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剂在大田作物病害防控中的应用与推广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生物防治剂;大田作物;病害防控;应用;推广策略
正文
引言
随着全球农业的不断发展,作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日益显著。长期以来,传统的化学农药在病害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药害残留等问题也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在这一背景下,生物防治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替代手段逐渐备受瞩目。
一、大田作物病害的常见类型
第一,大田作物中常见的病害类型之一是真菌性病害。这类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包括但不限于锈病、白粉病、褐斑病等。锈病通常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发生,对小麦、玉米等作物造成严重威胁。白粉病则以白色霉菌为特征,对葡萄、蔬菜等植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褐斑病则广泛影响水稻、大豆等农作物,造成产量损失。这些真菌性病害通常通过空气传播或土壤传播,给大田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带来重要威胁。
第二,病毒性病害也是大田作物面临的严重问题。这类病害主要由各种病毒引起,包括黄化病毒、花叶病毒、马赛克病毒等。黄化病毒引起的黄化病对蔬菜、水果等产生显著危害。花叶病毒会导致植物花部和叶片的异常变化,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马赛克病毒则广泛感染豆类、番茄等作物,引起植物叶片出现马赛克状症状。这些病毒通过昆虫传播,使得病毒性病害的防控显得尤为复杂。
第三,菌性病害也是大田作物常见的病害类型之一。细菌性病害以青枯病、溃疡病等为代表。青枯病常影响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引起植物出现水浸状症状。溃疡病则对果树、蔬菜等产生危害,使植物组织出现坏死的溃疡状病症。细菌性病害通常通过水、土壤或种子传播,给作物生长环境带来潜在威胁。
第四,大田作物还面临各种腐霉性病害,包括但不限于普通赤霉病、普通炭疽病等。这些病害主要由腐霉菌引起,对玉米、水稻等作物产生危害。腐霉性病害通常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中易于发生,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损害。
二、传统化学农药的问题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化学农药在作物病害防控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给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隐患。
第一,化学农药的滥用导致了环境的污染。传统的农药在农田中广泛使用,不仅在土壤中残留,而且通过水体、空气传播,使得环境中出现农药残留的问题。这不仅对土壤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对水源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形成“非点源污染”的严重局面。
第二,药害残留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许多化学农药在农田中使用后,其残留在作物上,成为食品链中的潜在风险因素。这不仅损害了农产品的质量,更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切。
第三,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引发了抗性问题。长期以来,过度使用相同类型的化学农药使得害虫和病原微生物逐渐产生抗性,对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逐渐减弱。这一现象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的投入,也促使农业生产者不断寻找新的农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第四,化学农药的使用还对益生昆虫和微生物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化学农药的使用过程中,不仅害虫受到抗性威胁,还导致了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和微生物的大量死亡。这对农田中的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生物防治剂的概念与分类
农业生产中,病害防治一直是农民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的化学农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作物病害,但其潜在的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使其受到广泛质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物防治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替代手段应运而生。
生物防治剂,简而言之,是利用生物体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一种农业防治技术。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防治剂具有天然、无毒副作用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其核心概念是通过引入或应用天敌、寄生性微生物等生物因子,降低或抑制害虫、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实现对作物病害的有效防控。
生物防治剂的分类主要根据其使用的生物体类型和作用机制来进行。根据使用的生物体类型,生物防治剂可分为昆虫类、微生物类和植物类三大类。昆虫类生物防治剂主要利用昆虫、蜘蛛等天敌来控制农田中的害虫,如瓢虫、蚜虫天敌等。微生物类生物防治剂则是通过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对农田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控制。植物类生物防治剂则主要依靠一些植物的化感作用、生理拮抗等机制来对抗害虫或病原。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生物防治剂可分为杀灭型、拮抗型和引导型三种。杀灭型生物防治剂直接通过杀死或捕食有害生物来实现防控,例如利用天敌捕食害虫。拮抗型生物防治剂则是通过生物体的生理、生化活性,干扰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利用拮抗性细菌对抗土壤病原真菌。引导型生物防治剂则是通过引导有益生物,如引导蜜蜂进行授粉,提高作物产量。
四、生物防治剂的应用实际案例
(一)案例一
在河南省,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长期以来受到小麦锈病的侵袭。为了寻找更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手段,农业科研机构在河南省进行了生物防治剂的试验。选择了对小麦锈病有较好拮抗效果的生物防治剂——利用真菌Trichoderma harzianum进行防治。
实际应用中,通过喷施Trichoderma harzianum溶液,农田小麦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试验数据表明,在生物防治剂的作用下,小麦锈病的发病率降低了30%,小麦产量提高了18%。这一成功案例证明了生物防治剂在河南省小麦生产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二)案例二
在我国,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棉铃虫等害虫对棉花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棉花产量,一些地区积极探索昆虫类生物防治剂的应用。
