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LNG接收站双碳目标下发展路径及行动举措
摘要
关键词
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LNG接收站
正文
中图分类号:TE09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能源供需体系的变革,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LNG接收站作为清洁能源生产企业,应尽快实现碳中和,为国家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因此,探索LNG接收站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路径和行动举措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也是助力LNG行业碳减排的关键。
1 双碳目标下LNG接收站发展路径
1.1 源头开展绿色设计
基于“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理念,从原料清洁、流程优化到产品友好,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
1. 推进能源管理体系PDCA管理[1]理念,强化能源指标管控,把控“三废”管理,制定固废减量及回收利用目标,以协同节资减污降碳。
2. 因LNG接收站原料为清洁能源,应关注绿色工艺、可回收设计、回收利用和绿色采购,实现资源消耗最低、环境影响最小。
1.2 打造绿色低碳工厂
生产过程应趋向节能降耗和使用绿色能源。
1. 建立能源绩效指标,强化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主要耗能环节为外输天然气,关键耗能设备的经济运行是节能关键。采用变频技术、优化运行方式降低设备能耗。
2. 增加绿电引入比例,发展光伏发电,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多元化转变。通过调研DIFANG电资源,引入稳定、低价的绿电以降低企业碳排放量。
1.3 打造绿色储运体系
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于LNG接收站,应强化智慧运行平台,实现数智化运营,开展LDAR泄漏检测,降低储运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需遵循《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7822-2019),定期检测受控动静密封点,及时修复泄漏点,减少无组织排放。
1.4 打造绿色技术支撑
LNG接收站面临转型升级压力,需加大研发节能技术、冷能利用和设备设施关键技术,推广先进低碳技术,打造“碳中和LNG接收站”,提高绿色竞争力,促进集团公司和天然气分公司绿色高质量发展。
2 双碳目标下青岛液化行动举措
2.1 建全节能降碳工作体系
2.1.1 加强体系运行保障
1. 某LNG接收站设立碳排放和能耗专班,生产运行部负责能耗管理,安全环保部负责碳排放管理,实施降碳“十二大行动”,建立碳排放月度、年度盘查机制,形成良好工作机制。各部门组成工作小组,管理排放源数据,提高管控效率和覆盖面。
2. 某LNG接收站印发节能降碳管理制度和方案,包括《“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无废企业”创建方案》等,并细化双碳工作的“两目标十二大重点措施”。
2.1.2 合理设定碳排放核算边界
立足接收站生产实际,识别“6+1”种温室气体[2]的排放源,分为固定、移动、逸散和间接(外购)[3]4大类15种,确定碳排放核算范围。该LNG接收站碳排放设备设施包括浸没燃烧式汽化器(SCV)、火炬、锅炉等,详见表1。
表1 碳排放源及统计范围(以某LNG接收站为例)
Tab.1 Carbon emission sources and statistical scope (taking an LNG receiving station as an example)
序号 | 排放源类别 | 排放源 | 碳排放统计范围 |
1 | 固定排放源 | 火炬 | 火炬气燃烧量 |
2 | 锅炉 | 锅炉天然气燃烧量 | |
3 | 浸没燃烧式汽化器(SCV) | SCV天然气燃烧量 | |
4 | 液化石油气 | 液化石油气用量 | |
5 | 柴油机组 | 消防水泵+柴油发电机柴油燃烧量 | |
6 | 移动排放源 | 通勤车 | 通勤车/商务车汽油燃烧量 |
7 | 叉车 | 叉车柴油消耗量 | |
8 | 逸散排放源 | 天然气损耗 | 甲烷逸散 |
9 | CH4逸散 | 化粪池CH4逸散量: 单位上班人数(包含外雇人数)*天 | |
10 | SF6逸散 | SF6高压开关SF6逸散量 | |
11 | 冷媒逸散(移动A/C) | 空调及车辆空调冷媒逸散量 | |
12 | 冷媒逸散(冰箱制冷) | 冰箱冷媒逸散量 | |
13 | CO2逸散 | 二氧化碳灭火器CO2逸散量 | |
14 | 能源间接排放(外购) | 外购热力 | 外购蒸汽量 |
15 | 外购电力 | 外购电量 |
2.2 开展污染防治攻坚
2.2.1 推进三废减量化资源化
1. 该LNG接收站分拣保冷废料,分为铁皮和其他废料,分区存放并通过易竞拍最大化回收价值。同时,整合废矿物油、废油漆桶、废电池的综合利用渠道,节约危险废物处置费用约5.3万元/年,增加其他业务收入。
2. 该LNG接收站优化了废水回收利用流程,将生产污水回收至消防水罐,每年可回收约4000吨冬季生产污水。同时,回收蒸汽冷凝水至多个用途,每月可回收约2000吨蒸汽冷凝水。
2.2.2 开展无废企业创建
以源头减量、绿色低碳为原则,持续推进无废企业创建,明确各项指标。工业固废及危险废物应依法合规处置,保持100%处置率;危险废物填埋率为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危险废物产生及处置量逐年下降,提高综合利用率。
2.3 削减碳排放总量
2.3.1 生产运行过程降碳
一是优化海水系统运行。全年统筹海水作业,加大BOG回收,优化关键环节,减少天然气消耗。二是深度挖潜优化工艺降耗环节。
2.3.2 优化能源结构
一是优先购买稳定绿电,提高外购绿电比例。二是开展光伏发电研究,利用沿海光能资源,在接收站罐顶、厂房顶部建设光伏发电项目,补充LNG接收站电能,降低碳排放。
2.4 攻坚绿色低碳技术
结合LNG接收站实际情况,研究降碳技术科研项目的可行性。该站LNG气化过程中释放的冷能未回收利用,冷能资源大,考虑周边企业冷能产品需求,结合站内空地,开展冷能利用[4]项目研究,包括冷能制冰、冷能空分、冷能空调及冷能发电等,借鉴先进技术,推动项目实施,降低碳排放。同时,为提高对不同外输需求、压力的适应性,降低操作难度与安全风险,降低设备能耗,研究高压泵增加变频功能。为保障设备设施安全可靠运行,开展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研究。
3 总结
1. 探索四大双碳工作路径,为碳中和行动提供思路,结合LNG接收站运行实际,完善发展路径。
2. 制定双碳行动措施,包括五大类11项内容,并列举具体工作。同时,LNG接收站应持续减少碳排放,制定年度“能效提升”项目,确保完成降碳目标。
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应持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和九江石化重要指示精神,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坚决扛起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职责,为促进国家绿色高质量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 李臣,陈志田,赵言冰,等.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模式研究[C]//2008年中国关键技术标准战略实施推进学术论坛.0[2024-03-19].
[2] 计军平,马晓明.碳足迹的概念和核算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11(4):5.DOI:CNKI:SUN:STJJ.0.2011-04-017.
[3]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世界资源研究所.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修订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4] 李静,李志红,华贲.LNG冷能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天然气工业, 2005, 25(5):3.DOI:10.3321/j.issn:1000-0976.2005.05.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