既是中国的象征,也是我们这次设计的核心元素。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其憨态可掬的形象深入人心。它代表了中国的自然生态和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又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和对和平的向往。而竹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它代表了坚韧、挺拔和清雅,这些特质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创作过程中将这两种元素完美结合,利用贝雕技艺,将熊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贝壳上。而在留青竹刻图案的制作上则展现了竹子的质感和美感,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继承。材料的选择上,该作品选用的是优质的贝壳和竹子。贝壳的天然纹理和光泽,使得熊猫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而竹子的坚硬质地和自然的色泽,经过精细雕刻后,更显出其独特的韵味。
制作工艺方面,该作品采用了传统的贝雕技艺和留青竹刻技法。在贝壳上雕刻熊猫图案时,运用了切割、打磨、雕刻等多种手法,使得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而在竹子表面雕刻图案时,运用了独特的留青竹刻技法,通过刻刀精准的雕刻出竹子上刻画出精美的图案,展现出竹子的生命力与韵味。在设计创意上,该作品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注入了现代审美元素。贝雕与留青竹刻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创新的设计理念,既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现代设计的精神内涵。
此外,这款首饰盒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和美观性,不仅方便存放和管理首饰,同时作为传统文化装饰品增添了家居的文化氛围。
3.以书签形式为例
该书签制作是将两种传统工艺技术融合在一起,以产生出独特艺术文创产品。这种创新设计旨在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传统工艺的应用范围,同时为工艺品市场带来新的元素。
在竹刻制作方面,首先将竹刻原材料切割至书签大小,再将其四周锋利部分打磨圆滑;准备流程完成之后就进入到了创作阶段。创作阶段的步骤分为: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该作品所做书签上的图案设计,借鉴了日本动画百变小樱卡牌中的形象进行二次创作,卡牌的大小以及造型上与书签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于是便采用了其中的造型。笔者总共设计了四款图案不一的书签,画稿完成后是竹刻的圈边步骤,该步骤把画出的图案用三角刀进行铲线;圈边结束之后的步骤称为起地,把图案周围的竹皮铲去;之后是分筠步骤,将竹皮与竹肌之间的毫米差距区分出来,在平面上做近似立体的画面。将留青竹刻部分制作完成后,进行二次打磨,将竹子背部打薄磨平,并钻孔方便后续挂取贝雕挂件。
在贝雕制作部分,因后续不会进行化学上色,只凭借贝壳天然光泽体现出作品的创意,所以原材料的选择很重要。贝雕部分根据图形创意分为几个小点制作,零件与零件之间需要用胶水黏连,该过程需要十分谨慎小心。
总之,这种创新的贝雕与留青竹刻结合的书签设计,可以广泛应用于书籍、礼品、文化纪念品等领域。
四、结语
本文对留青竹刻和北海贝雕这两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详细陈述了二者融合创新流程。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二者的工艺过程、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笔者提出了三种将这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将留青竹刻和北海贝雕工艺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创造出符合现代潮流的和实用性的工艺品。这种融合创新不仅可以促进留青竹刻和北海贝雕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留青竹刻和北海贝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融合创新,可以将这两种艺术形式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它们的魅力。
在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留青竹刻和北海贝雕的融合创新,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可以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作,提高制作效率和品质;也可以将留青竹刻和北海贝雕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市场价值的工艺品。同时,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
最后,留青竹刻与北海贝雕的融合创新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让这两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杨晓兰,北海贝雕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J]. 大众文艺, 2017(16): 54-55.
[2]王静, 王小同,留青竹刻艺术及其文化价值[J]. 上海工艺美术, 2017(4): 76-78.
[3]徐伟,北海贝雕艺术特色及产业化发展研究[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4]张红梅,中国传统竹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传承[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8(6): 178-182.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农萱萱(2003年04月),女 壮, 本科,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第二作者】刘怡然(2002年10月),女 汉, 本科,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第三作者】谭熙(2003年09月),男 汉, 本科,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通讯作者】钟远诚(1990年10月),男 汉, 硕士,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山海情——北海贝雕与留青竹刻工艺的融合创新设计》(项目编号:S202313541018)
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非遗留青竹刻工艺与广西地域文化的融合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2KY17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