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熵值法;时空演变
正文
一、引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二十大报告中倡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既能够保障粮食安全,又能够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还能够培育适销农业产品,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安徽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拥有诸多农业发展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生态污染严重,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显著等问题,如何保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努力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了继续探究的问题。
二、指标与数据来源介绍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
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指农业产出水平的提升,促进农业达到更具效率、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动态演进过程,还包含实现农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结构更加协调优化、生产方式绿色可持续,从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状态。因此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绿色发展、产业质效、经济条件、技术发展和竞争效益等方面建立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表 1 安徽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一级指标权重 | 二级指标 | 二级指标权重 | 方向 |
产业结构 | 0.1901 | 林牧渔业与农业产值占比 | 0.0198 | - |
种植业多样化指数 | 0.0780 | + | ||
农林牧渔业指数 | 0.0598 | + | ||
肉产品多样化指数 | 0.0324 | + | ||
绿色发展 | 0.1091 |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0.0084 | + |
化肥使用强度 | 0.0222 | - | ||
农药使用强度 | 0.0419 | - | ||
农膜使用强度 | 0.0366 | - | ||
产业质效 | 0.1822 | 农业劳动生产率 | 0.0684 | + |
农业土地产出率 | 0.0438 | + | ||
粮食产能 | 0.0241 | + | ||
农产品质量合格率 | 0.0120 | + | ||
每户粮食均产量 | 0.0340 | + | ||
经济条件 | 0.1126 | 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0.0541 | + |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指数 | 0.0188 | - | ||
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 | 0.0398 | - | ||
技术发展 | 0.2588 | 农村人均用电量 | 0.0309 |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0.0751 | + | ||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占比 | 0.1126 | + | ||
农田节水占比 | 0.0402 | + | ||
竞争效益 | 0.1473 | 农产品进出口依存度 | 0.0800 | + |
食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与商品零售价总指数占比 | 0.0430 | + | ||
农产品进出口额同比增长指数 | 0.0243 | + |
(二)数据来源
本文计划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对2013-2021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展开测算研究,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均来源于2014-202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资料。针对部分指标存在缺失数据的情况,本文通过插值法对数据进行补充。
三、农业高质量发展时空分析
(一)安徽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能力时序分析
基于熵值法确定的权重,利用2013-2021年安徽省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对这一时期安徽省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得到安徽省各地市和分地区平均的综合得分情况,如图 1所示。
图 1 2013年-2015年安徽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分地区平均综合指数和总体平均综合指数
从时间维度上看,安徽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由2013年的0.3431上升到2021年的0.4793,总体上升39.70%。从总体均值变化情况来看,除2016年较2015年降低0.97%和2018年较2017年相持平以外,其余各年份均有所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2016年安徽省受强降雨天气等的影响,合肥以南十个地市发生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致使农业损失惨重。从剩余各地市的每年的增长幅度来看,安徽省从2018年后实现每年大幅度提高的态势,这说明安徽省进入“十三五”后,全省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增长效应明显,但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未达到高水平的状态,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安徽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能力空间分析
从空间维度上来看,安徽皖北、皖中、皖南三个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2013-2021年三个地区平均水平呈现皖中最高,皖南次之,皖北最低的梯度;总体来看皖中和皖南地区各个地市在安徽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各项资源向其倾斜,经济发展等处于安徽省领头地位,而六安作为安徽省农业大市同样也是国家重点商品粮食生产基地,二者皆带动了安徽省农业发展,致使皖中地区位于前列。皖南地区前期与皖中地区水平相持平,但在2018年时增长速度落后于皖中地区与总体平均水平持平,使其位居第二。而皖北地区由于自身环境与条件的限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可见缩小地区之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差距任重而道远。
从各地级市维度来看,安徽省16个地级市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上呈现一致的上升趋势,且排序较为稳定,芜湖市与合肥市始终位于前列,都属于安徽省发展最具实力的地区;而长期落后的淮南市,剖析其原因,近年来虽淮南市农业产业结构经过适当调整后初见成效,但由于其起步时间较晚,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调整的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区位优势难以发挥,从而间接的制约了其农业的发展。2020年排名第一的合肥市与排名最后的淮南市之间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之比为1.66:1,由此可见安徽省16个地级市之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深入了解各地市之间的的差异,本文采用基于欧氏距离的K-means法分别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3年、2017年和2021年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从高到低划分为好、良、中、差四个等级并绘制空间分布图形,结果如图 2所示。
图 2 2013年、2017年和2021年安徽省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情况
从图 2中看出,2013年皖南和皖中地区均达到了中级以上水平,其中芜湖农业高质量发展更是处于好等级,皖北部分地区如淮北、阜阳、淮南处于差的等级,其余各地市处于中间等级分布。和2013年相比,2017年虽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但由于各发展速度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区之间的相对发展水平发生改变,合肥市由良等级上升为好等级与芜湖市成为第一梯度水平,安庆与铜陵有所下降位居中等级阶梯,亳州与蚌埠上升为良等级,由此可看出在此四年间总体变化幅度不大。2021年,亳州、蚌埠、滁州又是从良等级退居中等级,安庆发展速度始终跟不上总体发展水平,因此在地区间的比较中,一直保持下降的态势,而淮南市始终处于最低水平状态,池州与马鞍山也有所下降,合肥与芜湖一直保持着高水平、高速度的发展。
综合以上九年16个地级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皖中地区和皖南地区的部分地市如合肥和芜湖始终处于领先行列,淮南一直处于差水平行列始终落后于其他地市。九年来变化最大的是安庆,由2013年的良等级下降为差等级。深挖其原因可以发现地市间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皖南地区得益于良好的地理条件,沿江地区利用其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促进第二产业发展,而皖南山区则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第三产业前景广阔,利用服务业与交通等拉动农业发展;合肥和芜湖在利用经济条件、产业质效和技术发展带动皖南和皖中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皖北地区各地市大多以粗狂型的工业为主,经济结构不平衡、城镇化率低和基础公共服务薄弱,且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等自然条件等原因抑制了皖北地区的发展;此外,皖南和皖中地区大部分地市也较皖北地区更早地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接受周边长三角核心区的辐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时间维度来看,2013-2021年安徽省16个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由2013年的0.3431上升至2021年的0.4793,农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但整体水平偏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空间维度来看,呈现出较强的不均衡性,表现为“皖中>皖南>皖北”的分布格局,其中合肥和芜湖始终处于发展前列,而淮南始终位于最末位。
(二)建议
1.加大农业基础投入,提升农业创新水平
科技创新作为影响安徽省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人才引进,充分提高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效率,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化水准。同时,政府部门加强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对农业发展方向给予高度关注,促使农业创新水平达到新高度。
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
基于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缺乏多样性,因此各地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如,积极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带动粮食丰产农户增收;发展高规模养殖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措施,不断提高产业质效,以农业发展带动乡村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3.区域间制定异质化政策,区域内协同发展
由于安徽省在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布差异,安徽省各地市可以加强农业区域合作,高度重视发展协同性,实现优势互补和共享共赢,发挥合肥市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省内优良的农业生产条件,各地区需结合自身发展条件与优势,制定适宜地区农业发展的战略,如,对于拥有较好的地势优势的沿江平原、皖北平原、江淮丘陵等地区继续做好开发利用;对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等地区进行深耕细作。在提高安徽省整体农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减小区域间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