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以《中东报》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阿关系源远流长,自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中东和中国就有了密切的联系。近代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阿拉伯国家的积极响应,中阿关系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双方在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国际建构主义的框架下,中阿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认知和规范的影响。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促进了双方关系的密切发展。同时,双方在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合作机制,加强了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推动了中阿关系的全面发展。
作为国际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阿关系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在阿拉伯国家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形象,这对中阿关系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国家形象是国际舞台上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我展示,它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在现代化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国际舆论瞬息万变,国家形象也成为代表国家活动最鲜明的特征。在中阿关系方面,我国与阿拉伯国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地区繁荣稳定。通过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我国与阿拉伯国家不断深化友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随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阿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尊重中东地区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人权和地区和平的大国形象
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一直在世界中展现着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积极呼吁“尽快”结束国家间战争,保护相应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中东报》报道中所一直展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如2022年5月15日《中东报》多次发表题为《中国呼吁立即解除乌克兰实施的单方面强制措施》,2022年12月12日《中国与沙特:牢固的关系》等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为维护阿拉伯国家主权完整所做出的努力。《中东报》以相对客观中立的态度展现了中国提倡尊重国际法,反对不合理行为的国家形象。
《中东报》报道中国在国际社会呼吁保护阿拉伯人民的基本权利,给予人民必要的、可持续的物资援助和生活保障。2022年以来中东报陆续发表《中国与所罗门群岛签订初始安全条约》,2022年1月16日发表的《中国和沙特的友谊之路》等文章,报道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积极呼吁保护阿拉伯国家的基本权利,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并强调要给予当地人民必要的、可持续的物资援助和生活保障。《中东报》这些报道都展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同时中国一直坚持可持续的安全观,积极倡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东报》多次报道中国积极推动阿拉伯国家的沟通协调,倡导阿拉伯国家团结合作,如2022年9月20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峰会外交》,2022年9月27日《阿拉伯-中国峰会和新世界形态》等文章中提到中国、俄罗斯、金砖国家、阿拉伯国家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一起,合作构建一个可以适应世界政治经济变化的机制,建造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中国还与沙特建立了合作共赢的关系,相互交换知识、技术、商品、传授经验,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合作,也有利于促进阿拉伯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二、谋求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经济伙伴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在各方面皆寻求与其他国家互利共赢的倡议,中东报积极报道相关新闻,对“一带一路”倡议在阿拉伯国家的前景与优势持乐观态度,中国是友好可信的经济伙伴。
《中东报》报道,摩洛哥是非洲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中国将鼓励中国公司在摩洛哥投资汽车、航空、高技术产业和电子商务等产业。这一新闻打开阿拉伯人关于“一带一路”的新视野。“一带一路”倡议在阿拉伯媒体报道中树立了安全可靠、合作共赢的良好形象,不断吸引其他国家的加入。
在援助其他国家协同发展方面,“一带一路”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22年7月24日《中东报》报道叙利亚获得从中国援助的通信设备,帮助叙利亚恢复通信。25日报道中国的银行帮助建设港口、铁路线以及海外通信网络,并且向不发达国家提供大量援助贷款。2022年11月28日报道埃及财政部长宣言中国已成为埃及的第六大投资者,为埃及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专注同埃及在人工智能、空间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战略行业合作。2022年8月3日报道沙特宣布中国石油化工公司确定沙特阿美和中国石化在沙特的战略合作道路,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沙特的“2023愿景”和“一带一路”的合作也愈发密切。报道12月7日沙特能源部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王子发言,中沙双方努力在沙特为中国工厂提供中心区域来加强能源部门供应链合作,致力于将原油转为石化产品,共同发展清洁能源。在12月19日的报道中又有进一步的补充,中沙双方将在电力、光伏、风能、碳氢化合物等能源着重发展创新并利用。在金融领域,双方强调了联合合作的重要性,协调20国集团、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国际论坛的相关立场,以投资基础设施等。中国的私营企业与沙特的私营企业将建立直接伙伴关系,在盐水淡化厂、污水处理、水坝投资、农业食品投资和运输与物流等方面加强合作。报道认为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石油和其他能源方面的通力合作将稳定全球能源市场。《中东报》有关中沙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反映了两国合作领域的不断深化,构建了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共克时艰、携手前行、共谋发展的伙伴形象。
总之,《中东报》的报道中“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一个国家在唱独角戏,而是众多国家积极参与共建,与中国一起互利共赢、为自己的人民和国家的发展建设更美好未来,是坚定可靠的经济伙伴。
三、求同存异、美美与共,推动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朋友形象
在文化领域,《中东报》报道内容最多的是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突出体现“一带一路”倡议呼吁的文明理念。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翻译、文学和出版领域开展合作,鼓励双方建立文化桥梁,丰富文明交流内涵,并加强中国文学、出版和翻译委员会与国家新闻出版管理局之间的文学合作。
