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邹建中1,,李维兴2,马建全1,*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省铁门关市 邮编841007

摘要

对职业教育领域中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与现状。通过分析该模式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设立技能工作室、特定行业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以及跨学科合作的实践,揭示了其创新策略与效果评估方法。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深度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实践导向;产教融合

正文


【基金项目】:兵团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课题《最近发展区视域下工作室制汽车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BZJW-2023-30

引言: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教育改革形式,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该模式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分析实践案例和效果评估方法,探讨其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促进产学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改革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一、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概述

(一)工作室模式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深度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将企业项目引进校园或直接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工作室,让在校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

1.实践导向: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产教融合: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不仅提供实训场所和设施,而且参与到课程设计、项目实践、评价体系构建等环节。

3.三层四级六工作室结构:某些工作室模式采用多层次、多维度的组织架构,如三个梯度(基础、进阶、创新)、四个层级(初级、中级、高级、研究型)、六个不同职能方向的工作室,确保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针对性。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简单的学生实习就业合作到深度融合的转变。早期的合作可能仅限于学生实习、毕业安置等浅层次合作,而现在则发展到了共建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工作室等多种形式。

现状分析表明,随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以及产业升级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而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更高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起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供应链。

(三)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显著,它是当前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强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一模式结合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优势,旨在通过创建集课堂教学、项目研发与技能实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工作室,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衔接。在该模式下,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工作室,企业不仅提供实训场所和设备支持,还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中,分享最新的行业技术与市场需求信息,确保教育内容紧贴产业前沿[1]

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使教师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项目实战机会,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并适应未来职场环境,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二、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设立技能工作室

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设立技能工作室是一种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它将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工作任务以及职业技能要求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之中。例如,在“技工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中,学校可以与当地知名室内设计公司共建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不仅作为学生的实训场所,也承担着真实的设计项目。企业会派遣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设计师入驻工作室担任兼职导师,与学校专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从设计构思、绘图、材料选用到施工管理等一系列实际工作流程,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掌握职业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工作室模式在特定行业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实训为例,学校可与科技公司联手创建一个移动应用开发工作室。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仅能学习编程语言、界面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专业知识,还能参与到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发中去,如APP的研发、测试和上线运营。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强调项目驱动和实战演练,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职业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跨学科合作的工作室模式实践

跨学科合作的工作室模式是在多个专业领域之间搭建交流和协同创作的平台,比如在护理学培训中,可以集合医疗、信息技术、社会工作等多个专业的师生,共同在工作室环境下研究和开发针对慢性病管理的新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模式,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共享知识、经验和资源,针对复杂的健康问题提出综合性更强的干预措施[2]

具体实践中,例如,“农村慢性病管理的跨学科合作模式与实践研究”项目可能结合了护理学、公共卫生学、信息科学和社区管理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力量,在工作室里研发智能化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健康宣教活动,甚至与地方医疗机构合作,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等。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还提升了参与各方在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时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效能。

三、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策略与效果评估

(一)技术创新与教学改革:在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中,可以通过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与项目案例,实现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对接。例如,某高校与知名互联网企业共建大数据分析工作室,将企业的实际数据分析项目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企业导师定期参与教学研讨,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教、学、做的深度融合。

(二)学校资源整合与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可以整合企业资源,如设备、技术、人才等,以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比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实习基地,共享企业的先进设施设备,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并掌握专业领域内的最新工具和技术,提高教育质量。

(三)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训机会,有助于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例如,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学校可与知名服装企业共同建立工作室,学生全程参与到从设计、打版、制作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也提升了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多种职场必备能力[3]

(四)量化与定性分析:对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时,既要有量化的数据指标,也要有定性的评价维度。量化方面,可以从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薪资水平、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比例等具体数据来衡量;定性方面,则可通过跟踪调查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企业对实习生满意度反馈以及教师对于教学改革成效的自我评价等方式,全面考察校企合作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教学改革深化等方面的实际效果。

结语: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和应用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并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模式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深化,相信将会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春艳,张玲.浅谈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J]. 经济与管理, 2020(17), 91-92

[2] 王敏, 张丽丽.  跨学科合作模式在高职工作室教学中的运用[J]. 高教论坛, 2018(10), 97-98.

[3] 朱慧,李娜.工作室模式下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09), 149-1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