在新疆部分棉花田的实践中,引入了天敌蚜虫天敌(Coccinellidae)对抗棉铃虫。统计数据显示,经过一季度的实际应用,引入蚜虫天敌的棉花田中棉铃虫的发生率降低了近40%。这不仅在降低了对传统化学农药的依赖性时,有效提高了棉花的产量。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昆虫类生物防治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三)案例三
在我国的苹果产区,传统防治方法对于苹果树上的病害和虫害控制面临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所以,一些果农转向了生物防治剂的应用。以一种名为"Beauveria bassiana"的真菌为例,通过喷洒该真菌制剂,不仅有效控制了苹果上的虫害,使得果园内的生态平衡得到良好的保持。在实际使用中,使用生物防治剂的苹果园地虫害防治效果显著,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了40%,果实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案例四
蔬菜田害虫防治一直是困扰农民的难题,传统的化学农药使用频繁,而且容易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成为一种备受期待的替代方案。
以某蔬菜基地为例,农民尝试使用一种以“Bacillus thuringiensis”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植物源杀虫剂。这种生物防治剂不仅能够高效杀灭蔬菜田中的害虫,而且对非目标生物影响较小,减少了生态系统的干扰。实际使用中,植物源杀虫剂在防治某蔬菜常见的害虫——蚜虫方面表现卓越,防效高达90%以上,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不仅防治效果更佳,而且不会产生残留问题,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这些实际案例充分展示了生物防治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引入有益微生物,不仅提高了作物的抗病抗虫能力,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为生物防治剂在大田作物病害防控中的广泛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实践基础。
五、生物防治剂推广策略
(一)推广意识培养
推广生物防治剂需要加强农业从业者的推广意识,提高他们对生物防治剂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介绍生物防治剂的优势,以及其在病害防控中的实际效果,引导农业生产者从根本上认识到生物防治剂的重要性。另外,组织现场观摩会、座谈交流等形式,让农民亲身感受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效果,增强其信心。
为了更好地推动推广意识培养,相关机构可以与农业社区合作,制定专门的推广计划,将生物防治剂的相关信息融入农技培训课程中。此举将有助于在农业从业者中形成对生物防治剂的积极认知,为其广泛应用打下基础。
(二)技术培训与支持
推广生物防治剂需要充分培训农业从业者,提高其技术水平,确保生物防治剂的正确使用。农业技术人员应向农民传授生物防治剂的正确施用方法、适用条件以及搭配使用的技术要点。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加强农业从业者对生物防治剂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除了技术培训外,还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生物防治剂使用问题咨询服务平台,为农业从业者提供实时、专业的解答,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技术支持的有效实施将使农业生产者更加愿意尝试并信任生物防治剂,从而推动其广泛应用。
(三)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
为了进一步推动生物防治剂的广泛应用,建议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建立健全的生物防治剂标准和认证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方式,提供财政支持,降低生物防治剂的成本,增加农业从业者的使用动力。
另外,鼓励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生物防治剂的研发和生产,推动产业的发展。设立奖励机制,对在生物防治剂研究和推广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广大从业者的积极性。
六、生物防护剂未来研究方向
(一)新型生物防治剂的开发
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开发更为高效、专业化的新型生物防治剂。通过深入挖掘土壤中的微生物资源,寻找新的拮抗性细菌、真菌、受体生物等,以应对新出现的病害和害虫。这需要开展大规模的生物资源调查和筛选工作,加强对微生物的鉴定和遗传学研究,以提高生物防治剂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另外,可以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和合成生物学,设计和构建更具有针对性的生物防治剂。通过改良微生物的基因,使其具备更强的拮抗能力,提高生物防治剂的防效。这将为未来生物防治剂的研发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生物防治剂的混合应用研究
生物防治剂与化学农药的混合应用是未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生物防治剂和化学农药的相互作用机制,优化它们的混合使用方式,实现在农业生产中的协同效应。这既可以提高病害和害虫的防效,又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风险。
混合应用研究还可以关注生物防治剂与其他农业生产技术的协同效应,如与耕作方式、植物品种的相互作用。通过综合利用多种农业技术手段,实现综合治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三)技术创新与信息化建设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技术、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农田病害和害虫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为生物防治剂的合理使用提供更为精准的技术支持。
另外,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生物防治剂使用的信息数据库。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实际使用数据,深入了解生物防治剂在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未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数据支持。
六、结论
生物防治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大田作物病害防治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实际案例和深入探讨,本文总结了生物防治剂的概念、应用与推广策略,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期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推动农业向更为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殷亚楠.Bacillus subtilis XZ16-1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23.
[2]尤佳琪,吴明德,李国庆.木霉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35(06):966-976.
[3]叶子,夏杨,高爱平等.生物防治在杧果病害上的研究进展[J].中国果菜,2020,40(11):6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