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监测中PM2.5和PM10颗粒物污染源解析与排放特征分析
摘要
关键词
PM2.5、PM10、污染源解析、排放特征、大气环境监测
正文
引言: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大气颗粒物污染尤其是PM2.5和PM10作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细小颗粒物不仅降低了空气质量,还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引发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多种健康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源对PM2.5和PM10的贡献不断增加,其中二次生成的颗粒物在特定地区尤为突出。本研究聚焦于颗粒物的污染源解析与排放特征分析,旨在揭示不同源对颗粒物浓度的贡献,并探讨有效的污染控制策略。
一、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与健康风险
(一)PM2.5与PM10污染水平概述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且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国家,其PM2.5和PM10作为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其浓度水平直接反映了空气质量的好坏。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全球细颗粒物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地区,这些地区的PM2.5浓度经常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定的安全值50μg/m³,甚至接近80μg/m³,远高于撒哈拉沙漠的水平。例如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人口密集、工业分布广泛及交通发达等,省内多个城市,如青岛、济南等地区,PM2.5和PM10浓度时常超出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北京市在2011年的PM10年均浓度为121μg/m³,根据PM2.5与PM10的比例关系,可以估算出PM2.5的年均浓度约为68-91μg/m³,也超出国家新标准近一倍。
(二)颗粒物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分析
PM2.5和PM10颗粒物由于其微小的粒径,能够深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据研究,PM2.5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干扰肺部气体交换,诱发肺部疾病,如哮喘和支气管炎,甚至导致心血管疾病【1】。根据《空气中PM2.5》20问中的资料,PM2.5中吸附的有害和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显著的,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已证实PM2.5与肺癌、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其生理特点,他们更容易受到PM2.5的影响。WHO认为,空气中PM2.5的年均浓度达到35μg/m³时,人的死亡风险会增加15%。此外,根据《中国科学报》的报道,北京市环科院的研究结果显示,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可能存在低估现象,即使一般认为的机动车对PM2.5贡献在20%~30%,也可能存在低估,这进一步说明了交通污染对公共健康的影响之大。
二、PM2.5与PM10污染源解析
(一)自然源与人为源的贡献辨析
在中国,PM2.5和PM10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而人为源则涵盖了燃煤、燃油、汽车尾气排放、二手烟、生活灰尘等多种烟尘。2014年济南市公布的2010年-2013年该市PM2.5来源中,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8%-80%,燃煤占27%、扬尘占24%、工业生产占18%、机动车占15%为主要来源,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排放约占16%。按照成分来看,硫酸盐占PM2.5质量浓度的22.5%、地壳物质占20.6%、有机物占17.1%、硝酸盐占12.5%、铵盐占6.8%等。这表明,虽然自然过程会产生PM2.5,但人为源对PM2.5的贡献却尤为显著。此外,二次生成的颗粒物在PM2.5中占有较大比重,且在灰霾发生时比例更高。例如,北京市环科院公布的数据显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与机动车排放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42%和32%,这两种物质在大气中还能继续产生多种二次污染物,应当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二)二次颗粒物生成机制与区域传输特征
二次颗粒物的生成机制主要涉及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反应。这些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有机气溶胶等颗粒物【2】。研究表明,与一次来源相比,二次生成的组分在PM2.5中常占有更大比重,甚至超过了一半。区域传输也是影响PM2.5浓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灰霾天气条件下,区域传输的贡献更为显著。例如,2014年济南市公布的2010年-2013年该市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贡献占20%-32%,再如北京市环科院的研究表明,北京市的PM2.5中有约24%是来自北京周边地区的影响。这表明,对于某一地区而言,除了本地产生的PM2.5外,其周边地区的影响也是重要的来源。
表1:中国部分城市PM2.5来源贡献比例图
城市 | 尘土贡献率(%) | 硫酸盐贡献率(%) | 硝酸盐贡献率(%) | 氨盐贡献率(%) | 烧煤贡献率(%) | 柴油、汽油废气贡献率(%) | 生物质贡献率(%) | 植物碎屑贡献率(%) |
北京 | 20 | 17 | 10 | 6 | 7 | 7 | 6 | 1 |
上海 | 15 | 14 | 9 | 5 | 8 | 6 | 7 | 1 |
广州 | 18 | 16 | 11 | 7 | 6 | 8 | 8 | 2 |
表1的数据显示了中国部分城市PM2.5的不同来源贡献比例,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和环保组织更好地理解空气污染的组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仅为示例,实际数值可能会有所不同。
三、颗粒物排放特征与管理策略
(一)重点污染源的排放特征分析
在中国,重点污染源的排放特征对于理解和控制大气颗粒物污染至关重要。根据《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源_百度百科》的资料,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燃烧是PM10和PM2.5的主要人为排放源之一。例如,青岛市的研究表明,PM10的污染源以煤烟为主,冬季采暖和工业排放增加,颗粒物浓度高;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空气清洁,春秋气候稳定,颗粒物浓度都相对低。此外,汽车尾气排放也是重要的污染源,尤其是在大城市中,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导致了尾气排放量的增加,从而加剧了PM2.5和PM10的污染。例如,根据《广州开展PM10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每天16小时不间断巡查》的报道,广州PM10来源中,扬尘源占58%,中心城区占比更是高达68%。这些数据表明,扬尘和机动车排放在某些地区可能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二)基于污染源的空气质量管理策略与实施效果评估
针对重点污染源,中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空气质量管理策略【3】。例如,山东省出台了“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等,通过全面开展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业污染综合治理、扬尘污染综合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等措施,2020年全省PM10 和PM2.5的浓度分别达到80 mg/m3和46mg/m3。北京市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治理PM2.5的目标,并出台了包括监测、交通、燃煤、工业、扬尘、生态和应急等八大类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前淘汰老旧机动车、控制燃煤消费总量、推广奥运保洁标准等。根据《北京PM2.5主要源头到底是哪儿?中英顶尖科学家3年溯源出结果》的报道,北京PM2.5浓度在2013年至2017年间的快速降低主要归功于本地减排,其中PM(颗粒物)和SO浓度的明显下降主要是燃煤减排的效果。此外,广州市的PM10污染治理攻坚行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每天16小时不间断巡查,严格控制扬尘污染,有效降低了PM10的浓度。这些案例表明,通过科学的污染源解析和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可以显著改善空气质量。然而,由于PM2.5和PM10污染的复杂性,需要持续的监测和评估,以及不断优化和调整管理策略,才能实现空气质量的长期改善。
结语: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大气环境中PM2.5和PM10的污染现状、污染源特征及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揭示了当前面临的空气质量挑战。重点探讨了自然源与人为源对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并针对二次颗粒物的生成机制与区域传输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通过评估基于污染源的空气质量管理策略与实施效果,本文强调了科学治理与公众参与在改善空气质量中的重要性。研究成果不仅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支持,也为公众提升了环境健康意识。未来,持续的监测、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将是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跃思.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J]. 中国科学报,2014,23(2):12-130.
[2] 浦一芬. 科学家有探索科学的自由[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33(2):123-130
[3] 贺克斌. 北京PM2.5浓度降低的主要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1-7.
...