《中东报》援引、转译了《人民日报》(中国)、《泰晤士报》(美国)、《金字塔报》(埃及)等大量国外通讯社的报道,对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人文交流的最新进展进行持续性跟踪,在新闻标题和报道内容上所呈现的态度立场大多都为正面的,对于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塑造的文化形象给予积极评价,将中阿两大民族描述为自古以来就是友好往来的“老朋友”,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阿人文交流更加密切,构建了中阿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文交流格局,丰富了阿拉伯的文化生态,深化了中阿传统意义上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现了中国推动文明互鉴、加强文明对话、中阿文明美美与共的积极正面形象。
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有责任的大国形象
随着全球政治格局的不断演变,中国力量崛起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作为在世界事务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大国,中国在军事领域的进步一直为世界各国所关注。近年来我国在军事领域的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硕果频出,《中东报》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媒体,其对中国军事活动给予极大关注,每月均有对中国军事领域的相关报道,这些报道角度多样,主题丰富。
2022年1月6日《中东报》发表名为《外交部表示,中国将继续实现核武库“现代化”》的报道,并在同年1月9日发表了《中国否认美国报告它正在迅速发展其核武器》的跟踪报道,两篇报道提及中国将继续对其核武库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不实信息,呼吁美俄等大国承诺防止核武器的扩散。对于美国政府“中国正在扩大其核武库”等相关不实言论,中国做出了“中国一直采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我们将核能力保持在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平”的回击。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在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大国责任,反对霸权主义与恐怖势力,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FM说,中国向哈萨克斯坦提供安全支持,反对“外部势力”》(2022.01.09)和《中国、俄罗斯阻止美国推动联合国对朝鲜人实施制裁》(2022.01.21)两篇报道展现了中国积极主动参与联合军演及人道主义救援,致力于维护地方安全。中国还致力于加深与不同国家的国防合作,《沙特与中国讨论防务合作》(2022.01.06)、《俄罗斯和中国继续扩大军事合作》(2023.06.10)等多篇报道中提及中国愿同其他国家发展双边、多边关系,加强军事国防合作的美好愿景。
《中东报》在中国台湾问题的报道中展现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和立场。2023年《中东报》发表多篇有关台湾问题的报道,从中方、台方、美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进行了报道。其中《美国批准5亿美元军售几天后,中国向台湾派遣飞机和船只》(2023.08.06)等报道强调了中国对维护国家主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决心,同时对美国插手别国内政表示谴责。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国展现出世界大国的智慧和责任,这体现在《中东报》报道里中国在巴以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态度立场。《中国的“智慧”会帮助巴勒斯坦事业吗?》(2023.06.14)和《习近平对阿巴斯:中国愿意帮助促进巴勒斯坦、以色列之间的和平努力》(2023.06.15)两篇文章接连报道了中国为巴以问题和平解决作出的实际努力,两篇报道中中国展现的形象就是一直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中国智慧”对于和平谈判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促进中东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随时准备加强与巴勒斯坦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巴勒斯坦也积极推动建立中巴战略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中国寻求和平与发展的文化理念得到更广大阿拉伯国家的认可。中国将自己定位为中东的“调解人”,促成恢复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关系。“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为中东地区早日实现和平稳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作为阿拉伯世界的主流媒体之一,《中东报》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拉伯国家对我国的认知和态度。从《中东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深化,体现了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态度。同时,《中东报》的报道也反映了阿拉伯国家对我国的尊重和信任,阿拉伯国家高度赞赏我国的发展成就,并认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表达了阿拉伯国家期待与我国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意愿。
通过研究《中东报》与我国相关的报道,发现我国在阿拉伯国家媒体中的国家形象是一、尊重中东地区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人权和地区和平的大国形象;是谋求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可靠的经济伙伴形象;是求同存异、美美与共,推动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朋友形象;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有责任的大国形象。我们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量积极宣传我国的国家形象。要努力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让世界听到更多关于中国的声音,展示中国的特色,明确中国的立场,讲述中国的现状,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不断提升国家形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
路雪蕊(2002.01),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本科
张骏逸(2002.01),女,汉族,江苏省苏州市,本科
李佳薇(2002.03),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本科
张宇薇(2003.10),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本科
王智红(2002.03),女,汉族,黑龙江省鸡西市,本科
指导教师:
段智婕,1982.05,女,汉族,云南陇川,博士,副教授,阿拉伯语教学、国别和区域研究
项目支持
1、《阿拉伯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以<中东报>、<金字塔报>为例》(项目编号:2023129),黑龙江大学2023-2024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2、《阿拉伯语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JB143100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
3、《新文科背景下阿拉伯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SJGY20210697)》,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4、黑龙江大学首批校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点,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