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应用
正文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设备领域迎来新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医疗设备智能化、精准化、自动化,提升医疗水平。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于医疗设备,能提升性能、缩小体积、降低难度、改善体验,推动医疗模式变革。然而,该技术也面临技术复杂、成本高昂、标准缺失、人才匮乏等障碍。如何突破瓶颈,加快应用推广,成为医工领域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阐述机电一体化在医疗设备中的意义,剖析障碍,探讨应用方式,为医疗设备创新提供参考。
1机电一体化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意义
1.1提升医疗设备性能,助力疾病精准诊疗
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医疗设备的性能和功能。通过传感器、执行器等实现信号采集和转换,提高设备的测量精度和灵敏度。运用伺服电机、步进电机实现运动控制,提高设备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利用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设备控制策略,提高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将影像、生理信号采集处理与机械运动控制深度融合,实现组织和病灶的精准定位、实时监测和靶向治疗。机电一体化使医疗设备的性能指标不断刷新,推动了微创手术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精准放射治疗等设备的研发和应用,为疾病的精准诊断、微创治疗、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
1.2促进医疗设备小型化,拓展应用场景
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显著减小医疗设备的体积,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和便携化,从而拓宽其应用领域和服务范围。以内窥镜为例,传统的内窥镜体积庞大、操作复杂,且令患者承受较大痛苦。然而,通过将MEMS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与医疗帽相结合,成功研发出胶囊式内窥镜,实现了无痛检查消化道。另外,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微型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技术集成在一起,能够实时收集人体生理信号,便于开展远程健康监测。同时,通过机器人技术,研制出了智能假肢、助行外骨骼等康复辅助设备,助力残障人士恢复行动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动了医疗设备向家用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延伸了医疗服务,推动了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的实施。
2机电一体化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阻碍
2.1核心技术受制,产业链配套滞后
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核心元器件如高精度传感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方面,仍存在关键技术受制、产业链配套滞后等短板。高端医疗设备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以医用机器人为例,核心零部件90%依赖进口,谐波减速器、控制器等对日本、美国等存在"卡脖子"风险。国产高端光学镜头、高速主轴等产品性能、稳定性与国外差距明显。机电医疗设备产业链不完善,上游核心零部件供给能力不足,中游专用生产设备和工艺缺乏,下游应用集成能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引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制约了国产创新医疗设备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2.2多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创新协同乏力
机电一体化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涉及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国在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还不够,创新协同乏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布局分散,缺乏医工交叉学科和创新平台。企业普遍规模小、研发实力弱,缺乏组织跨界创新的能力。产学研医协同不畅,临床需求、技术创新、转化应用脱节。基础研究偏重概念验证,工程化、产业化考虑不足。应用基础研究存在同质化、低水平重复等问题。科研项目碎片化严重,資源配置分散。创新链条不完整,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衔接不畅。
2.3创新人才匮乏,专业教育滞后
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是一个复合型的新兴产业,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既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又熟悉临床需求的高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高校专业设置滞后,缺乏机电医工等交叉学科。本科培养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化倾向明显,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健全。职业教育针对性不强,实训条件落后,难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企业普遍重引进轻培养,人才发展通道不畅,创新积极性不高。行业缺乏有效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部分关键岗位专业人才依赖海外引进,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亟待加强。
3机电一体化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方式
3.1医学影像设备的智能化
医学影像设备如CT、MRI、超声等借助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极大提升了成像质量和诊断效率。例如在CT设备中,采用多排螺旋扫描技术,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现球管位置和角度的精确控制,高性能伺服电机驱动球管高速旋转,再利用图像重建算法得到高分辨率的断层图像。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海量医学影像数据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可以自动识别病灶,提示疑似疾病,辅助诊断决策。研发智能操作台,通过人性化设计减少操作步骤,改善工作流程,提高检查效率。应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实现三维图像实时交互,支持远程会诊和教学。
3.2手术机器人的精准化
手术机器人借助机电一体化技术,克服了人手操作的局限,实现了高难度手术的精准治疗。以手术机器人为例,包括主控台、床旁机械臂、三维视觉系统三大部分。医生通过主控台的操纵手柄遥控床旁机械臂,并通过三维高清视觉系统观察手术视野。控制系统将主控台采集的操作信号转化为运动控制指令,驱动关节型机械臂实现灵活运动。机械臂末端安装多个术中器械,可实现7个自由度的精细操控。控制系统具有运动比例放大、手抖过滤等功能,显著提高手术精度,减少并发症。在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通过影像导航和光学跟踪技术,实现了高精度跟踪定位,机械臂可自动调整位姿,将手术器械精准引导至病变部位,实现微创治疗。
3.3智能康复设备的个性化
智能康复设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适应性的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率。例如在下肢康复机器人中,利用电机、减速器驱动髋、膝、踝等关节,模拟步态运动。通过力传感器测量人机交互力,实现阻抗控制,生成个性化康复方案。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将患者运动信息实时反馈到虚拟场景中,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再如智能假肢,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患者残肢状况灵活组装。通过植入式肌电传感器采集肌肉信号,解码用户运动意图,控制假肢实现抓取、行走等动作。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可实现动作意图的自主识别和优化控制,提高假肢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手功能康复机器人中,运用软体驱动、仿生机理等,对手指、手腕实现精细控制,辅助抓握、书写等日常活动训练。
4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医疗设备深度融合,提升医疗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惠及患者。但我国面临核心技术受制、多学科融合不足、人才匮乏、标准滞后等挑战。要加快创新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打通创新、产业、人才链,强化标准和质量监管。发挥临床需求作用,促进医工融合、产学研用协同,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培养“医工双修”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标准规范和监管政策建设,促进创新产品临床应用。多方协同发力,促进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产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医疗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郭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机,2021.
[2]张景华,李官升.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化工工程器械中的应用研究[J].装备维修技术,2021(2):0275-0276.
[3]龚君,王丽.PLC设备在机电一体化设计中的合理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30):162+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